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
icon
搜索文档
谷歌保住搜索“江山”!法院驳回分拆诉求,盘后股价大涨近7%
格隆汇· 2025-09-03 10:59
法院裁决结果 - 美国地方法院法官阿米特·梅塔裁定谷歌无需剥离Chrome浏览器或Android操作系统 明确拒绝司法部提出的强制剥离措施[1][3] - 法院禁止谷歌签订或维持与Chrome 谷歌搜索 谷歌助手及Gemini应用等服务分销相关的独家协议 但允许继续向分销商支付款项[3][4] - 裁决要求谷歌必须向符合条件的竞争对手提供部分搜索数据 但谷歌以隐私担忧为由表示将提起上诉[4] 市场反应与股价影响 - 谷歌股价在美股盘后交易中应声上涨近7%[2] - 苹果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2.65%至235.800美元 因裁决保留其与谷歌的默认搜索引擎合作空间[5][6]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法官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的兴起是采取宽松限制措施的核心原因 旨在防止谷歌将传统搜索主导地位延续至GenAI领域[3] - 互联网搜索行业自案件审理结束以来已发生显著变化 GenAI技术改变了案件进程[3] 企业合作与财务影响 - 谷歌与苹果的长期协议得以保留 谷歌每年向苹果支付数十亿美元以成为Safari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6] - 谷歌搜索本财年收入预计接近2000亿美元 其中数百亿美元将流向分销合作伙伴[6] - 苹果与谷歌正探讨开发定制人工智能模型用于新款Siri 谷歌已开始为苹果服务器训练模型[7]
假摔
Datayes· 2025-08-21 19:05
A股市场表现 - 沪指涨0.13%,深成指跌0.06%,创业板指跌0.47%,北证50指数跌1.60% [10] - 沪深京三市全天成交额24608.75亿元,较上日放量119.53亿元 [10] - 58股涨停,15股封板,9股连板,最大连板数为五连板 [10] 行业板块表现 - 数字货币板块走强,三未信安、新晨科技20CM涨停,中油资本、天融信等涨停 [10] - 油气开采及服务板块走高,淮油股份涨停 [10] - 可燃冰板块走强,神开股份涨停 [10] - 农林牧渔、石油石化、美容护理领涨 [28] - 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综合领跌 [28] 银行板块分析 - 农业银行业绩增速和超额拨备厚度在上市银行中靠前,六大行中排第一 [6] - 还原后农行PB、PE分别为0.86倍、8.34倍,六大行平均还原后PB、PE分别为0.73倍、7.99倍 [6] - 农行还原后PB估值溢价19%,PE估值溢价4% [6] 概念板块解读 - 国产芯片:DeepSeek发布DeepSeek-V3.1,使用UE8M0 FP8参数精度 [14] - 创新药:国务院批复《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 [15] 公司业绩 - 金麒麟:上半年营收9.64亿元(+24.34%),净利润1.08亿元(+226.14%) [16] - 赛诺医疗:上半年营收2.4亿元(+12.53%),净利润1384.16万元(+296.54%) [16] - 天娱数科:上半年营收9.88亿元(+29.64%),净利润2362.01万元(+453.67%) [16] - 特一药业:上半年营收4.91亿元(+56.54%),净利润3800.77万元(+1313.23%) [16] - 千方科技:上半年营收33.1亿元(-7.21%),净利润1.7亿元(+1287.12%) [16] 资金动向 - 主力资金净流出578.47亿元,机械设备行业净流出规模最大 [18] - 净流入前五大行业:通信、公用事业、银行、商贸零售、农林牧渔 [18] - 净流入前五大个股:中兴通讯、兆易创新、中油资本、京北方、立讯精密 [18] - 北向资金总成交3097.72亿元,中信证券成交9.61亿元 [21] 其他资讯 - 俄罗斯和印度计划在俄罗斯领土上联合开采资源 [17] - 智元机器人预计年底完成C轮融资 [17] - 杭州向新婚夫妇发放1000元消费券 [17]
联想摩托罗拉手机Q2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 稳居海外市场第四
智通财经· 2025-08-10 14:06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表现 - 除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智能手机总营收达913亿美元 同比增长9.2% 大幅超越此前1.2%的增长预期 [1] - 联想集团手机业务在海外市场营收同比飙升14.6% 市场份额达5.4% 巩固全球第四地位 [1] - 联想摩托罗拉全球营收份额增长至3.0% 排名第八 [1] - 联想摩托罗拉营收增速领跑海外市场TOP5 仅次于谷歌手机 [1] 联想摩托罗拉区域市场表现 - 亚太新兴市场营收同比增长66% 其中印度市场同比增速达44% [2] - 日本市场联想摩托罗拉与富士通品牌智能手机二季度合计出货量超70万台 连续三个季度稳居前三 [2] - 北美市场收入10.7亿美元 同比增长18.2% 份额5.3% 排名上升至第三 [2] - 美国市场以5.6%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三位 [2] - 中国本土市场营收同比大幅增长52% 出货量同比增长32% [2] 联想摩托罗拉整体业绩 - 2024-25财年摩托罗拉营收达626亿元 同比增长27% 创被联想收购后历史新高 [3] - 手机出货量较2020年增长75% [3] - 2025年一季度在除中国外的全球市场营收份额从第五位升至第四 二季度继续巩固第四位置 [3] 行业趋势与公司战略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联想双位数营收增长印证新兴市场战略定力与执行力 [3] - 市场预计2025年智能手机营收增幅将跑赢销量增长 高端化趋势延续 [3] - 生成式人工智能手机与折叠屏机型关注度上升 联想有望凭借相关领域积淀获得增长机会 [3]
2025年Q2全球智能手机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5-08-07 09:03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营收同比增长10%,首次在第二季度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3][4]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仅3%,与营收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4] - 全球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达到同期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7%,接近350美元 [3][4] 主要品牌表现 - 苹果营收同比增长13%,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营收的43%,创历史新高 [3][8] - iPhone 16系列表现突出,日本市场因iPhone 16e带动成为增长最快地区之一 [8] - 中东、非洲和印度等新兴市场保持强劲增长 [8] - 三星营收同比增长4%,保持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领先地位 [9] - 中端A系列设备需求强劲,Galaxy S25系列及S25 Edge推动高端市场销量 [9] - OPPO ASP同比增长14%,为前五大品牌中增幅最高,营收同比增长10% [3][9] - Reno 13系列与Find X8等高端机型推动增长,尽管出货量有所下降 [9] - vivo营收同比增长4%,出货量同比增长5%,在印度、中东与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持续扩张 [9] 市场趋势与驱动因素 - 高端设备需求在发达市场表现强劲,受益于美国关税政策放松、融资渠道拓宽及以旧换新计划升级 [6] -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手机与折叠屏机型关注度上升,预计将为市场带来显著增长机会 [10] - 高端化趋势延续,2025年营收增幅预计将跑赢销量增长 [10] 区域市场动态 - 日本市场因iPhone 16e带动成为苹果增长最快地区之一 [8] - 印度、中东与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对vivo增长贡献显著 [9] - 2025年Q2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8%,iPhone 16成为出货量最高机型 [11] - 2025年Q2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受需求疲软和补贴放缓影响 [11] 其他相关数据 - 中国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居全球首位,2025年5月同比增幅达11% [11] - 2025年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主要得益于发达市场的增长 [11]
全文|谷歌Q2业绩会实录:AI人才引进和留存率都保持良好
新浪科技· 2025-07-24 09:10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第二季度营收96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不计汇率影响为13%)[1] - 净利润28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 - YouTube订阅服务(包括TV、Music、Premium)实现强劲增长[3] - 云业务增长显著加速,推动资本支出增加100亿美元[4][16] 人工智能战略 - 多模态交互技术(如Google Lens)已深度融入用户体验[2] - Gemini AI应用短期聚焦自然体验优化,长期将构建商业化能力[3] - 代理式AI体验技术瓶颈包括操作步骤串联的稳定性、延迟和成本控制,预计2026年实现广泛应用[5][6] - 内部已部署AI代理式编程流程,效率提升显著[6] 广告与商业化 - 付费点击量同比增长4%,但管理层强调不以CPC为导向,更关注用户体验与广告商ROI[5] - AI概览功能覆盖20亿用户,变现效率与传统搜索相当[11] - 零售、金融服务和医疗健康是广告增长主要驱动力[13] - 广告+订阅双轨战略持续推行,YouTube订阅服务重要性提升[3] 硬件与新兴业务 - 智能眼镜(如Warby Parker合作项目)被视为AI交互新载体,但手机仍是未来2-3年核心设备[7] - AI模式搜索与Gemini独立应用形成互补:前者侧重信息查询,后者覆盖聊天、心理咨询等场景[8][9] 云计算发展 - 云业务供应紧张将持续至2026年,但新增产能逐步释放[4][15] - 与OpenAI在云基础设施合作,强调谷歌云开放平台定位[12] - 客户满意度高、流失率低,资本支出回报率信心充足[18] 人才与资源管理 - AI人才争夺战中留存率保持良好,吸引力来自技术前沿性、计算资源及协作环境[9][10] - AI相关投入整合至成本结构,同时通过内部工具应用提升效率[10]
MakeMyTrip(MMYT) - 2026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7-22 20:3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本季度调整后营业利润为4730万美元,同比增长21% [5] - 本季度收入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计算,在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7.8%,达到2.688亿美元 [26] - 本季度利润为258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2100万美元,同比增长22.6% [27] - 机票业务调整后利润率为9700万美元,在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11.5%,机票业务费率为6.8% [27] - 酒店和套餐业务调整后利润率同比增长16.3%,达到1.219亿美元,该业务费率为17.7% [28] - 巴士票务业务利润率为4260万美元,在固定汇率下同比强劲增长超34.1%,费率为10.3% [29] - 地面运输业务(包括铁路和城市出租车)本季度总预订额为2.718亿美元,在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31.6%,其他类别调整后利润率为2150万美元,同比增长47.4% [30] - 整体调整后营业利润率从去年第一季度总预订额的1.64%扩大至本季度的1.8% [32] - 本季度开始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04亿美元,公司将继续寻找无机投资机会 [32] - 通过普通股和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的首次发行筹集约31亿美元,全部净收益用于回购B类股票,截至7月2日完成回购并注销3430万股B类股票,流通股总数从3月31日的1.113亿股减少至9540万股 [32][33]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机票业务 - 国内航空市场份额从30.6%微增至30.8%,尽管面临宏观挑战仍保持超30%的市场份额;国际机票业务增长快于市场,份额增加,本季度该业务量同比增长超21%,是市场增速7%的近三倍,国际机票业务收入占比达42%,创历史新高,去年同期为37% [5][28] 酒店和套餐业务 - 酒店和套餐业务总预订价值在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15.3%,独立酒店业务总预订量在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19.4% [10] - 国际酒店和套餐收入占比达25.2%,创历史新高,去年同期为21% [29] 巴士业务 - 一季度各地区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北方和东部地区增速超过南方和西部地区,朝圣和三线目的地增长显著,私人库存本季度末超过4.4万条每日时刻表,RTC库存6月超过4万条每日时刻表 [18][19] 铁路业务 - 本季度推出行业首个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座位可用性预测功能 [20] 出租车业务 - 机场接送和城际出租车业务持续扩大,本季度推出航班跟踪出租车服务,提高服务可靠性和净推荐值(NPS) [21] 企业差旅业务 - MyBiz平台活跃企业客户数量超6.65万家,去年同期为5.97万家;Quest to Travel平台活跃客户数量达515家大型企业,去年同期为458家 [22]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国内休闲旅游受事件影响需求疲软,国际旅游受影响相对较小,在线预订行为增加,国际机票收入同比增长超27%,国际酒店收入同比增长超45%,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4%升至27% [4][5][8]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 - 产品战略基于深入的消费者洞察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通过知识图谱改善酒店预订体验,实现自然语言搜索和上下文感知推荐 [13] - 重视餐饮相关内容,扩大食品相关数据覆盖范围,优先考虑野生动物旅游内容和发现信号 [13][14] - 国际市场通过直接签约策略扩大酒店供应,过去一年在20个国家的50个城市新增超2000家直接签约酒店,本季度与英国最大酒店连锁Premier Inn合作 [12] - 假日套餐业务持续拓展国际目的地,推出约旦、塔什干套餐,民宿业务持续扩大规模 [15][16] - 巴士业务在马来西亚增加相邻产品,如渡轮和活动,在其他国家处于市场开拓阶段 [20] 行业竞争 - 国内航空市场保持超30%的领先市场份额,国际机票业务增长快于市场且份额增加;酒店业务竞争主要来自国际玩家,如Booking和Agoda,但公司专注印度和中东市场,品牌优势明显;巴士业务虽有其他玩家获得份额,但公司凭借高基数仍实现强劲增长 [28][122][12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本季度国内休闲旅游因事件受影响,但公司通过其他业务实现增长,认为这是短期影响,不改变对印度旅游和旅游业长期增长前景的看法 [4][5] - 印度旅游行业受可支配收入增加、基础设施升级和消费者行为转变驱动,有望实现强劲长期增长,国际出境游是重要增长机会 [6][7] - 消费者情绪正在改善,预订趋势和每日飞行数据显示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供应问题是暂时的,预计将恢复到本财年初水平 [44][47][48]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通过首次发行普通股和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筹集约31亿美元,全部用于回购B类股票,Trip.com成为最大少数股东,持有约16.9%的投票权股份 [32][33] - 董事会组成发生变化,Trip.com提名董事减少3人,现仅有2人,公司引入2名独立董事,同时成立提名委员会,将审计委员会规模从2名独立成员扩大到3名独立成员 [86][88][89]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1:公司原目标是年收入和GMV增长20%,本季度收入增长16%,后续季度能否实现全年20%的增长目标? - 公司调整后利润率增长接近18.8%,接近20%的目标,预计后续季度能够弥补增长差距,实现全年高个位数到20%的增长 [38][39][40] 问题2:消费者情绪是否改善,航空供应问题如何? - 消费者情绪正在改善,每日飞行数据和预订趋势显示市场逐步恢复,供应问题是暂时的,飞机已陆续恢复运营,国际旅行受影响相对较小 [44][46][48] 问题3:公司在印度潜在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进展和关注要点? - IPO仍是中期机会,与资金筹集计划相关,目前公司现金充裕,除非有重大资金需求,否则短期内不会推进 [51][52] 问题4:国际业务30%以上的增长能否持续,是供应增加还是线上化趋势驱动,以及4 - 6月各业务月度预订数据趋势? - 增长受线上市场渗透率低、供应增加、国家经济增长和可支配收入提高等因素驱动,国际业务受5 - 6月影响较小,增长态势良好 [60][61][64] 问题5:竞争格局变化,特别是航空公司直销和其他在线旅行社(OTA)的竞争? - 国内航空市场份额稳定超30%,整体竞争格局变化不大,公司注重与供应商保持合理份额和高效分销 [66][67][68] 问题6:公司是否有正式的股票回购政策和价格目标? - 目前股票回购是机会性的,未来可能考虑制定稳定的回购计划,本季度虽未直接动用资产负债表资金,但仍有回购空间 [72][73] 问题7:酒店业务是否存在降级消费,MICE业务占比和增长情况? - 酒店业务未出现明显降级消费,ADR仅在部分细分市场有1 - 2个百分点的小幅下降;MICE业务作为企业业务一部分,增长良好 [79][80][81] 问题8:辅助服务和巴士业务的增长潜力,能否保持30%的增速? - 公司通过增加辅助服务和活动体验服务,有信心该业务未来几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 [83][84] 问题9:董事会组成有何变化? - Trip.com提名董事减少3人,现仅有2人,公司引入2名独立董事,同时成立提名委员会,将审计委员会规模从2名独立成员扩大到3名独立成员 [86][88][89] 问题10:调整后EBIT利润率处于指导范围下限,后续如何看待利润率指导? - 公司目标是调整后营业利润率达到总预订价值的1.8% - 2%,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战术调整 [92][93] 问题11:销售和促销费用(A&P)增加的原因,特别是与客户获取成本的关系? - A&P费用与调整后利润率和业务组合改善相关,整体客户获取成本在5%左右是合理的,公司将根据宏观情况调整 [96][98][99] 问题12:酒店业务中,国际业务增长但GBV预订低于房间预订数,以及国际出境游是否受影响更大? - 酒店GBV预订较低是因为度假套餐业务不佳,度假套餐平均售价高于酒店预订;国际出境游虽有压力,但整体情绪好于国内,公司国际业务增长快于市场 [102][103][104] 问题13:如何看待ESOP费用和ETR在未来的情况? - 公司力争将ESOP费用控制在3500 - 4000万美元的年度范围内,ETR将随着盈利能力的提升逐步实现全额反转,未来两年将实现完全灵活调整 [110] 问题14:酒店和套餐业务、航空业务哪个恢复更快? - 酒店业务表现较好,恢复趋势明显;考虑到季节性因素,休闲业务预计将逐步回升;历史上,度假套餐业务在宏观干扰后恢复时间较长,预计第三季度旺季将强劲反弹 [112][113][115] 问题15:酒店和巴士业务的市场份额情况如何? - 巴士业务在高基数下实现强劲增长,表明公司市场份额持续增加;酒店业务竞争主要来自国际玩家,公司专注印度和中东市场,品牌优势明显,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120][122] 问题16:如何看待AI在旅游搜索和预订中的机会和威胁,公司有哪些相关举措? - 公司认为AI是创新机遇,将继续投资,利用大量数据和流量优势,通过GenAI提升消费者体验和生产力,每个季度都会推出相关创新功能 [131][132][133] 问题17:过去三年第一季度广告和促销费用占总预订额的比例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 业务组合变化导致非国内航空业务占比增加,从调整后利润率的角度看,该费用占比在过去三年第一季度基本保持在47%左右 [134]
博通用一颗芯片,单挑英伟达InfiniBand 和 NVSwitch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InfiniBand技术发展与应用 - InfiniBand最初作为跨设备主流结构失败后,在超级计算机领域找到定位,成为高性能、低延迟互连技术,主要得益于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DMA)技术[3] - Nvidia五年前以69亿美元收购Mellanox Technologies,部分原因是预见到InfiniBand在连接GPU服务器节点以协作训练AI模型中的关键作用[3] - InfiniBand在传统高性能计算(HPC)市场份额有限,但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的兴起将其推向后端网络新高度[4] Nvidia的GPU互连技术 - Nvidia开发NVLink端口和NVSwitch交换机,使多个GPU内存集群化,在DGX-2系统中实现16个V100 GPU共享HBM内存,呈现为单一2 petaflops FP16性能设备[4] - NVLink技术扩展到GB200 NVL72等机架级系统,为AI服务器节点构建提供显著优势[4] 博通挑战InfiniBand的以太网方案 - 博通开发Tomahawk Ultra以太网交换机ASIC,目标取代InfiniBand在HPC和AI集群的应用,同时兼具内存结构功能[5] - Tomahawk Ultra实现250纳秒端口到端口延迟,770亿PPS吞吐量,51.2 Tb/秒总带宽,性能接近InfiniBand[12] - 采用优化以太网报头技术,将标准46字节报头压缩至10字节,提升传输效率[15] 技术性能对比 - InfiniBand历史延迟数据:从2001年300纳秒(SDR)降至2015年86纳秒(EDR),但近年因信号处理开销增加,NDR/XDR延迟回升至240纳秒[10][11] - InfiniBand交换机吞吐量演进:从2015年70亿PPS(7.2 Tb/秒)提升至2021年66.5亿PPS(25.6 Tb/秒)[12] - 博通Tomahawk Ultra在相同小数据包条件下,PPS是Tomahawk 6的两倍,延迟仅为后者1/3[12] 关键技术突破 - 引入链路层重传(LLR)和基于信用的流量控制(CBFC)技术,使以太网表现更接近无损传输,避免传统拥塞处理导致的性能下降[16][18][20] - 实现网络内集体操作功能,这是取代InfiniBand的关键特性,类似Nvidia的SHARP功能[13][23] 市场影响与竞争格局 - 博通Tomahawk Ultra不仅针对InfiniBand,还挑战Nvidia的NVSwitch和新兴UALink标准,可能成为GPU互连替代方案[26] - AMD计划在"Helios"系统中通过以太网隧道传输UALink协议,显示行业对以太网方案的认可[29] - Tomahawk Ultra样品已推出,预计2026年上半年上市,支持铜缆/光纤多种连接方式[29]
保密信息喂养AI,是保护还是反噬?
第一财经· 2025-07-17 10:18
商业秘密法与AI技术保护 - 美国专利商标局和美国版权局明确限制AI辅助创新的专利和版权保护,要求人类对AI输出做出"显著贡献"才能获得专利保护,AI生成的表达性元素不受版权保护 [1] - 商业秘密法成为保护AI相关创新的重要工具,因其不要求发明人或作者身份,也无需政府批准或注册,能够覆盖专利和版权无法保护的敏感信息如训练数据和模型权重 [1] - 商业秘密法的高度包容性和广泛适用范围使其被称为与AI技术保护的"天作之合",可规避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限制和程序繁琐问题 [1] AI技术保护面临的挑战 - 商业秘密法的"黑箱化"特性与社会对AI技术透明性需求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可能使AI技术从"喂养"阶段演变为"吞噬"阶段,带来深远的社会和伦理影响 [2] - 商业秘密法在AI领域的全面保护导致过度保护和滥用,引发法律、伦理、经济和社会危机,构成系统性挑战 [5] - AI技术的"黑箱化"与商业秘密法的保密性叠加加剧透明性危机,破坏公众信任并掩盖技术滥用风险 [7] 商业秘密法对行业的影响 - 商业秘密法强化企业私权保障,通过独占信息获取竞争优势,但导致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空间被压缩,中小企业因技术壁垒被排除在AI研发之外 [5] - 商业秘密法可能强化少数AI巨头的技术垄断地位,提高市场壁垒,导致技术红利集中化,损害市场竞争与创新动力 [7] - 在医疗、司法和环境等公共利益领域,商业秘密法的私权保护与社会需求冲突,可能导致误诊、司法不公或阻碍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6] 商业秘密法的边界重塑与治理 - 必须构建四重协同监管机制:限定商业秘密保护范围、实施强制性透明披露要求、确立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推动技术与法律深度融合 [13] - 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高风险AI系统中,通过算法透明性披露、独立第三方审查和分级透明性机制缓解商业秘密法与透明性需求的矛盾 [9] - 引入强制许可制度,在公共健康危机等紧急情况下优先保障公共利益,赋予政府强制使用受保护技术的权力并建立补偿机制 [10] 行业实践与案例 - 使用保密数据喂养GenAI被多国认定为违法泄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和《商业秘密保护法》、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均严令禁止此类行为 [3] - 三星电子员工使用ChatGPT调试半导体设备源代码导致核心代码及良品率数据泄露,20天内连发3起事故,迫使三星全面禁用公共AI工具 [4] - ChatGPT曾泄露私人聊天密码及未公开研究项目细节,意大利监管机构一度封禁ChatGPT禁止其处理意大利用户数据 [4]
保密信息喂养AI,是保护还是反噬?
第一财经· 2025-07-16 18:50
商业秘密法在AI领域的应用 - 商业秘密法成为企业保护AI相关创新的重要工具,因其不要求发明人或作者身份,也无需政府批准或注册 [1] - 商业秘密法能够覆盖专利和版权无法涵盖的敏感信息,例如用于训练AI系统的数据或模型权重 [1] - AI开发者和用户借助商业秘密法保护核心信息,规避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限制和程序繁琐 [1] AI技术与商业秘密法的冲突 - AI对数据、算法和算力的需求与商业秘密法的"黑箱化"特性产生冲突,可能加剧AI技术治理难度 [2] - 商业秘密法的全面保护导致过度保护和滥用,引发法律、伦理、经济和社会危机 [5] - 商业秘密法的私权保护扩张压缩了公众对技术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空间 [6] 使用保密信息训练GenAI的风险 - 用保密数据喂养GenAI被多国明确认定为违法泄密,存在不可逆的泄露风险 [3] - 三星电子员工使用ChatGPT调试半导体设备源代码,导致核心代码及良品率数据泄露 [3] - ChatGPT曾泄露私人聊天密码及未公开研究项目细节 [3] GenAI技术层面的系统性缺陷 - 数据脱敏无法消除身份识别风险且显著降低数据的商业价值 [4] - 核心商业秘密禁止接触公共AI,非敏感数据需经身份隐藏与业务背景剥离双重处理 [4] - 最可靠方案是采用本地化部署实现数据物理隔离 [4] 商业秘密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商业秘密法强化少数AI巨头的技术垄断地位,导致市场壁垒提高和技术红利集中化 [7] - AI技术红利集中于少数科技公司和资本集团,加剧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 [7] - 商业秘密法可能阻碍AI技术的开放与协作,打击健康的创新生态 [5] 商业秘密法与伦理治理协同 - 引入透明性要求、限定保护范围、实施强制许可制度以寻求动态平衡 [8] - 在高风险AI系统中,透明性是保障社会信任和技术伦理的核心 [8] - 强制许可制度在特定紧急情况下优先保障公共利益 [9] 商业秘密法的边界重塑 - 合理限定商业秘密保护范围,仅覆盖具有实质商业价值的核心算法与数据集 [11] - 实施强制性透明披露要求,对高风险领域建立分级透明制度 [11] - 推动技术与法律深度融合,开发可解释性工具并将AI伦理标准纳入认证体系 [11]
Gartner:AI产业趋于理性但热度并未实质下降,预计2030年国内AI普及率将超5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5 21:05
中国AI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中国AI十大趋势包括开放式GenAI模型、"自建"策略倾向、代理型AI、节俭型AI、工程化能力、协作式AI防御体系、快速增长的AI人才、无处不在的AI、包容性AI生态系统、从数据到AI的生态系统 [1] - 到2027年超过50%的首席数据与分析官将为数据素养和AI素养项目争取专项预算 [1] - 企业对于AI投资回报率信心不足仅13%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37%认为可接受36%信心较低4%表示没有信心 [1] AI产业投资与市场动态 - 基础大模型赛道进入快速收敛阶段投资成本高和商业变现路径不明确是主要原因资本变得更加谨慎 [2] - AI产业整体热度未实质下降市场趋于理性投资焦点转向价值和应用落地优势大模型使用率依旧很高 [2] - 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通义千问占据国内主要市场部分海外模型在国内也得到广泛接受和应用 [2] AI技术与生态发展 - 国内AI发展受芯片、算力等限制但作为国家战略重点行业长远挑战与机遇共存 [2] - 到2028年中国企业对AI开发技能需求将增长50%33%的企业软件将包含代理型AI2024年这一比例不到1% [2] - 到2030年中国社会AI普及率将达到50%以上 [2] - Agent AI提高生产力但市场期待与现实差距较大尚未出现广度和深度较好的通用智能体 [3] - 当前AI生态系统边界模糊形成包容性发展模式企业独有数据成为区分AI应用效果的关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