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
搜索文档
被恐惧驱动的东亚小孩,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
虎嗅· 2025-10-13 19:56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象概述 - 近年来社会普遍将安全感作为首要追求,表现为考研、国考火热,工作决策谨慎,事业选择保守,亲密关系中以控制风险为前置条件 [1][2] -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安全感的讨论,许多行为被简单归因于“缺乏安全感”,如不敢辞职、不愿社交、不敢恋爱 [4][5] - 人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被恐惧与匮乏驱动,永远在奔跑却无处落脚 [4] 安全感概念的多维度解析 - “安全感”一词在使用中逐渐模糊和泛化,具有中性色彩,通常指向自身并被视为一种被动结果,这使其容易被归因于原生家庭或社会等外部因素 [11][12] - 该词汇的流行部分反映了真实的情感匮乏,部分则带有娱乐化的游戏性质,成为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的载体 [11][12] - 专家指出,当下人们体验到的不安不仅受早期依恋经验影响,更受到时代变动与社会变迁的潜在深远影响 [8] 亲密关系模式与安全感的关联 - 当前出现追求轻盈关系模式(如situationship)的趋势,表现为不愿为彼此负责,但这与临床观察相悖,关系中“不讲责任”本身常带来痛苦 [12][13] - 个体外在表现与内心真实需求存在复杂性,例如表面接受开放关系但内心感到被剥削和失控,反映了传统稳定结构与新关系模式的冲突 [13][14] - 各种意识形态(如开放式关系、传统关系、女性主义)快速涌现造成的价值混乱,是背景性动荡和深刻不安全感的来源 [16] 安全感成因的复杂性探讨 - 对“原生家庭决定论”持保留意见,个人发展成因复杂,临床案例显示父母养育质量与子女不安全感问题并非简单线性关系 [21][22] - 安全感是先天气质遗传、敏感度与后天经验结合发展的结果,并非纯粹的后天问题 [22] - 创伤被视为不可完全修复但对人具有价值,修复的意义在于重新组织和看待经验,而非消除痛苦记忆 [23][24] 社会环境变迁对安全感的影响 - 现代性带来了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性,许多社会结构需要重组和重新思考 [15] - 个体主体性的觉醒要求人为自身生活全面负责,这在一二线城市生活中尤为明显,加剧了内在焦灼感和紧张 [31][32] - 网络时代创造了关系既近又远的悖论,熟人环境变得陌生化,公共场景的舆论风险(如网暴)对个体安全感造成巨大杀伤力 [36][37] 应对不安全感的策略建议 - 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是给自己留出心理空间,遇到事情最好停一停,避免过快的原始应激反应 [38][40] - 借鉴团体游戏方式,通过“停一停再做”的练习,可使问题产生率下降60%至70% [39][40] - 警惕网络社会的羊群效应,倡导做清醒的个体,避免盲目跟随群体反应,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41][42]
策展人谈奥赛上海大展:米勒梵高之外也有卓越与惊喜
新浪财经· 2025-06-18 08:40
展览概况 - "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将于6月18日在浦东美术馆开幕 这是奥赛博物馆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 展出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杰作 [1] - 展览首次占据浦东美术馆两层空间 以热罗姆和卡巴内尔作品开篇 以博纳尔1914年作品《梳妆》收尾 呈现艺术发展的完整脉络 [3][5][7] - 策展人斯特凡纳·盖冈曾联合策划2012年上海"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 本次展览延续其关注历史语境的方法论 [1][10] 策展理念 - 展览时间框架设定为1848-1914年 对应奥赛博物馆馆藏年代 反映法国政治社会变革对艺术的影响 [6] - 策展核心标准是"卓越" 不仅包括公认杰作 也发掘艺术水准高但知名度较低的作品 [1][9] - 展览打破流派界限 强调艺术家间的互动与集体创作 通过组合展示马奈/德加 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 呈现19世纪艺术的"协会式"实践 [35][36][40] 艺术史叙事 - 展览重新解读米勒的定位 既作为现实主义运动代表 也展示其对梵高等后辈艺术家的持续影响 [15][17][19] - 通过热罗姆 卡巴内尔等被忽视的学院派画家 展现艺术变革的渐进性 如户外写生从先锋到主流的转变过程 [59][61][62] - 强调媒介融合 展出绘画 雕塑等多元作品 体现奥赛博物馆打破艺术门类区隔的特色 [52][53][55] 观众体验 - 策展人希望观众突破对印象派的固有认知 发现艺术家间意想不到的关联 获得新视角 [34][64][66] - 展览反映上海艺术生态变化 相比2012年 当地美术馆体系更国际化 观众审美要求显著提升 [25][26] - 印象派作品持续受上海观众喜爱 因其捕捉自然活力与"黄金时代"幻象的特质 [28][32][34] 重点作品解析 - 梵高《卧室》被策展人视为最具意义的展品 周围环绕高更 西涅克等友人作品 浓缩19世纪艺术人文关切 [11] - 马奈《左拉肖像》象征艺术与文学的同盟 画中浮世绘等元素体现现实主义的多重灵感来源 [42][44][46] - 德加雕塑与绘画并置 展示其对运动表现的探索 补充马奈/德加比较研究中缺失的维度 [48][50]
关于中美的现代化之争,一定会发生的3件事|吴晓波激荡讲堂
吴晓波频道· 2025-06-13 08:21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 洋务运动是中国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尝试 但仅改变产业模式 未触及财政 货币 土地等制度层面[7][8] - 日本明治维新进行系统性改革 包括修宪 对外贸易 教育普及 产权清晰化 实现国退民进[8][9] - 1900年日本国民识字率达90% 中国洋务运动仅局限于精英阶层 未发动全民参与[10] 现代化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 现代化体现为富国强兵 奢侈品消费等物质层面 中国已实现现代化但现代性尚未解决[11] - 现代性核心是民智唤醒与独立自由精神 需通过思想 制度 器物三层面递进实现[12] - 成为现代人的标准在于思想革新而非物质享受 需具备自由精神与独立思想[14][15][16] 改革开放阶段特征 - 1978年第一阶段特点:自下而上放权式增量改革 非均衡发展战略 地方政府GDP导向 制造业"轻小集加"特征[27][28][29] - 1992-2012年第二阶段转向集权式整体配套改革 从增量转向全量 从企业改革转向体制变革[30] - 2012年后进入新阶段 面临全球化变局与产业链重构挑战[31][37] 中美博弈的历史镜像 - 当前中美关系类似1978年美日欧矛盾 中国人均GDP超1万美金后重现产业转移与贸易摩擦[33] - 美国对挑战者采取三套策略:对苏联用冷战围剿 对日本用贸易战与货币战 类似手段可能再现于中美[34][35] - 中国企业出海将主导全球供应链重构 但需应对技术 货币 文化等多维度风险[36][37] 企业危机与发展机遇 - 企业面临三重危机:生命周期危机 产业技术变革危机 市场辐射范围扩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19] - 危机孕育伟大创新 需通过历史学习预判变量 保持战略灵活性[20][21][22] -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强调发展优先 实践导向 非均衡突破 对当前企业转型仍有启示[23][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