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恢复
搜索文档
 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 “中华水塔”生态屏障,这样加固(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27
 生态保护措施 - 在阿尼玛卿山采取立体冰川监测措施,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搭建监测标桩和卷尺测量 [5] - 实施人工增水补冰作业,利用催化剂促进云层凝结降雪,使局部区域积雪期延长,有效减缓冰川消融速度 [6] - 通过筛选耐寒草种如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并进行科学配比播种,治理516.64万亩黑土滩等退化草原 [8] - 推进“草原—流域—湿地湖泊”协同修复,实施湿地连通工程恢复湿地1200公顷,预计为黄河支流增加15%水量 [9]   生态修复项目与成效 - 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项目于去年基本完成,并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8] - 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22年启动,目前处于第二期施工阶段,生态补偿资金是重要资金来源 [8] - 果洛州湿地保护恢复面积达10万亩,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Ⅰ类 [9] - 通过围封和人工种草管理模式,使高寒草甸碳汇功能提升30% [8]   生态资源与价值 - 阿尼玛卿山拥有120多平方公里冰川,为黄河上游提供约35%的水源给养 [3] - 玛多县湖泊数量从4000多个干涸一半恢复到5800多个,再现“千湖之县”风光 [9] - 冰川周边20公里内27处一度完全干涸的泉眼,已有14处复涌 [9] - 冬格措纳湖湖口安装智能控闸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和流量,实现动态补水 [9]
 湿地恢复 传统延续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本报记者 管克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2日 15 版) (责编:白宇、卫嘉) 船夫哈立德·贾希姆以前靠打鱼为生,现在主要为游客提 供导游服务。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美索不达米亚沼泽位于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交汇之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三角洲 系统之一,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过去几十年,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湿地面 积大幅缩小,导致许多当地民众外迁。近年来,伊拉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湿地,一些民众开始回迁 湿地从事旅游业等传统行业。 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内部河流蜿蜒、水草丰茂,展现出独特 的生态风貌。 穆罕默德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