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滑坡谬误
icon
搜索文档
20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识别方法
36氪· 2025-10-09 07:08
编者按:不要让自己陷入逻辑谬误,更不要被他人的逻辑谬误所误导。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 发。 例如:记者向受访者提问时,受访者回避实质问题,转而对记者本人进行言语攻击。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 术、新观点、新风向。 论点是由理由支撑的主张,而论点必须站在逻辑上才能成立。论点中的错误或缺陷称为逻辑谬误,它会 削弱论点的逻辑有效性,导致论点失效。日常对话和网络信息中常常充斥着逻辑谬误,而且不易察觉。 掌握这些常见的逻辑谬误,能助你构建更严谨有力的论证。本文将分享20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识别方 法。 1. 人身攻击谬误 当反对方攻击论证者本人时,即构成人身攻击谬误,其本质是针对个人而非论点的攻击。 2. 诉诸权威谬误 当某人援引权威人士观点支持论点却缺乏实质证据时,即构成诉诸权威谬误。 例如:地球是方的,因为(某位权威人士)曾说过地球是方的。 此论点存在谬误,因为权威人士不一定是对的,且在一个领域拥有权威的人士,不见得在另一个领域也 是专家。 3. 诉诸情感谬误 当某人试图通过情感而非事实、理性或逻辑来赢得争论时,便构成诉诸情感谬误。 例如,山姆不愿吃山 ...
写给产品经理:别让焦虑,毁掉你的产品
36氪· 2025-08-25 09:13
B端产品管理中的焦虑根源 - 需求存在"薛定谔状态":采购方、使用方、决策者等多重角色导致需求模糊,出现"销售说客户要A,实际调研发现客户要B"的情况 [8] - 协作出现"齿轮错位":研发团队认为产品经理不懂技术,产品经理认为研发不理解业务,测试在最后关头发现致命漏洞 [9] - 能力存在"天花板困境":产品经理对行业理解停留在表面,对技术认知仅够应付需求文档,导致面对客户深层需求时陷入恶性循环 [10] 解决焦虑的实操方法 - 采用三层过滤法管理需求:第一层过滤真伪(询问是否真实需求、具体价值、业务影响程度),第二层过滤轻重(通过四象限图区分紧急重要程度),第三层过滤边界(明确版本功能清单范围) [12] - 建立翻译官思维促进协作:对研发团队多讲用户使用场景(如"用户操作时平均停留超30秒,需减少3个点击"),对销售团队转化技术术语为客户语言(如"接口开发两周=客户能用手机实时查看数据,比竞争对手快三倍") [13] - 修炼T型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纵向成为行业半个专家(跟随客户业务团队上班,发现流程卡点导致每天至少50单延迟),横向理解技术可能性与局限性(每周请教技术问题,搞懂功能开发周期差异原因) [14] 焦虑的本质与应对机制 - 焦虑是提醒需要调整的信号而非问题本身 [3],如同身体潜藏病毒无法彻底消灭但可控制影响 [5] - 根据ABC理论:诱发性事件(A)通过信念系统(B)影响情绪结果(C),改变不合理信念可缓解焦虑 [15][17] - 采用理性思考打破滑坡谬误:通过追问"预想结果是否必然发生"、"结果是否真的糟糕"、"是否存在其他选择"来回归理性 [26] 焦虑背后的产品机遇 - 客户不合理需求可能隐藏未发现的市场痛点,研发技术难题可能倒逼更优解决方案,自身知识盲区可能成为能力增长点 [21] - 产品迭代关键节点往往伴随焦虑,与焦虑共处并破局的过程促进B端产品经理成长 [23]
这8个常见的逻辑谬误,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困境
36氪· 2025-06-02 08:05
逻辑谬误分析 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 - 两件事同时发生不代表存在因果关系 如吃冰淇淋与失业率上升仅是时间巧合[5] - 媒体常将相关性误报为因果关系 如"社交媒体导致抑郁"实为数据巧合[7][8] - 学术研究中存在将相关性包装为因果关系的现象 如尼古拉斯·凯奇电影与溺水事件的虚假关联[10][12] 滑坡谬误 - 将轻微负面后果与极端后果强行关联 如"青少年饮酒→吸毒→犯罪→人生毁灭"的链条夸大概率[15] - 商业组织和家庭教育中常见此类谬误 易引发不必要焦虑[15] 错误的二分法 - 人为简化复杂问题为二元对立选项 如"支持我们或反对我们"掩盖中间立场[19] - 政客常用此手法操纵选择 自我评判时也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19] 内定结论谬误 - 用未经证实的假设循环论证 如"《圣经》真实因为《圣经》说它真实"[21] - 表现为循环推理 典型结构为"A正确因为A说A正确"[20][21] 红鲱鱼谬误 - 引入无关论点转移焦点 如素食伦理讨论中提及希特勒素食[23][25] - 新闻内容常含此类干扰信息 也用于逃避责任[26] 诉诸情感/权威/大众 - 通过外部资源而非逻辑支撑观点 包括诉诸权威/同情/从众心理[27][28] - 人类超社会性导致易受群体意见影响 但真相与认同度无关[27][30] 人身攻击谬误 - 攻击辩论者而非论点本身 如政治辩论中贬损对手外貌[31][32] - 现代政治话语高频使用此手法 削弱实质问题讨论[32] 稻草人谬误 - 曲解原论点后攻击简化版本 如将堕胎权支持扭曲为"喜爱杀婴"[33][34] - 社交媒体常见此现象 导致讨论偏离核心问题[34] 逻辑推理价值 - 识别逻辑谬误是思维纠偏关键 反直觉特性需专门训练[3][9] - 理性思考能避免恶性循环 需承认错误以接近真相[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