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逻辑谬误
icon
搜索文档
20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识别方法
36氪· 2025-10-09 07:0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20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识别方法,旨在帮助读者识别和避免论证中的逻辑缺陷,从而构建更严谨有力的论证 [1] 常见逻辑谬误类型 - 人身攻击谬误:攻击论证者本人而非其论点 [2][3] - 诉诸权威谬误:援引权威观点但缺乏实质证据 [4][5] - 诉诸情感谬误:通过情感而非事实或逻辑赢得争论 [6] - 诉诸无知谬误:因未被证伪而认定属实,或因未被证实而认定虚假 [6][7] - 诉诸大众谬误:认为多数人相信即代表正确 [8] - 因果谬误:将同时发生但彼此独立的事件建立虚假因果关系 [9][10] - 循环论证:通过重复论点本身来支撑论点,论证从待证前提开始 [11] - 事后归因谬误:仅因发生顺序便断定前者导致后者 [12][13][14] - 非此即彼谬误:试图证明仅存在两种选择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15][16] - 含糊其辞谬误:使用双关或模棱两可的表述误导或歪曲真相 [17] - 整体谬误:因部分成立便断言整体必然成立 [17][18] - 部分谬误:因整体成立便断言部分必然成立 [19][20][21] - 赌徒谬误:认为过去随机事件会影响未来独立事件的结果 [22][23] - 基因谬误:认为某事物的起源决定其本质、属性或价值 [24] - 草率概括谬误:未考虑全部事实便草率下结论,或仅凭小样本概括整个群体 [25][26] - 诱导性问题谬误:问题本身已暗含预设结论 [27][28] - 转移话题谬误:用相关话题转移注意力使讨论偏离核心议题 [28][29][30] - 稻草人谬误:通过刻意简化论点来削弱对方立场,攻击简化版本 [31] - 沉没成本谬误:因已投入成本而持续投入,而非基于理性决策 [32][33] - 滑坡谬误:宣称微小步骤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重大事件,但缺乏证据支撑 [34]
最常见的十大逻辑谬误
36氪· 2025-10-04 08:0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十大最常见的逻辑谬误,包括其定义、具体示例以及规避方法 [1] 十大逻辑谬误总结 - **稻草人论证**:通过歪曲对手立场,攻击一个更容易击败的虚构观点,而非其真实论点 [2] 例如将“本市最棒的泰国餐厅”曲解为“本市最佳餐厅”进行反驳 [3] 规避方法是准确理解并复述对方观点以确认 [4] - **循环论证**:将前提直接作为结论重复,论证无法推进 [5][6] 例如用“约翰说自己总是说实话”来证明约翰的诚实 [8] 规避需确保结论并非前提的简单重复 [9] - **人身攻击谬误**:攻击提出论点者的个人特质或身份,而非其论点本身 [11] 例如因某人品行不端而否定其所有言论 [12] 规避需聚焦于论点内容,剔除个人偏见 [13] - **事后归因谬误**:仅因事件B发生在A之后,就错误推断A是B的原因 [14] 例如认为晴天导致汽车盗窃案激增 [15] 规避需审视是否真正理解因果机制,而非依赖事件顺序 [16] - **诱导性问题**:在问题中预设结论,使回答者无论怎样回应都陷入不利境地 [17] 例如提问“你还打老婆吗” [18] 律师引导证人时常用此策略 [19] - **虚假二分法**:将复杂情况简化为仅有两种可能选项,而实际存在更多选择 [21][22] 例如母亲问孩子“现在睡觉还是五分钟后”,忽略了其他选项 [24] 规避需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合理替代方案 [25] - **含糊其辞**:在论证中改变词语的含义,通过语言操纵来误导听众 [26][27] 例如在同一争论中混用“正确”的道德意义和功能意义 [28] 规避方法是保持词语含义的一致性 [29] - **诉诸权威**:仅因某观点由权威人士提出就认为其正确,而忽略论点本身的内容 [30] 例如以“地质学老师说的”来证明“地球是平的” [31] 规避时不应以权威身份作为主张的依据 [32] - **草率概括**:在缺乏充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就基于有限样本对整体作出断言 [33][34] 例如认为音乐家就一定不会怯场 [35] 规避需审视证据的性质和样本规模是否具代表性 [36] - **诉诸大众**:以“多数人相信”作为论证某观点正确的理由 [37] 例如中世纪时以“人人相信”来证明“太阳绕地球转” [39] 规避需独立审视论断本身的合理性,不依赖他人看法 [39]
这8个常见的逻辑谬误,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困境
36氪· 2025-06-02 08:05
逻辑谬误分析 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 - 两件事同时发生不代表存在因果关系 如吃冰淇淋与失业率上升仅是时间巧合[5] - 媒体常将相关性误报为因果关系 如"社交媒体导致抑郁"实为数据巧合[7][8] - 学术研究中存在将相关性包装为因果关系的现象 如尼古拉斯·凯奇电影与溺水事件的虚假关联[10][12] 滑坡谬误 - 将轻微负面后果与极端后果强行关联 如"青少年饮酒→吸毒→犯罪→人生毁灭"的链条夸大概率[15] - 商业组织和家庭教育中常见此类谬误 易引发不必要焦虑[15] 错误的二分法 - 人为简化复杂问题为二元对立选项 如"支持我们或反对我们"掩盖中间立场[19] - 政客常用此手法操纵选择 自我评判时也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19] 内定结论谬误 - 用未经证实的假设循环论证 如"《圣经》真实因为《圣经》说它真实"[21] - 表现为循环推理 典型结构为"A正确因为A说A正确"[20][21] 红鲱鱼谬误 - 引入无关论点转移焦点 如素食伦理讨论中提及希特勒素食[23][25] - 新闻内容常含此类干扰信息 也用于逃避责任[26] 诉诸情感/权威/大众 - 通过外部资源而非逻辑支撑观点 包括诉诸权威/同情/从众心理[27][28] - 人类超社会性导致易受群体意见影响 但真相与认同度无关[27][30] 人身攻击谬误 - 攻击辩论者而非论点本身 如政治辩论中贬损对手外貌[31][32] - 现代政治话语高频使用此手法 削弱实质问题讨论[32] 稻草人谬误 - 曲解原论点后攻击简化版本 如将堕胎权支持扭曲为"喜爱杀婴"[33][34] - 社交媒体常见此现象 导致讨论偏离核心问题[34] 逻辑推理价值 - 识别逻辑谬误是思维纠偏关键 反直觉特性需专门训练[3][9] - 理性思考能避免恶性循环 需承认错误以接近真相[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