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代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东西问丨贝礼中:贝氏建筑艺术如何让时间“给出一切答案”?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21:48
贝聿铭建筑艺术的核心哲学 - 建筑理念融合东方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 强调时间跨度思考 追求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作品 [3][4][6] - 设计灵感源自苏州狮子林石林 从移步换景和光影变幻中提炼景观与时间的交融关系 [4] - 建筑需体现"父种子收"哲思 强调人与自然协作 作品需超越所处时代 [4][6] 贝氏建筑方法论 - 跨文化研究驱动设计 通过大量阅读和实地考察吸收各国文明精髓 [7] - 坚持技术革新 采用最新建筑科技提升生活质量并推动行业发展 [7] - 艺术与建筑深度融合 75年职业生涯中60个项目特别委任艺术家创作 如毕加索雕塑与赵无极水墨画的应用 [8][10] 标志性项目技术演进 - 香港中银大厦(1982-1989)首创三维结构体系 实现高空经济型建筑创新 [10][12] - 上海临港滴水湖项目改进设计 窗户尺寸扩大50% 斜撑构件减重30% 引入新能源技术降低能耗 [12]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观察 - 过去30年中国基建投资增速领先全球 城市综合体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成就显著 [13] - 当代建筑设计需综合应对土地稀缺 能源环境等挑战 跨学科合作成为趋势 [13] 上海对贝氏建筑的影响 - 上海国际化环境塑造贝聿铭早期建筑观 激发其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兴趣 [14] - 职业生涯后期跨国项目占比超60% 包括法国 德国 卡塔尔等地标建筑 [14] 贝氏建筑事务所业务里程碑 - 完成70余项全球建筑项目 包括MIT媒体实验室 洛杉矶创新艺人经纪总部等 [16] - 苏州博物馆项目实现传统园林美学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突破性结合 [16]
策展人谈奥赛上海大展:米勒梵高之外也有卓越与惊喜
新浪财经· 2025-06-18 08:40
展览概况 - "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将于6月18日在浦东美术馆开幕 这是奥赛博物馆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 展出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杰作 [1] - 展览首次占据浦东美术馆两层空间 以热罗姆和卡巴内尔作品开篇 以博纳尔1914年作品《梳妆》收尾 呈现艺术发展的完整脉络 [3][5][7] - 策展人斯特凡纳·盖冈曾联合策划2012年上海"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 本次展览延续其关注历史语境的方法论 [1][10] 策展理念 - 展览时间框架设定为1848-1914年 对应奥赛博物馆馆藏年代 反映法国政治社会变革对艺术的影响 [6] - 策展核心标准是"卓越" 不仅包括公认杰作 也发掘艺术水准高但知名度较低的作品 [1][9] - 展览打破流派界限 强调艺术家间的互动与集体创作 通过组合展示马奈/德加 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 呈现19世纪艺术的"协会式"实践 [35][36][40] 艺术史叙事 - 展览重新解读米勒的定位 既作为现实主义运动代表 也展示其对梵高等后辈艺术家的持续影响 [15][17][19] - 通过热罗姆 卡巴内尔等被忽视的学院派画家 展现艺术变革的渐进性 如户外写生从先锋到主流的转变过程 [59][61][62] - 强调媒介融合 展出绘画 雕塑等多元作品 体现奥赛博物馆打破艺术门类区隔的特色 [52][53][55] 观众体验 - 策展人希望观众突破对印象派的固有认知 发现艺术家间意想不到的关联 获得新视角 [34][64][66] - 展览反映上海艺术生态变化 相比2012年 当地美术馆体系更国际化 观众审美要求显著提升 [25][26] - 印象派作品持续受上海观众喜爱 因其捕捉自然活力与"黄金时代"幻象的特质 [28][32][34] 重点作品解析 - 梵高《卧室》被策展人视为最具意义的展品 周围环绕高更 西涅克等友人作品 浓缩19世纪艺术人文关切 [11] - 马奈《左拉肖像》象征艺术与文学的同盟 画中浮世绘等元素体现现实主义的多重灵感来源 [42][44][46] - 德加雕塑与绘画并置 展示其对运动表现的探索 补充马奈/德加比较研究中缺失的维度 [48][50]
到免签的中亚小国,做一场极繁主义的梦
虎嗅· 2025-06-02 16:08
免签政策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自6月1日起互免签证 单次停留时间从10天延长至30天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说走就走" [1] - 2023年起乌兹别克斯坦已对中国游客推出免签跟团游和电子签证政策 此次免签是进一步开放 [1] 历史文化 - 撒马尔罕拥有2600年历史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汇之地" 曾连接中国 波斯和印度 [3][4] - 撒马尔罕古迹以帖木儿帝国建筑为主 包括比比·哈内姆清真寺 夏伊辛达陵墓群和古尔·艾米尔陵墓 建筑风格极繁奢华 [6][7] - 雷吉斯坦广场三座经学院代表15世纪帖木儿帝国建造巅峰 其中兀鲁伯神学院是中亚最古老学府之一 [8][9][10] 苏联遗产 - 塔什干1966年地震后重建为苏联样板城市 保留人民友谊宫 乌兹别克斯坦酒店等现代主义建筑 [14] - 塔什干地铁1973年建成 是中亚最早的地铁系统 站内设计融合宇航 棉花等主题 2019年解除45年摄影禁令 [16] - 苏联时期的马赛克壁画和集体主义建筑仍存在于塔什干城市肌理中 [15][17] 饮食文化 - 乔苏市场是融合苏联建筑与本土烟火气的标志性场所 现以实用主义扩张为零售空间 [18][19] - 乌兹别克斯坦特色美食包括手抓饭 烤包子和撒马尔罕面包 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仪式感 [22][23][24] - 夜市文化体现当地生活节奏 以烤肉 干果和奶茶为主要元素 形成独特的市井氛围 [25]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新浪财经· 2025-06-02 12:34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与全球思潮 -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引发全球关注 反映了两种对立思潮的冲突 一种是强调宗教道德和"美国优先"的政治保守主义 另一种是畸变为"觉醒主义"的新自由主义 [1] - 觉醒主义源于美国左翼对社会不公平的反对 随着2020年"黑命贵"运动壮大 主张清算殖民历史 解决社会不平等 但过度强调政治正确压制了言论自由 [1] 后现代主义与觉醒主义的关系 - 觉醒主义植根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盛行 对真理持激进批判和相对主义立场 滥用科学概念导致科学界在90年代发动"科学战争" [3] - 后现代主义并未消失 其价值追求仍支配当代思想 转化为觉醒主义 表明历史形成的思想需通过哲学反思才能克服 [3] 哲学著作《真实与虚拟》的核心观点 - 《真实与虚拟》指出科学战争未能解决真实性丧失的危机 需通过真实性哲学研究来应对后真相时代 [6] - 真实性哲学方法源于《系统的哲学》 该书将20世纪科学方法论转化为哲学 包括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和量子力学 [6] 《系统的哲学》的再版与更新 - 《系统的哲学》再版时基本保持原貌 仅校订文字错误和核对引文 并添加新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7] - 该书最初未涉及意识研究 2005年后作者开始探索意识问题 提出递归研究方案 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8] 意识研究与真实性哲学的拓展 - 作者发现意识研究需基于真实性哲学 完成《意识是什么?》一文 作为《系统的哲学》新版第二部分 [9] - 通过比较《意识是什么?》和早期研究 可见只有真实性哲学才能透彻理解意识及其与存在的关系 [9] 人工智能与哲学现代转型 -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AI学习机制发明者 真实性哲学旨在整合科学 人文和艺术 揭示科学真实的结构 [10] - 《真实与虚拟》指出AI可能但无意识 科学知识由经验 符号及符号表达的经验知识组成 对应三种AI类型 [11] - ChatGPT可能不属于第三种AI 作者通过研讨会分析其认识论基础 核心内容整理为本书别册 [11]
在都柏林寻觅乔伊斯的踪迹
经济观察报· 2025-04-29 18:28
1912年后,乔伊斯离开了爱尔兰。从此他的脚再没有踩上过爱尔兰的土地。但是都柏林人似乎并没有忘 记他,更重要的是,乔伊斯的写作浸透了太多他故乡的气息和风土。乔伊斯是被当作现代主义大师在文 学史上留下大名的,不过其风格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早先的《都柏林人》这部后来被称为经典之 作的短篇小说集中,乔伊斯的写实风格明显,故事中出现的地名多为真实之地。这部作品的巅峰之作, 最后一个故事《死者》的发生地就在都柏林中心城区利菲河上的乔伊斯桥一侧的一座公寓里。为很多文 学爱好者所熟悉的这部作品中的一个小故事《阿拉比》,开篇就说到一个地点——北里士满街,那是一 个死胡同。按图索骥,在离市中心(走路半个小时左右)不远的住宅区找到了这个地方,还是原来的地 名,似乎要比胡同大一点,是一条街(原作中说的就是街),街的尽头有一幢房子,二层的别墅,就 叫"阿拉比厅"(ArabyHouse),所以是一条此路不通的街。街道一侧有一些较低矮的平房,街名上有"村 舍"字样。原作中,叙述者提到他们这帮半大孩子在街后面的农舍里撒野玩耍打闹,那里还有马厩。现 在当然看不见了,但从这些房子的破败样子来看,可以想象一百年前的景象,同时也可以大致肯定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