汛期饮食安全

搜索文档
汛期饮食安全提示:警惕这几类“问题”食品
人民网· 2025-08-06 09:20
汛期食品安全风险与应对措施 - 汛期频繁降雨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显著增加 食品易受潮 污染和变质 需特别注意储存和处理方式[1] 冷冻饮品风险 - 因停电或温度波动导致反复冻融的冰淇淋和雪糕应丢弃 冻融破坏组织结构并加速细菌繁殖如李斯特菌 购买时需确认冷冻柜温度低于-18℃[3] 干货与谷物风险 - 受潮结块或发霉的米 面 粉条 糕点和面包需立即丢弃 霉变可能产生黄曲霉素等毒素并扩散 建议购买小包装并密封干燥储存[4] - 被雨水或洪水浸泡的散装木耳 香菇 坚果和调味料等干货应坚决丢弃 因吸水性强易污染且难以彻底消毒 浸泡会加速霉变[6] 包装饮品风险 - 外包装破损 凹陷 锈蚀或密封不严的瓶装水 饮料和牛奶拒绝购买或饮用 包装破损使外界污染物包括洪水易进入 食品安全无法保障[5] 乳制品风险 - 冷藏温度超过4℃且持续2小时以上的鲜奶 酸奶 奶酪和黄油建议丢弃 危险温度区4℃-60℃会加速有害微生物繁殖 购买需注意冷藏条件[7] 食品储存与处理规范 - 冰箱存放不宜过满 生肉鱼与蔬果分开储存 即开即用食品开封后需保鲜膜包好冷藏并在24小时内食用[8] - 处理食材需生熟分开刀具和砧板 烹饪食物务必彻底煮熟 饭前洗手 不喝生水和散装冷饮 避免暴食 饭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需立即就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