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物种基因库
icon
搜索文档
江西发现两栖类新物种黄牛石角蟾
新华社· 2025-09-11 11:40
这是雄性黄牛石角蟾特征拼版图。新华社发(王昊天摄) 黄牛石角蟾隶属于两栖纲角蟾科的布角蟾属,因发现于保护区黄牛石片区而得名,目前已知仅在该保护区范围内有分布。黄牛石角蟾雄性个体体 长约37.9-40.7毫米,其吻端圆钝,眼睑边缘具细小角状突起;背部呈黄褐色,中央布有黑色"X"形斑纹;四肢饰有暗色横斑;腹面点缀白斑并散布 红点,极具辨识度。 吴小刚认为,黄牛石角蟾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全球角蟾科物种谱系,也反映出我国在维护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基因库等方面的工 作成效显著。(记者陈柱佐) 记者从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我国科研人员在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两栖类新物种黄牛石角蟾,相关研究成果9月10日在国际动物 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杂志》(Zootaxa)上发表。 2024年8月,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吴小刚和卓小海等人,在保护区黄牛石片区发现一种未知的角蟾。随后,当地联合中山大学王英永团队通 过基因测序、系统发育、遗传差异及形态学分析发现,其与已知的布角蟾属物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和形态学差异,并确认为新物种。 这是雄性黄牛石角蟾。新华社发(吴小刚摄) 这是雌性黄牛石角蟾。新华社发(吴小刚摄) ...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守护中华穿山甲 绘制全球生物地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17:59
中华穿山甲保护现状 - 中华穿山甲在广东肇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稳定种群 [1] - 2018年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消失30余年的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 [3] - 中华穿山甲2014年被列为极危物种 2020年升级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5]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 - 保护区面积11 33平方公里 保存近400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8种森林植被类型 [3] - 每平方公里发现17 8个新物种 以鼎湖山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 [3] - 一只中华穿山甲可有效控制350亩森林的蚁群数量 被称为"森林卫士" [5] 保护技术与国际合作 - 运用红外相机 无人机 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生态监测与保护 [5] - 1988年起与2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合作 成为全球生态学家"观测实验室" [6] -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模型"被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7] 科研平台建设 - 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致力于建成国际一流战略生物资源库 [9] - 参与编制《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3-2030)》 分享中国植物保护经验 [6] - 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贡献中国智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