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肺复苏
icon
搜索文档
倒地老人被成功抢救,但心肺复苏不能只靠医护人员
南方都市报· 2025-10-20 21:55
事件概述 - 一名78岁老人在深圳北站突发心脏骤停,在车站工作人员、热心旅客、交警和医护人员合力救援下,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在15分钟内被成功送医并转危为安 [1] - 成功救援的关键在于从晕倒到送医的15分钟内没有一秒浪费,特别是医护人员在黄金4分钟内加入了心肺复苏救助 [1]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与现状 - 心脏骤停发生后,脑血流中断10秒左右病人即可意识丧失,在4至6分钟黄金时段内救治存活概率较高,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1] - 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约为54万人,其中仅不到1%能成功获救,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1] - 我国急救响应时间约为12分钟,关键的黄金4分钟是专业急救力量难以触达的空白期,需依赖在场群众的急救能力 [2] - 发达国家的心肺复苏普及率在30%至80%,而中国普及率仅在1%至3%左右 [2] 急救知识普及的挑战与对策 - 当前急救知识普及面临培训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缺少常态化机制等挑战,导致很多人未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也不会使用配置率逐步提升的AED设备 [3] - 心肺复苏技能通过约两小时的培训和体验即可基本掌握,关键在于让急救培训更加专业和普及,并从制度上保障 [3] - 可借鉴国际经验,如德国要求每个成年人必须在服兵役或参加7年义务急救中任选其一,日本要求公民在拿驾照前必须参加应急救护处置讲习课程 [3] - 公众认知需及时转变,应将急救技能的学习与运用视为人人必备的生存必修课,而非有专业门槛的技能 [3]
心脏突然不跳了怎么办?中疾控支招
人民网· 2025-09-16 15:52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心脏停跳后每耽误1分钟存活率就可能暴跌10% [1] - 心脏停跳4分钟内是抢救黄金时间但救护车平均到达时间往往超过10分钟 [8] - 立即动手进行胸外按压是患者活下来的唯一希望相比等待救护车获益大得多 [1][8] 心肺复苏标准操作流程 - 确保现场环境安全无触电火灾坠物交通等风险 [2] - 识别症状轻拍双肩大声呼叫观察胸廓若无反应无呼吸可判断心脏骤停 [2] - 立即高声呼救和拨打120电话并按照调度员指令实施救助 [2] - 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成人)按压速度不少于100次/分钟让胸廓完全回弹 [2] - 按压30次后检查口腔异物使用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 [2] - 人工呼吸捏住鼻子包住嘴吹气1秒观察胸廓隆起连续2次 [3] - 如果有AED按语音提示操作标准心肺复苏以30:2循环进行直至患者恢复或专业队伍抵达 [4] 心肺复苏常见误区澄清 -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5] - 任何心肺复苏尝试都比什么都不做对患者有益包括不完美的操作 [6] - 正确按压可能导致肋骨骨折但相比心脏停跳的死亡风险用力按压获益更大 [7] - 仅做胸外按压同样有效无需因不愿做人工呼吸而放弃救助 [9]
“走到哪里,就把‘急救地摊’支到哪里”(暖心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急救知识普及活动 - 护士范潞霞在山西长治市八一广场设立"急救地摊" 免费教授AED使用 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 已持续开展14年[1] -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差异化教学 例如指导老年人应对儿童气管异物梗阻 并强调成人心肺复苏需达到5-6厘米按压深度才有效[1] - 通过手把手示范确保教学效果 单次教学活动持续至晚上10点 现场市民参与积极性较高[1][2] 公益科普发展历程 - 2011年起利用休息时间开展街头急救培训 初期遭遇信任危机 单晚仅4-5人愿意学习 通过坚持逐步获得认可[2] - 自费购置AED培训设备并持续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临床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4] - 已形成品牌效应 获企业 学校和社区邀请开展讲座 但坚持完全公益性质 拒绝任何报酬及路费补贴[4] 社会影响与扩展计划 - 教学成果获实际验证 有居民反馈运用所学急救法成功抢救气管异物阻塞儿童[4] - 带动同事加入公益科普队伍 形成团队化运作模式[4] - 计划退休后在全国旅行期间继续推广急救知识 实现"走到哪里教到哪里"的长期目标[4]
“冷静小孩姐”为何敢出手(有事说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9:12
急救教育推广成效 - 小学生胡紫涵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助呼吸道异物梗阻患者 体现校园急救教育实际应用价值 [1][2] - 教育部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 各地红十字会组织开展公益性公众培训 推动急救教育进校园及社区 [2] -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中医医院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 向师生传授心肺复苏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应急救护技能 [4] 公众急救技能现状 - 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率仍较低 面对突发状况时存在因知识匮乏或担心承担责任而犹豫的问题 [3] -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达55万人 其中87%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 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 现场第一目击者急救能力至关重要 [3] 急救体系建设方向 - 需将急救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 建立健全"好人法"保障施救者权益 [3] - 急救知识普及培养对他人生命的共情与责任 构建"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联结 形成生命共同体价值认同 [5]
生活观察丨关爱心血管!守护生命通道
新华网· 2025-06-03 18:24
疾病负担与流行病学 -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的粗发病率为79.7/10万 [1] 疾病定义与急救措施 - 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脏原因导致的突发性死亡,通常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 [2] - 心脏骤停后4分钟之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否则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和多脏器衰竭 [2] - 急救流程包括判断患者意识、观察呼吸心跳,确定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有条件应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2] 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 东莞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采用“短信+定位+视频”的急救模式 [3] - 浙江计划到2025年实现公共场所AED配置率达到每10万人45台 [3] - 南宁启动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加强自助互救队伍建设和公众培训 [3] 危险因素与早期筛查 -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病史、猝死或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未受控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长期熬夜高压工作 [4] - 有相关风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查,普通人群建议每年体检关注相关指标 [4] - 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血栓、病毒性心肌炎等,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感染后需保证休息避免劳累 [5] 预防与健康管理 - 预防核心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包括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 [6] -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并注意科学管理体重 [6] - 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注意极端寒冷天气下的保暖,前往高海拔地区前必须进行专业心肺功能评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