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刺客
搜索文档
杨国福1斤豆芽28元贵过山姆,年轻人为何对麻辣香锅越骂越上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1 16:00
行业核心观点 - 麻辣香锅行业呈现出“价升量增”的态势,尽管存在高单价、克重套路和卫生问题等争议,但门店数量持续增长,全国企业数量已超过3万家 [7][9] - 行业面临增长放缓的挑战,2024年净增长率大幅下降至约7%,同时市场格局高度分散,尚未出现千店级别的巨头品牌 [13][12] - 行业吸引力源于其“锅气”、社交属性和自由搭配的体验,能够精准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但长期发展需回归餐饮本质,解决定价透明化、体验标准化和价值匹配度等核心问题 [8][14] 市场定价与消费者反馈 - 部分品牌定价高昂,素菜价格达到36.8元/斤,荤菜价格达到59.8元/斤,甚至有精品类菜品售价达100元/斤,被消费者称为“消费刺客” [1] - 杨国福麻辣烫推出的麻辣香锅业务中,一把绿豆芽的价格被抬至28.8元/斤,远超山姆超市同类产品 [1] - 消费者普遍反映存在“花六十元都没吃饱”的性价比问题,高单价并未带来相应的饱腹感 [3] 行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计价方式存在套路,许多菜品按50g或几两计价,折算成一斤后价格惊人,且食材浸泡水分会增加重量,导致消费者多花钱 [5][6] - 门店卫生问题频发,包括食材暴露有苍蝇、食材不新鲜导致消费者食用后身体不适等情况,消耗消费者好感度 [6] - 行业规模化程度低,门店数在5家及以下的比例高达54.2%,存在大量个体经营店和夫妻店 [12] 行业吸引力与增长动力 - 现点现炒的“锅气”是核心吸引力之一,满足了消费者对烟火气的需求,连杨国福都在海报上强调“现炒锅气” [8] - 具备强大的社交属性,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上,麻辣香锅话题的浏览量分别超过100亿和7亿 [8] - 为消费者提供了荤素、口味、分量自由搭配的快乐和确定感,部分品牌还推出减脂期专属菜单并标注卡路里,精准把握年轻消费心态 [8] 市场规模与格局 - 截至2024年底,全国麻辣香锅企业数量已超过3万家,门店在二三线城市占比高,重庆是门店数量最多的城市 [9][10] - 2024年,门店人均消费集中在20-60元区间,其中20-40元价格区间的门店数占比最高,达51.4%,40-60元门店占比为35.2% [10] - 行业增速显著放缓,从2020-2023年保持的20%以上净增长率,下降至2024年的约7% [13]
走下坡路的品类,都去街头摆地摊了
36氪· 2025-07-14 10:46
社交媒体渲染的“摆摊暴富”现象 - 社交媒体算法根据用户搜索行为推送大量“低门槛、高回报”的街头摆摊创业项目,如大锅卤菜、凉菜稀饭、云朵舒芙蕾等 [1] - 这些内容营造出“一月暴富”的假象,并配有详细的“摆摊日历”,例如每月1日推爆浆榴莲饼,2日推街头牛排等,项目密集且更换频繁 [4] 卤味赛道下行趋势 - 卤味消费热情下降,相关词条“卤味为什么卖不动了”、“年轻人不爱卤味了”登上热搜 [7] - 卤味三巨头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在2024年营收均出现滑坡,2024上半年门店数量分别减少981家、445家和360家 [7] - 价格高涨是主因,卤味已成为“消费刺客”,同时电商平台崛起的卤味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7][9] 烘焙品类价格敏感度提升 - 爆浆榴莲饼作为摆摊项目被宣传为日销售额可观,但其单品价格在30元至70多元区间,被视为“榴莲饼刺客” [10][12] - 烘焙品类整体趋势转向平价高质,“2元面包店”兴起,消费者对高价面包容忍度降低 [12] - 山姆、盒马等跨界者凭借供应链优势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使得高单价摆摊单品生存空间受限 [12] - 榴莲本身因进口条件放宽、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大跳水”,其价值感被削弱 [14] 炸货品类竞争激烈与产品老化 - “爆浆猪排”项目试图复制过往鸡排的成功,但正新鸡排门店已从巅峰期2.5万家收缩至约1万家,正豪大大鸡排于2024年底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15][17] - 炸货市场新物种频出,如生炸鸡架、临榆炸鸡腿等,产品差异化加剧竞争,单一“大鸡排”类产品对消费者吸引力下降 [17] - 尽管炸货赛道仍有发展空间,但“爆浆猪排”这类产品组合略显老气,面临严峻市场考验 [17] 餐饮创业门槛提升与理性认知 - 许多热门摆摊项目与其所属的大品类(如卤味、烘焙、炸货)的实际下行趋势相悖,存在明显误导 [18] - 餐饮创业不再是低门槛选择,信息差消除和供应链完善使得如小酥肉、烧鸟串等产品可通过商超、电商渠道轻松家庭自制 [18] - 成功需要理性思维与勤奋努力,而非轻信社交媒体渲染的“月入XX万”的暴富故事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