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

搜索文档
工致之美的时代之思(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41
中国工笔画行业发展现状 - 工笔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呈现多元发展态势,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集中展示近5年创作成果 [1] - 当代工笔画发展面临三大命题:技法升华、创作创新、技术革新,形成系统性现代转型思考 [1] - 行业呈现立体多维发展态势,名家作品积淀厚度,年轻创作者探索更多元,35岁以下创作者前卫性实践突出 [2] 工笔画创作特点与创新路径 - 创作者通过城市化进程与个体生命状态描绘,实现从传统图式向现代表达转变,形成"精微描绘-现实观照-家国情怀"叙事链 [2] - 跨界创新材料和技法,综合材料与矿物颜料厚涂形成新肌理,保留中华美学特质同时重构"色薄意厚"审美意蕴 [2] - 学院教育推动与大众审美提升形成创作理念与社会需求双向互动 [2] 工笔画文化价值与发展方向 - 艺术家以中华美学为基础,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积极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创新 [3] - 意象性探索与个性化表达成为创新核心,通过主客观结合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 [3] - 行业搭建传统与现代对话桥梁,在人工智能挑战下激活传统生命力,实现民族审美精神的代际传承与跨文化传播 [3]
当越来越多35+成年人回家和父母住
36氪· 2025-07-03 08:14
回巢族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全球范围内30岁以上未婚青年与父母同住现象显著增长,经济压力、房价高企、情感依赖是主要驱动因素 [3][4][16] - 中国35+群体返巢现象呈现复杂性:从传统养老需求转向经济退守+心理依赖复合型动机 [4][12][16] - 家庭功能发生质变:从情感归属升级为生存保障系统,形成"多代互助经济共同体" [16][25] 国际数据表现 - 韩国19-49岁成年人中29.9%与父母同住(2022年韩国保健和社会事务研究所数据) [3] - 美国25-34岁成年人与父母同住比例达历史新高,其中亚裔接受度最高(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调查) [3] - 日本"8050问题"突出:146万蛰居族与高龄父母同住(日本内阁府2023年数据) [4] 经济驱动因素 - 上海案例显示:应届毕业生税后6000元薪资中50%需支付房租(20平老破小月租3000元),导致收支失衡 [9] - 自由职业者收入波动大,房租成为不可控支出(案例显示2-3个月无甲方付款周期) [9][16] - 中产家庭房产购置压力剧增:新一线城市三室首付需父母承担80%(案例中8年未能完成独立搬迁) [5][15] 心理依赖机制 - 生活便利性形成路径依赖:家务代劳(案例中36岁女性不会用电饭煲)、餐食供应等基础服务 [6][11] - 装修复杂度构成搬迁障碍:需投入1年时间监管施工,对比现有舒适区机会成本过高 [11][12] - 情感补偿需求:自由职业者通过家庭互动缓解职场身份缺失带来的孤独感 [16] 代际冲突表现 - 生活方式差异:38%案例提及作息冲突(父母早醒声量达89分贝)、门禁制度等 [17] - 职业价值否定:自由职业被等同于"无业游民",每月1000元生活费仍被视作啃老 [17] - 消费观念冲突:追星周边、外卖等新消费行为引发持续性唠叨 [17][18] 独立生活尝试 - 上海梧桐区租房案例显示:4000元月租实现空间自由,但家务劳动侵占46%周末时间 [24] - 基础设施维护能力缺失:突发燃气断供导致生活系统崩溃 [24] - 12个月后75%返巢率:父母积极劝说+生活成本核算促成回归决策 [25] 社会认知变迁 - "啃老"污名化减弱,转向价值中性化的"代际互助"描述 [25] - 同事圈层渗透率提升:新返巢群体包含育儿支持、赡养父母等多元动机 [25][26] - 35+年龄焦虑:同龄人置业/婚育进度对比引发自我认同危机 [28] 系统性风险 - 日本案例警示:长期蛰居导致社交能力退化,关联恶性事件发生率上升28% [28] - 能力阈值下降:低挑战环境削弱危机应对能力,形成"功能性成年障碍" [28] - 社会福利缺位:个体被迫采用代际财富转移对抗系统性风险 [16][28]
当越来越多35+成年人回家和父母住
36氪· 2025-07-01 14:51
回巢族(Boomerang Generation),指因经济压力、社会变迁等因素继续在或返回父母家里居住的成年人。在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30岁以上的未婚 青年与父母同住的现象不在少数,且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在疫情后,返家潮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在韩国,韩国保健和社会事务研究所在202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岁至49岁的韩国成年人中,29.9%与父母同住。在美国,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 现,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25岁至34岁的成年人与父母同住的比例达到历史新高,随后几年这些回巢族有近三分之二选择了继续留在父母家中生活,其 中亚裔对此的接受程度最高。 在日本,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8050问题"愈发严重。所谓"8050问题",即80多岁的高龄父母与50多岁无业、蛰居的子女同住的社会现象。日本 有超过100万蛰居族(日本内阁府2023数据,具体为146万),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引发了不少社会悲剧。 在中国,这股趋势同样明显,甚至更具复杂性。由于房价在过去二十年里不断攀升、一线城市房租令青年人难以负担、疫情后经济收入趋于不稳定等因素 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成年人,甚至是35岁以上的"成熟青年" ...
策展人谈奥赛上海大展:米勒梵高之外也有卓越与惊喜
新浪财经· 2025-06-18 08:40
展览概况 - "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将于6月18日在浦东美术馆开幕 这是奥赛博物馆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 展出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杰作 [1] - 展览首次占据浦东美术馆两层空间 以热罗姆和卡巴内尔作品开篇 以博纳尔1914年作品《梳妆》收尾 呈现艺术发展的完整脉络 [3][5][7] - 策展人斯特凡纳·盖冈曾联合策划2012年上海"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 本次展览延续其关注历史语境的方法论 [1][10] 策展理念 - 展览时间框架设定为1848-1914年 对应奥赛博物馆馆藏年代 反映法国政治社会变革对艺术的影响 [6] - 策展核心标准是"卓越" 不仅包括公认杰作 也发掘艺术水准高但知名度较低的作品 [1][9] - 展览打破流派界限 强调艺术家间的互动与集体创作 通过组合展示马奈/德加 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 呈现19世纪艺术的"协会式"实践 [35][36][40] 艺术史叙事 - 展览重新解读米勒的定位 既作为现实主义运动代表 也展示其对梵高等后辈艺术家的持续影响 [15][17][19] - 通过热罗姆 卡巴内尔等被忽视的学院派画家 展现艺术变革的渐进性 如户外写生从先锋到主流的转变过程 [59][61][62] - 强调媒介融合 展出绘画 雕塑等多元作品 体现奥赛博物馆打破艺术门类区隔的特色 [52][53][55] 观众体验 - 策展人希望观众突破对印象派的固有认知 发现艺术家间意想不到的关联 获得新视角 [34][64][66] - 展览反映上海艺术生态变化 相比2012年 当地美术馆体系更国际化 观众审美要求显著提升 [25][26] - 印象派作品持续受上海观众喜爱 因其捕捉自然活力与"黄金时代"幻象的特质 [28][32][34] 重点作品解析 - 梵高《卧室》被策展人视为最具意义的展品 周围环绕高更 西涅克等友人作品 浓缩19世纪艺术人文关切 [11] - 马奈《左拉肖像》象征艺术与文学的同盟 画中浮世绘等元素体现现实主义的多重灵感来源 [42][44][46] - 德加雕塑与绘画并置 展示其对运动表现的探索 补充马奈/德加比较研究中缺失的维度 [48][50]
关于中美的现代化之争,一定会发生的3件事|吴晓波激荡讲堂
吴晓波频道· 2025-06-13 08:21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 洋务运动是中国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尝试 但仅改变产业模式 未触及财政 货币 土地等制度层面[7][8] - 日本明治维新进行系统性改革 包括修宪 对外贸易 教育普及 产权清晰化 实现国退民进[8][9] - 1900年日本国民识字率达90% 中国洋务运动仅局限于精英阶层 未发动全民参与[10] 现代化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 现代化体现为富国强兵 奢侈品消费等物质层面 中国已实现现代化但现代性尚未解决[11] - 现代性核心是民智唤醒与独立自由精神 需通过思想 制度 器物三层面递进实现[12] - 成为现代人的标准在于思想革新而非物质享受 需具备自由精神与独立思想[14][15][16] 改革开放阶段特征 - 1978年第一阶段特点:自下而上放权式增量改革 非均衡发展战略 地方政府GDP导向 制造业"轻小集加"特征[27][28][29] - 1992-2012年第二阶段转向集权式整体配套改革 从增量转向全量 从企业改革转向体制变革[30] - 2012年后进入新阶段 面临全球化变局与产业链重构挑战[31][37] 中美博弈的历史镜像 - 当前中美关系类似1978年美日欧矛盾 中国人均GDP超1万美金后重现产业转移与贸易摩擦[33] - 美国对挑战者采取三套策略:对苏联用冷战围剿 对日本用贸易战与货币战 类似手段可能再现于中美[34][35] - 中国企业出海将主导全球供应链重构 但需应对技术 货币 文化等多维度风险[36][37] 企业危机与发展机遇 - 企业面临三重危机:生命周期危机 产业技术变革危机 市场辐射范围扩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19] - 危机孕育伟大创新 需通过历史学习预判变量 保持战略灵活性[20][21][22] -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强调发展优先 实践导向 非均衡突破 对当前企业转型仍有启示[23][24][25][26]
关于中美的现代化之争,一定会发生的3件事|吴晓波激荡讲堂
吴晓波频道· 2025-06-13 00:50
中国现代化历史分析 - 洋务运动是中国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节点 但仅改变产业模式而未触及财政 货币 土地等制度层面 导致社会结构未发生根本变革 [9][10] - 同期日本明治维新通过修宪 教育普及 产权改革等系统性变革实现全面现代化 1900年国民识字率达90% 远超中国精英阶层主导的洋务运动 [11][12] - 现代化需具备三要素:思想现代化是首要 制度现代化次之 器物现代化居末 当前中国已完成器物现代化但现代性(民智唤醒)仍未解决 [13][14] 改革开放阶段特征 - 1978年第一阶段改革呈现自下而上放权式增量特征 通过特区政策吸引外资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让部分群体先富起来 [27][28] - 1992-2012年第二阶段转向中央政府主导的全量改革 从企业改革扩展至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形成集权式深度变革 [30] - 企业面临三重危机:生命周期自然衰退 产业技术迭代冲击 市场扩张引发的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风险 危机中往往孕育重大创新机遇 [20][21][22] 中美现代化竞争格局 - 2018年中国人均GDP超1万美金后 重现1978年美国与日欧的竞争矛盾 当前贸易战 技术封锁 货币博弈等手段与当年遏制日本策略高度相似 [34][37] - 美国历史上对挑战者采取三阶段压制:对苏联通过军备竞赛 国际结盟和系统瓦解 对日本则实施301条款 广场协定等贸易金融组合拳 [36][37] -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重构具备全球主导权 未来将通过GNP(国民生产总值)出海和主动深化改革应对挑战 [40] 企业现代化发展启示 - 企业战略需结合历史规律 通过定位未来坐标建立长期信念 将时代推力转化为发展支柱 [4][5] - 真正的现代企业需超越物质层面 构建独立思想体系 在危机中保持学习进化能力 [16][17] - 全球化变局下需主动布局技术升级与产业链调整 从被动应对转向前瞻性战略规划 [49][50]
亲密关系的低配时代
虎嗅· 2025-06-07 14:22
一、关键问题是什么 我们把这个栏目策划输入给AI之后,chatgpt给出了一些反馈: "人机圆桌"可以作为主标题,以下是一些副标题或口号的建议: 顺着它的回答,我们把这个栏目的第一个问题抛给它: 青年志:当前时代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AI:这是一个宏大又必要的问题,也是"人机圆桌"栏目可以持续探讨的根本起点。要回答"时代的关键问题",可以从"人类社会面临的结构性 变动"出发,结合全球趋势与个体感受。根据当前背景,可以总结成6个关键问题: 青年志:我们来聊第一个问题:我们还会好好相爱吗。聚焦到年轻人,我有两个疑问,一个是:不结婚的年轻人,正在、将会用什么方式填 补亲密关系的空缺?另一个是:传统爱情模式失效后,正在、将会催生出怎样的新型亲密关系? AI: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去婚姻中心化"的亲密关系重组过程。婚姻不再是构建情感与归属的唯一路径,人们正尝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缝合 亲密关系的空缺: 第一种,是"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复合型关系"。这类关系打破了传统"恋爱-结婚-家庭"的路径依赖,强调的是陪伴、理解与共存,而不是 制度性承诺。很多人会说,"我没有谈恋爱,但我有一个深度陪伴的人"。 二、搭子、固聊、溏心蛋社交 ...
大模型的人味儿,从何而来?
虎嗅APP· 2025-05-27 19:37
行业趋势 - AI行业开始重视人文训练 全球头部大模型公司Anthropic和国内DeepSeek已率先招聘哲学、中文等人文学科背景人才参与模型后训练[3] - 人文训练属于AI模型"后训练"范畴 目前尚未成为行业通行做法 但小红书等公司已组建专门团队进行探索[3] - 人文学科背景人才在AI领域找到新机会 文科生价值在AI发展中得到体现 高校开始尝试AI与文科教育改革[28] 岗位职能 - AI人文训练师核心任务是设计AI的观念和个性 通过边界案例训练使AI回答更具"人味儿"[4][11] - 工作内容包括解析复杂情感问题 如"我得了胰腺癌"等场景 需拆解成细密问答链进行训练[8][10][11] - 需处理无标准答案的伦理困境 如在"自行车逆行被罚"案例中平衡情与法的关系[13][14] 训练方法 - 采用多学科交叉方式 融合哲学、文学、社会学等视角 如用"压缩的现代性"概念解析亲子矛盾[17] - 通过真实生活场景构建训练案例 如宠物认知、校园霸凌等 提升AI对复杂社会议题的理解[19][22] - 每日需完成数十个边界案例探讨 通过反复训练将人类价值观植入AI回答逻辑[11][16] 技术影响 - AI在情感接入方面存在缺陷 主流产品回答常显模式化 人文训练可改善这一短板[5][7] - 训练使AI能处理更复杂场景 如医疗诊断伴随的心理支持 法律与情感的平衡等[10][14] - 团队成果可能深远影响AI交互方式 目前AI性格底色已初步形成但应用仍不熟练[21] 团队构成 - 小红书团队由知名高校人文学科硕博组成 包括哲学、文学等专业背景[3][16] - 团队规模较小但专业性强 工作方式类似"柏拉图学院"式思想碰撞[16][28] - 新成员持续加入 形成人才推荐机制 体现岗位吸引力和发展潜力[28]
欧公子,择日而死
虎嗅· 2025-05-21 10:22
欧洲政治选举结果 - 葡萄牙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切加党"得票率飙升,席位较上届猛增12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而现任中右翼政府虽小幅扩大优势却仍维持少数政府地位 [1] - 罗马尼亚总统选举中亲欧洲的中间派候选人尼库绍尔·达恩以54%得票率胜出,投票率飙升至65% [2] - 波兰总统初选中现任政府支持的候选人仅以31.4%险胜,第二名到第四名全被右翼或极右翼包揽,三人合计得票超50% [2] 欧洲政治生态动荡 -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红利耗尽,高通胀、低增长、移民潮等经济社会矛盾持续发酵 [3] - 社交媒体"同温层效应"放大对立,政治极化加剧,未来十年欧洲可能陷入"选举频繁化+政治僵局化"恶性循环 [3] - 各国民众对主流政党信任持续流失,激进势力不断蚕食政治舞台,碎片化议会格局导致政策难产和治理能力空心化 [3] 政治极化根源 - 政治极化表现为民众日益向政治光谱两端靠拢且不断激进化,2008年经济危机后现象加剧 [4] - 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交媒体是政治极化两大催化剂,前者将人解构为经济单元,后者将人类型化为数据节点 [5][7][8] - 现代性危机导致启蒙理性构筑的共识政治遭遇计算理性侵蚀,政治极化成为代议制民主与全球化秩序深层矛盾总爆发 [10] 欧洲政治格局变化 - 共识政治消解,中左与中右翼政党在经济全球化、欧盟一体化等议题上的"重叠共识"基础被破坏 [10][12] - 权力结构碎片化,中间派萎缩而反建制民粹主义壮大,欧洲普遍出现"多数派匮乏"现象 [13] - 意大利2018~2022年举行四次选举,葡萄牙不到四年举行三次选举,选举频繁化成为常态 [13] 欧洲右转趋势 - 英国工党虽获议会多数但民意整体右移明显,改革党支持率达31% [15] - 罗马尼亚极右翼候选人获45%支持率,达到历史新高 [15] - 德国左翼党、法国不屈法国等左翼民粹主义虽站稳脚跟但总体上右翼民粹主义更为兴盛 [15] 欧洲一体化危机 - 欧洲各国倾向从布鲁塞尔收回权力,欧盟补贴成为财政净收入国家留欧最后动力 [17] - 德国实施5000亿国内投资计划不顾及其他欧洲国家影响,法国在脱欧谈判中塞入渔业问题损害共同市场 [17] - 欧洲难以发出统一声音,在乌克兰问题上英法德波无法拉拢西班牙和意大利,只能单独发表声明 [18] 欧洲地缘政治衰落 - 法国在西非的溃散是欧洲地缘政治衰落象征,从马里到布基纳法索再到尼日尔影响力持续下降 [18] - 欧洲乌克兰维和计划从最初10万人缩减至最终可能仅几千人,显示欧洲行动力严重不足 [18][19] - 欧洲雄心勃勃的计划如伽利略计划和乌克兰维和计划几乎无一成功,被中美甩到身后 [19]
林晶珂:Z世代为何热衷“怀旧消费”?
环球网资讯· 2025-05-21 06:47
来源:环球时报 距离杭州电报业务5月1日的正式关停,已过去半个多月,但还有一大堆电报没来得及发出。自宣布终止 电报服务以来,杭州日均电报量从两位数激增至上千封,甚至催生"电报代拍"的新兴业务。在5G毫秒 传输的今天,中国Z世代选择暂时慢下来,拥抱"复古"的旧媒介。 "媒介即信息",按字计费、次日送达的电报传递了仪式感。1844年第一封长途电报的发出,标志着人类 首次实现远距离即时通信,将信息传递从"周/月"缩短至"分钟级"。在杭州电信营业厅,发送一封电报 需多个步骤:领取标准格式纸、誊写地址正文、窗口人工核验、支付现金获取收据、排队等待发送、最 终收到带邮戳的回执。这套流程可能耗时近一小时,足够发送上百条微信,对与互联网共成长的Z世代 十分陌生。因为慢,没有人会选择通过电报发送紧急消息,多是"身体健康""生日快乐"之类的内容。也 恰恰是这种费时费力、不可撤回的传递方式让问候、祝福与誓言有了分量:笔尖与纸页摩擦的沙沙声, 万语千言汇成寥寥几字的含蓄,等待电报发出的几分钟静默,沉淀出信息的温度。 尼尔森和世界数据实验室联合发布的《Z世代消费报告》显示,忠于自我、寻求真实是Z世代价值体系 的核心。得益于物质相对丰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