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技
搜索文档
七大“深度科技”将引领全球农业变革
科技日报· 2025-11-13 09:00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农业面临气候变化、资源退化、人口结构变动与地缘政治动荡等空前压力,亟须一场由深度科技引领的系统性变革 [1] -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边缘物联网、卫星遥感、机器人、CRISPR基因编辑及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深度科技,有望成为推动全球农业转型的关键引擎 [1] - 深度科技旨在助力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且效率更高的农业体系 [1] 生成式人工智能 - 应用受益于大语言模型快速发展和农业数据日益丰富,场景广泛包括提供个性化作物管理建议、生成高度本地化农事方案、预测农产品市场价格 [2] - 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实现智能交互,成为农民的AI顾问,例如印度瓦德瓦尼AI研究所开发的AgriAI Collect能快速回应各类农业咨询 [2] - 能协助政府制定宏观作物规划、帮助企业模拟气候影响、识别优良基因并预测基因编辑效果,从而加速新品种作物研发 [2] - 高质量训练数据缺乏,尤其是适用于本地化场景的数据,是制约其推广的关键难题 [2] 计算机视觉 - 作为AI重要分支,赋予机器看懂图像与视频的能力,通过解析视觉信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直接生成决策建议,显著降低对人工分析的依赖 [3] - 应用场景正快速拓展,已能精准识别作物病害、杂草与害虫,并实时监测作物生长压力 [3] - 是农业机器人、自动化分拣分级系统等智能装备的核心技术 [3] - 农田环境充满变数,不同生长阶段的光照条件、植株形态变化多样,制约着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3] 边缘物联网 - 核心架构是将物联网数据直接在设备端或邻近网络边缘处理,无需远传至云端,实现低延时实时响应并加速自主决策进程 [4] - 适用于网络覆盖薄弱农村地区,应用场景包括灌溉自动化、作物病害早期预警和肥料精准施用 [4] - 这些应用融合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高效 [4] - 面临设备购置成本较高以及不同边缘系统之间互操作性有待提升的双重挑战 [4] 卫星遥感技术 - 随着空间与光谱分辨能力提升以及数据采集频次增加,正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6] - 能够高效获取大范围地理区域时空数据,以较低成本实现大规模监测 [6] - 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数据可用于评估作物健康状况、监测养分与水分分布,并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 [6] - 面对小规模分散农田或多季作物轮作等复杂场景时,技术精度仍有待提升 [7] 机器人技术 - 指利用自主机械系统完成劳动密集或高度复杂任务,系统集成了感知与决策能力,无需人工直接干预即可高效运行 [8] - 随着人工智能感知能力提升及云边协同技术成熟,农业机器人正迎来更广阔应用空间 [8] - 与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结合,能够实现精准播种、智能除草、自动化采收、实时作物监测与精准施肥 [8] - 目前技术成本较高,在劳动力充裕、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推广面临挑战 [9] CRISPR技术 - 以其精准高效特点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关键力量,可对生物体DNA进行精确修改,引入优良性状或剔除不良性状 [10] - 有助于加速培育抗旱、抗病虫害、营养价值更高且生长周期更短的作物 [10] - 有望在实际应用中提升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并增强作物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10] - 繁琐的审批流程与公众接受度问题是其商业化道路上的主要挑战 [11] 纳米技术 - 当材料被缩小至纳米尺度会展现出与宏观状态截然不同的性质,在农业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 [12] - 可广泛应用于病虫害防治、养分精准管理、农业投入品的可控释放及生物传感等多个方向 [12] - 由于缺乏长期环境与健康影响数据,该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挑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