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
icon
搜索文档
风景区疑现不明野生动物,专家:系中华鬣羚,俗称“四不像”
广州日报· 2025-09-16 14:35
黄山风景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暂未接到游客反映在景区看到"四不像"。不过,黄山风景区的确有不少野 生动物,比如猴子之类的,游客在登山途中,如果看到野生动物,为了安全考虑,请不要主动去靠近。 近日,有游客反映在黄山风景区拍到奇怪的野生动物,看上去像马,又像驴,头上还有角。野生动物专家 虞磊确认,该动物系中华鬣(liè)羚,俗称"四不像",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一定的攻击性。 0:00 / 0:16 中华鬣羚隶属于鲸偶蹄目牛科鬣羚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生物多样红色名录——脊椎 动物卷》中被列为易危(VU)物种。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鬣羚的生存状 况面临严峻挑战。其生性胆小、行踪隐秘,在皖南山区仅有植被保存完好、海拔较高、人迹罕至的多岩石 山区才能发现。 来源:合新闻、徽州区生态环境分局 据悉,今年1月在黄山市徽州区组织开展的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中,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和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联合调查团队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中华鬣羚的活动画面。 ...
全球首次系统评估城市爬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科技日报· 2025-09-14 09:05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团队创新融合夜光遥感与物种分布数据构建智能机器学习模型首次系统评估近20年城市爬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 研究填补全球山地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的关键空白为可持续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重要蓝图[2] 核心研究发现 - 2000-2020年全球城市爬坡面积累计达1165万公顷其中35%集中在仅占全球陆地面积24%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2] - 城市爬坡直接导致673万公顷自然栖息地丧失直接影响超过70%的濒危脊椎动物物种[2] 未来预测与影响 - 预测到2050年全球53个国家难以实现中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69%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无法达到预设保护里程碑[2] - 研究成果为高生态敏感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撑与科学决策参考[2]
上海首次公布生物多样性“家底”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21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12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本报上海9月11日电 (记者田泓)9月10日,"灵动的国际大都市·诗和远方——上海市首次生物多样性调 查阶段成果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全面呈现上海首次生物多样性"摸家底"的阶段成果,包括2个新 物种、149个新记录种。 2023年12月,上海启动首次全面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全面掌握上海生物多样性现状,为生物多样性保 护、监管和决策提供支撑。此次调查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组织,统 筹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人员累计超过5000人次。上海市16个区全面开 展了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调查,物种多样性调查陆续记录到各类保护物种、新物种和新记录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遥感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以城镇、农田、森林及湿地四大生态系统为主体。据统计, 上海有记录的野生哺乳动物共44种、有记录的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有记录的鱼类共330种。目前,上 海鸟类记录为5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3种,比2015年上海鸟类记录的 463种多了71种。 ...
江西发现两栖类新物种黄牛石角蟾
新华社· 2025-09-11 11:40
这是雄性黄牛石角蟾特征拼版图。新华社发(王昊天摄) 黄牛石角蟾隶属于两栖纲角蟾科的布角蟾属,因发现于保护区黄牛石片区而得名,目前已知仅在该保护区范围内有分布。黄牛石角蟾雄性个体体 长约37.9-40.7毫米,其吻端圆钝,眼睑边缘具细小角状突起;背部呈黄褐色,中央布有黑色"X"形斑纹;四肢饰有暗色横斑;腹面点缀白斑并散布 红点,极具辨识度。 吴小刚认为,黄牛石角蟾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全球角蟾科物种谱系,也反映出我国在维护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基因库等方面的工 作成效显著。(记者陈柱佐) 记者从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我国科研人员在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两栖类新物种黄牛石角蟾,相关研究成果9月10日在国际动物 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杂志》(Zootaxa)上发表。 2024年8月,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吴小刚和卓小海等人,在保护区黄牛石片区发现一种未知的角蟾。随后,当地联合中山大学王英永团队通 过基因测序、系统发育、遗传差异及形态学分析发现,其与已知的布角蟾属物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和形态学差异,并确认为新物种。 这是雄性黄牛石角蟾。新华社发(吴小刚摄) 这是雌性黄牛石角蟾。新华社发(吴小刚摄) ...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公布进展 上海发现151个新“居民”
解放日报· 2025-09-11 09:48
记者 陈玺撼 2023年底,上海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昨天公布调查进展,截 至目前,全市外业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仅有个别区和部分自然保护地的外业调查还处于 收尾阶段。据初步统计,调查发现两个新物种,还发现149个上海新记录物种,包括大型真菌10种、高 等植物17种、昆虫122种。此外,还有一个潜在新物种有待确认。 两个已确认的新物种均发现于崇明,分别是上海膝角隐翅虫和上海苔甲,它们是昆虫学历史上首个 和第二个发现于崇明岛的物种,对于探索崇明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潜在新物种同样发现于崇明,是一种硅藻,2024年8月采集于崇明岛南横引河。上海海洋大 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张玮介绍,目前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比对现有文献,该物种在亚洲范围内尚 未见报道,研究团队正在扩大比对范围,进一步核查全球其他大洲的已有记录,以确认其分类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南横引河是个"宝箱"。此前,调查团队还在这里利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到了类奇异布 纹藻,这种藻类在中国未曾有过记录。 技术进步,是上海这次"摸"出更多"家底"的关键。据介绍,光学卫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大幅增强 了本次生物多样性调 ...
城市里的奇趣“植物乐园”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13
游客在"扶荔宫"种子博物馆参观。 游客在"扶荔宫"温室群拍照。 "扶荔宫"温室群。 以上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彭奕凯摄 这个暑期,位于云南昆明市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内的"扶荔宫"温室群,吸引了很多 游客前来打卡参观。 昆明植物园科普办负责人陈智发介绍,"扶荔宫"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汉武帝时期曾建于上 林苑中,用于栽种南方果木,我国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借此典故命名了这个温室群。 主体温室、种子博物馆、隐花植物馆……"扶荔宫"温室群保存了超过2500种热带植物,打造出奇趣满满 的"植物乐园"——从杨桃、莲雾、番石榴等热带水果,到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柱等热带沙漠植物;从 独木成林的景观,到能长到几十米高的望天树,都在"扶荔宫"温室群中得到了集中展示。 从最初为了科研建立温室、保存收集来的热带植物,到如今为了科普不断丰富物种名录,昆明植物园里 的这个植物世界,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云南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宝贵财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1日 1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
三日海洋公益行,守护这片蔚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18:20
活动概述 - 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北部湾鲸豚研究团队承办的"闲鱼爱海洋公益探访行动"于8月8日至10日举行 30名来自基金会、高校及广西钦州当地的公益参与者通过3大主题活动探索海洋生态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4] 中华白海豚研究 - 中华白海豚属于齿鲸亚目、海豚科、驼背海豚属 妊娠期长达12个月 新生幼豚体长80-100厘米且体色呈铅灰色[6] - 幼豚在7个月大至3岁间学习捕鱼技能 成年后(20岁左右)体色呈"灰中带白"或"白中带灰" 中老年期黑灰色斑块基本褪去[6][7] - 活动中3艘船出海仅1艘观测到中华白海豚 参与者通过手工创作和虚拟现实技术影片体验加深对该物种生存现状的认知[7] 潮间带生态研究 - 潮间带分为软质型(底质以泥、砂为主)和硬质型(底质多为砾石、礁盘) 软质潮间带生物种类少但数量多 包括文蛤、招潮蟹等[9] - 潮间带通过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金字塔 生物多样性越高则生态功能越稳定 抵御环境变迁能力越强[9] - 参与者在实地探索中亲身感受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及其对海洋系统的重要性[9] 海滩清理行动 - 参与者在大环渔村观景平台清理塑料袋、食品包装、废弃渔具及泡沫碎块等垃圾 并同步进行称重记录[11] - 海滩垃圾按材料可分为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 按来源以人类海岸活动占比最高[11] - 暴雨中断清理行动后开展垃圾科普课堂 讲解海滩垃圾与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的关联与转化机制[11] 环保意识提升 - 活动使参与者认识到海洋环保需从日常减少塑料使用、做好垃圾分类做起 仅靠单次清理不足以解决问题[11] - 参与者承诺持续关注海洋保护 为中华白海豚、潮间带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贡献力量[12]
南岭藏珍千树茂 漓江引润万家兴
广西日报· 2025-09-01 11:22
核心观点 -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社区共管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将传统伐木经济转变为生态旅游驱动的绿色发展模式 [1][2][3] 生态资源价值 - 保护区面积达17008.5公顷 拥有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被国际公认为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1] - 作为漓江源头和南岭山地核心区块 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 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最高峰 [1] 社区共管模式 - 管理处推行社区共管策略 让当地村民从生态保护中获得经济利益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2] - 高寨村从1995年开始实施山林保护 村民从伐木工转型为旅游服务经营者 [2] 旅游经济发展 - 高寨村已发展54家农家乐和民宿 华江瑶族乡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2] - 旅游等第三产业收入超过1亿元 村民收入较伐木时期翻数倍 [2] - 创新开发"窝囊漂"溪流体验和红色研学等特色旅游项目 成为网红打卡地 [2] 产业转型成效 - 从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为护山富山的绿色发展模式 [2] - 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农家乐旺季需提前数天预订 日均接待数十人 [2]
江苏物种数更新至9266种
新华社· 2025-08-29 11:33
新华社南京8月28日电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调 查显示,江苏物种数更新至9266种,较2024年公布数据增加424种。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江苏生物多样性呈现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的特征。全省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陆生 脊椎动物523种、陆生昆虫3216种、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 物种数量持续增加是本次调查最显著的特点。从苏州市吴中区的毛脉槭到南通市经开区的海边月见草, 从无锡宜兴市的凹耳臭蛙到南京市的蕈步甲和亚洲长翼蝠,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在江苏安家落 户。 此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成效显著。调查记录显示,江苏共有17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141种中 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的受威胁物种。令人欣喜的是,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分 布范围呈现扩大态势。溧阳市首次发现"植物熊猫"独花兰的野生种群;"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从2018 年仅调查到几十只的濒危状态,如今已在南京、镇江新增多个分布点。(记者秦华江) ...
【宝鸡】发现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庙台槭稳定种群
陕西日报· 2025-08-29 06:46
庙台槭种群发现 - 陕西太白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水磨沟发现庙台槭自然种群 数量超过30株 包含成年大树 幼树及幼苗 结构完整且发育健康 属于稳定型种群 [1] - 庙台槭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属无患子科槭属 中国特有物种 分布范围狭窄 主要零星见于陕西 甘肃 河南 湖北等地山区 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1] - 该种群位于保护区核心区人迹罕至山谷 植株最高达15米 胸径25厘米 树皮暖灰色 叶片轮廓近阔卵形 部分植株结有近水平展开的双翅果 [1] 科研与生态价值 - 此次发现填补庙台槭在太白山—兴隆岭西南麓分布空白 对研究其生态习性和保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 作为古老孑遗物种 庙台槭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对研究槭属植物系统演化 地质历史气候变迁及植物亚区区系关系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2] - 发现具有健康树龄结构和自然更新能力的种群 为深入研究种群稳定性 自我调节过程 濒危机制及实施就地保护提供宝贵样本 [2] 保护措施与规划 - 太白山北坡此前仅零星分布3处庙台槭 且多为单株 此次牛尾河发现稳定种群具有突破性 [2] - 保护区管理局计划启动专项行动 对种群分布范围 数量结构 繁殖状况进行长期监测 并纳入重点宣传保护名录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