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源涵养
icon
搜索文档
“中华水塔”生态屏障,这样加固(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文章核心观点 -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通过保护冰川、治理黑土滩、恢复湿地等系统性生态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三江源“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能力,为全球高原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4][5][10] 冰川保护措施与成效 - 阿尼玛卿山冰川群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为黄河上游提供约35%的水源给养 [4] - 采用立体监测体系,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监测标桩和牧民卷尺测量相结合 [6] - 实施人工增水补冰作业,通过催化剂促进云层凝结降雪,使局部区域积雪期延长,有效减缓冰川消融速度 [7] 黑土滩治理与草原生态修复 - 果洛州已完成516.64万亩黑土滩等退化草原治理 [8] - 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通过加工蛇纹石成复合土壤、借鉴梯田和草方格方法保持水土 [7] - 筛选耐寒草种并进行科学配比,围封和人工种草管理模式使高寒草甸碳汇功能提升30% [8] - 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进入第二期施工阶段,生态补偿资金是重要资金来源 [8] 湿地恢复与协同修复 - 果洛州推进“草原—流域—湿地湖泊”协同修复,玛多县与周边县实施湿地连通工程,恢复湿地1200公顷,预计帮助入黄河支流增加水量15% [9] - “十四五”期间果洛州湿地保护恢复10万亩,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Ⅰ类 [9] - 玛多县湖泊数量从一半干涸恢复到5800多个,冰川周边20公里内27处干涸泉眼已有14处复涌 [9] - 冬格措纳湖湖口安装智能控闸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和流量,实现动态补水 [9]
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 “中华水塔”生态屏障,这样加固(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27
生态保护措施 - 在阿尼玛卿山采取立体冰川监测措施,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搭建监测标桩和卷尺测量 [5] - 实施人工增水补冰作业,利用催化剂促进云层凝结降雪,使局部区域积雪期延长,有效减缓冰川消融速度 [6] - 通过筛选耐寒草种如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并进行科学配比播种,治理516.64万亩黑土滩等退化草原 [8] - 推进“草原—流域—湿地湖泊”协同修复,实施湿地连通工程恢复湿地1200公顷,预计为黄河支流增加15%水量 [9] 生态修复项目与成效 - 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项目于去年基本完成,并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8] - 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22年启动,目前处于第二期施工阶段,生态补偿资金是重要资金来源 [8] - 果洛州湿地保护恢复面积达10万亩,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Ⅰ类 [9] - 通过围封和人工种草管理模式,使高寒草甸碳汇功能提升30% [8] 生态资源与价值 - 阿尼玛卿山拥有120多平方公里冰川,为黄河上游提供约35%的水源给养 [3] - 玛多县湖泊数量从4000多个干涸一半恢复到5800多个,再现“千湖之县”风光 [9] - 冰川周边20公里内27处一度完全干涸的泉眼,已有14处复涌 [9] - 冬格措纳湖湖口安装智能控闸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和流量,实现动态补水 [9]
从此“通天”入金沙(记录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09 06:01
水源涵养工程 - 玉树市实施南北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累计投资2.27亿元 [6] - 巴塘河流域新建水源涵养林9300亩,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乡土树种206.46万株 [6][7] - 配套建设智能灌溉管网33.8公里,提升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7]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玉树市巴塘乡实施勒巴沟旅游公路提升工程,历时3个月 [7] - 新建4.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另有17.625公里为原有水泥砼路面沥青罩面并增设彩色旅游标线 [7] - 旅游公路总长22.125公里,紧邻巴塘河与金沙江,吸引众多访客 [6][7] 地理特征与生态景观 - 通天河与巴塘河汇合处为金沙江起始点,呈现清浊分明的"鸳鸯火锅"色彩 [2][6] - 金沙江流经2300多公里后与岷江汇合,正式称为长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