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洋务运动
icon
搜索文档
左宗棠晚年:浓缩了晚清最尖锐的矛盾
虎嗅· 2025-08-13 22:00
左宗棠的晚年功业 - 左宗棠在73岁任两江总督期间,效仿陶澍、林则徐治理江南的功业,致力于治水、理盐、兴漕、安民等事务[3] - 1875-1885年是左宗棠晚年最后十年,期间他既要应对新疆收复和西北防务的重担,又要面对洋务自强与守旧势力的矛盾[3] - 左宗棠的晚年实践体现了传统治理体系与近代化需求之间的根本矛盾,折射出晚清王朝的结构性困境[5] 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 -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成功收复新疆[6] - 左宗棠在兰州建立制造局,仿制改良洋式枪炮,并采购德制克虏伯大炮和近代步枪,显著提升清军战斗力[6] - 为保障后勤,左宗棠铺设多条补给线,兴修屯田和粮局,并利用电报等近代通讯手段加强指挥[6][7] - 收复新疆的军费筹措引发争议,李鸿章等海防派认为西征耗费过大,不如优先发展海防[8][9] - 经过近两年作战,1877年清军彻底收复新疆,并通过《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地区[10] 洋务运动的西北试验 - 左宗棠在西北推行洋务,建立兰州机器织呢局,引进德国设备进行机器毛纺生产,是中国西部近代化的重要尝试[12][13] - 织呢局因西北气候、原料、市场等因素难以持续,1883年前后停业,但左宗棠将其视为国防与实业试验的必要投入[14] - 左宗棠将工业化纳入边防战略,兰州制造局与织呢局相互配合,体现其以工业补军备、以实业固边防的思路[15] - 1884年清廷采纳左宗棠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废除军府制,奠定近代新疆行政格局[16] - 西北洋务试验在技术、财政上遭遇挫折,但在边防战略和行政制度上留下持久影响[18] 马尾海战与晚年军事主张 - 1884年法军摧毁福建水师后,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赴福建整顿海防,力图重建舰政[27] - 左宗棠目睹二十年船政积累毁于一旦,愤慨之余主张坚定抗争和制度性改革,但朝廷最终选择妥协路线[27] - 左宗棠晚年坚持巡视要塞,亲见残舰断壁与士气低落,对海防脆弱深感失望[28] 个人生活与历史评价 - 左宗棠一生俭约清廉,晚年虽身患肺病、风湿等疾病仍坚持处理政务[19] - 左宗棠晚年性情刚烈,在西北边防与海防的战略问题上与李鸿章等人公开对立[20] - 关于左宗棠70岁纳17岁小妾的传闻缺乏官方文献佐证,很可能是谣传[21][22][25] - 左宗棠1885年去世后获谥"文襄",清廷追赐太傅,梁启超称其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29][30] - 左宗棠以农业文明资源应对工业时代冲击,其晚年为理解晚清巨变提供了重要历史剖面[31]
近代化的中国“弹性”——对弹性社会与超稳定结构的一种解读
经济观察报· 2025-07-14 15:52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理论 - "弹性社会"理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多元经济基础与复杂控制系统,能够吸收变革能量但难以突破既定框架,表现为新旧因素并存与阶级对立交织 [1] - "超稳定结构"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通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系统的强耦合实现周期性震荡与修复,农民起义等动乱成为系统修复的"安全阀" [1][2] - 两种理论差异在于:"弹性社会"强调微观渐变如租佃关系货币化,"超稳定结构"侧重宏观循环如王朝更替重建旧秩序 [3][4] 城市经济模式比较 - 苏杭型城市体现"弹性社会"特征,明清时期形成"府城+卫星市镇"格局,新旧经济形态共存但受制于海禁政策未能突破农业本位 [6] - 开封型城市呈现"超稳定结构"特点,经济结构单一依赖漕运与农本,缺乏多元土地建制和区域分工体系 [6] - 两类城市发展路径分化:苏杭依靠市场化内生增长实现弹性缓冲,开封依赖政治权力外生驱动导致系统性崩溃 [7] 工业革命冲击与洋务运动 - 工业革命通过经济脱嵌、政治失序、士人转型三重机制瓦解"超稳定结构",推动中国从周期性震荡转入现代性探索 [11] - 洋务运动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形成"官督商办"混合经济模式,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技术溢出带动周边工业化升级 [16] - 民族工业呈现"小农经济—手工业—近代工业"混合结构,如无锡荣氏面粉厂与当地麦作经济形成区域性循环 [18] 社会阶层转型 - 士绅阶层将地租收入转化为工业资本,张謇等建立"企业—社区"一体化模式延续乡族协调机制 [18] - 劳工阶层形成"半工半农"弹性身份,江南制造局雇工超2000人但仍保留封建工头制管理 [19] - 买办阶层充当官商缓冲,唐廷枢等利用外资银行贷款缓解本土资金短缺 [19] 产业转型特征 - 丝织业采用"机器生产+家庭代工"混合模式,延续弹性社会"新旧共生"特征 [20] - 民族工业资本来源多元,依赖地租转化、官僚资本和外国银行贷款,暴露依附性发展局限 [20] - 意识形态尝试调和工业化与儒家伦理,通过"实业救国"话语但管理仍保留工头制 [21]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该读读曾国藩?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18 11:58
书籍内容与价值 - 该书以历史小说的笔调讲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涵盖晚清70多年动荡历史背景[1] - 深入剖析曾国藩如何从"笨人"成长为接近圣人的大儒,以及他推动洋务运动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过程[2] - 作者唐明浩研究曾国藩30年,基于1500多万字原始资料和采访曾氏后人写成,内容真实深刻[4] - 书中详细还原曾国藩名言家训诞生的历史场景,展现其思想发展脉络[8] 书籍质量与成就 - 获得国家"八五"图书奖长篇小说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入选20世纪华文小说百强[6] - 系列图书累计销量超1000万册,多次再版[7] - 修订珍藏版新增万余字细节描写,经过逐字校对,内容更完善[10] - 采用锁线装帧和大字号排版,提升阅读体验[11] 曾国藩历史地位与影响 - 虽考7次才中秀才,但最终成为"中兴第一名臣",主导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等[17] - 培养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才,其门客占据晚清军政半壁江山[38][39] - 发起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但一生功过争议不断[20][25] - 被评价为"大清王朝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偶像[18] 曾国藩的处世智慧 - 提出"非人脉社交"资源整合方法,实现连升7级的仕途突破[26] - 具备"成长型心智",以"昨日死今日生"应对逆境[26] - 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反对"降落伞父母"式管教[26] - 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平衡各方势力,处理民族与阶级矛盾[42] 书籍阅读价值 - 20-40岁读者均可从中获得处世哲学与历史洞见[30] - 内容兼具历史严谨性与小说可读性,避免晦涩难懂[31][35] - 提供修身谋事、识人用人、管理策略等多维度智慧[47][49] - 书中思想被广泛应用于高考作文和公务员考试[50] 版本与促销信息 - 修订珍藏版适合典藏和馈赠[14] - 原价128元/套,活动价88元/套(3册装)[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