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姆立克急救法
icon
搜索文档
关键时刻“小孩哥、小孩姐”冷静出手!这些应急知识快告诉孩子
央视新闻· 2025-09-26 07:09
应急知识普及成效 - 儿童在危险时刻能够临危不乱,冷静自救和施救,不仅保护自己还救助他人 [1] - 应急救护知识的大力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 火灾事件应对案例 - 广东珠海一名13岁女孩在火灾中带领两名弟妹(最小4岁)被困,冷静拨打119求助 [1] - 女孩思路清晰地向接警员报告3名儿童被困、房门无法打开、已躲避至厕所等关键信息 [1][3] - 接警员指导女孩用水打湿衣物塞住门缝防止烟雾进入 [3] - 25名消防员赶赴现场破拆救援,从接警到安全救出三名儿童仅用时7分钟 [5] - 13岁姐姐在救援过程中安抚弟妹,并提供“起火的是厨房的煤气瓶”这一关键信息 [6] 海姆立克急救案例 - 辽宁沈阳一名11岁小学生胡紫涵在餐厅对被食物卡住喉咙的女子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7] - 胡紫涵双手环抱女子腰部,节奏精准地连续冲击上腹,30秒急救帮助女子转危为安 [7] - 该学生强调“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急救知识重要性 [9] 电梯被困自救案例 - 河北唐山一名8岁男孩被困电梯后不哭不闹,进行教科书级自救 [11] - 男孩按警铃联系物业、按楼层按钮、冷静报告位置情况,并通过背诗为自己打气转移注意力 [11] - 男孩被成功救出后礼貌致谢“谢谢叔叔” [11] 日常安全行为规范 - 过马路要执行“一停、二看、三通过”原则,不横穿马路,不在走路时低头玩手机 [14][15] - 不在校内道路、停车场、路侧停车区域玩耍逗留,留意路面情况,不贸然开车门下车 [15] - 上下楼梯靠右慢行,不跑跳推挤,身体不探出扶手 [23] - 不带火种、刀具等危险物品进校,课间不进行爬树、翻墙、翻栏杆等危险动作 [23] - 不在变压器周围逗留,远离喷泉池、池塘,不把学校公共设施当游乐设施 [24] 校园应急安全措施 - 地震时在教室应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并用书包保护头部,在室外应立即蹲下或趴下护头 [16] - 应避开容易倒塌的高大建筑物,震后因余震概率高不要擅自返回教室 [16] - 在人群拥挤处应顺人流而行,若有人摔倒要停止前行并大声呼救,双手护住后脑颈部 [20] - 不慎倒地时应双膝前屈蜷成球状侧躺 [20] - 上体育课应选择适合运动的装备,不佩戴尖锐物品,运动前做好热身 [21] - 应规范使用运动器具,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老师 [21] 消防安全管理 - 在校园内不使用大功率电器,不存放酒精、杀虫剂等易燃易爆物品 [25] - 外出应关闭电源,爱护校园内的消防设施设备,积极参加应急疏散演练 [25] 紧急求助电话 - 公安报警电话110,火警电话119,医疗救护电话120,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 [26]
朝“问”健康丨心脏骤停怎么办?扭伤可以热敷吗?解锁常见急救技能
央视新闻· 2025-09-14 09:35
心脏骤停急救措施 - 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会导致大脑不可逆损伤且救治成功率大幅降低 [2] - 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联合施救 [2][6] - CPR操作需以每分钟100-120次频率垂直下压5-6厘米深度 [4] - CPR标准循环为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 [4] - AED是可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电击除颤的便携设备 [6] 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规范 - 适用于有意识的窒息成人与儿童 施救时需站于患者身后并使其前倾 [7] - 正确冲击部位为肚脐上方两指处 采用空心拳斜向上进行5次冲击 [7] - 1岁以下婴儿禁用腹部冲击法 需采用背部叩击与胸部冲击交替方案 [9][11] - 婴儿施救采用"三明治"手法:头朝下拍击肩胛中间5次后翻转进行胸部冲击 [11] - 孕妇或肥胖者需改用胸部冲击法 位置为胸骨下半部 [13] 常见急救误区纠正 - 毒蛇咬伤用嘴吸毒液方法错误 可能导致施救者通过口腔伤口中毒 [15] - 扭伤后热敷会加重血肿 24小时内应冰敷且每次不超过20分钟 [16] - 正确冰敷需用毛巾包裹冰源 可间断进行1-10次 [16] - 48小时后若仍有红肿方可在医疗指导下热敷 [16] 急救重要性数据 - 全球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人数达500万 [1] - 心脏骤停急救存在4分钟黄金抢救窗口期 [2]
这些急救知识,关键时刻可延长生命长度
央视网· 2025-09-14 08:49
心脑血管急救重要性及数据 -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 脑卒中患者超1300万 [3] - 抢救每延迟1分钟 生存率下降10% [3] - 大脑超过4分钟会出现不可逆损伤 救治成功率大大降低 [6] 急救响应时间现状 - 北京市急救车平均抵达现场时间约10分钟 [5] - 急救车4分钟内很难到达现场 [5] 心脑血管患者急救措施 - 患者出现呕吐时应侧身避免呕吐物误吸 [5] - 需准确记录症状开始时间 禁止喂药喂水 [9] - 禁止拖拽摇晃患者 保持绝对休息状态 [9][10] - 禁止盲目降压和大声叫喊唤醒患者 [9] - 心肌梗死时剧烈咳嗽会增加耗氧 不可取 [22] 气道阻塞急救方法 - 窒息急救需争取黄金4分钟 [11][13] - 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双手环抱患者脐上两指位置 向内向上快速冲击上腹部 [15] - 高个患者需弯腰施救 孕妇需上移施救位置两横指 [17] - 禁止拍打背部避免异物嵌更深 [15] 癫痫发作处置方式 - 发作时禁止约束肢体避免骨折 [20] - 禁止往嘴里塞东西防止牙齿损伤 [21] - 应保持侧卧 解开衣领 清理口腔杂物 [21] 昏迷及心梗应对措施 - 昏迷时掐人中可能造成面部损伤 需先检查呼吸心跳 [26] - 心梗发作应平卧休息保持安静 立即拨打120 [24] - 失去意识时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4] 鱼刺卡喉处理方法 - 禁止吞饭团喝醋等自救方式 [29] - 减少吞咽动作避免鱼刺深入 [31] - 轻咳尝试排出 严重时需专业医疗取出 [31] 外伤出血处置原则 - 禁止撒面粉香灰等异物避免感染 [33] - 浅伤口遵循止血清洁包扎原则 [33] - 严重外伤需及时就医 [33] 烧烫伤急救步骤 - 立即用冷水冲20分钟降温 [36] - 除去烫伤部位表面衣物 [36] - 禁止涂抹牙膏酱油等物质 [34] - 严重烧烫伤需专业医疗救治 [36]
“走到哪里,就把‘急救地摊’支到哪里”(暖心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急救知识普及活动 - 护士范潞霞在山西长治市八一广场设立"急救地摊" 免费教授AED使用 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 已持续开展14年[1] -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差异化教学 例如指导老年人应对儿童气管异物梗阻 并强调成人心肺复苏需达到5-6厘米按压深度才有效[1] - 通过手把手示范确保教学效果 单次教学活动持续至晚上10点 现场市民参与积极性较高[1][2] 公益科普发展历程 - 2011年起利用休息时间开展街头急救培训 初期遭遇信任危机 单晚仅4-5人愿意学习 通过坚持逐步获得认可[2] - 自费购置AED培训设备并持续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临床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4] - 已形成品牌效应 获企业 学校和社区邀请开展讲座 但坚持完全公益性质 拒绝任何报酬及路费补贴[4] 社会影响与扩展计划 - 教学成果获实际验证 有居民反馈运用所学急救法成功抢救气管异物阻塞儿童[4] - 带动同事加入公益科普队伍 形成团队化运作模式[4] - 计划退休后在全国旅行期间继续推广急救知识 实现"走到哪里教到哪里"的长期目标[4]
“冷静小孩姐”为何敢出手(有事说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9:12
急救教育推广成效 - 小学生胡紫涵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助呼吸道异物梗阻患者 体现校园急救教育实际应用价值 [1][2] - 教育部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 各地红十字会组织开展公益性公众培训 推动急救教育进校园及社区 [2] -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中医医院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 向师生传授心肺复苏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应急救护技能 [4] 公众急救技能现状 - 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率仍较低 面对突发状况时存在因知识匮乏或担心承担责任而犹豫的问题 [3] -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达55万人 其中87%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 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 现场第一目击者急救能力至关重要 [3] 急救体系建设方向 - 需将急救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 建立健全"好人法"保障施救者权益 [3] - 急救知识普及培养对他人生命的共情与责任 构建"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联结 形成生命共同体价值认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