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

搜索文档
策展人谈奥赛上海大展:米勒梵高之外也有卓越与惊喜
新浪财经· 2025-06-18 08:40
展览概况 - "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将于6月18日在浦东美术馆开幕 这是奥赛博物馆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 展出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杰作 [1] - 展览首次占据浦东美术馆两层空间 以热罗姆和卡巴内尔作品开篇 以博纳尔1914年作品《梳妆》收尾 呈现艺术发展的完整脉络 [3][5][7] - 策展人斯特凡纳·盖冈曾联合策划2012年上海"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 本次展览延续其关注历史语境的方法论 [1][10] 策展理念 - 展览时间框架设定为1848-1914年 对应奥赛博物馆馆藏年代 反映法国政治社会变革对艺术的影响 [6] - 策展核心标准是"卓越" 不仅包括公认杰作 也发掘艺术水准高但知名度较低的作品 [1][9] - 展览打破流派界限 强调艺术家间的互动与集体创作 通过组合展示马奈/德加 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 呈现19世纪艺术的"协会式"实践 [35][36][40] 艺术史叙事 - 展览重新解读米勒的定位 既作为现实主义运动代表 也展示其对梵高等后辈艺术家的持续影响 [15][17][19] - 通过热罗姆 卡巴内尔等被忽视的学院派画家 展现艺术变革的渐进性 如户外写生从先锋到主流的转变过程 [59][61][62] - 强调媒介融合 展出绘画 雕塑等多元作品 体现奥赛博物馆打破艺术门类区隔的特色 [52][53][55] 观众体验 - 策展人希望观众突破对印象派的固有认知 发现艺术家间意想不到的关联 获得新视角 [34][64][66] - 展览反映上海艺术生态变化 相比2012年 当地美术馆体系更国际化 观众审美要求显著提升 [25][26] - 印象派作品持续受上海观众喜爱 因其捕捉自然活力与"黄金时代"幻象的特质 [28][32][34] 重点作品解析 - 梵高《卧室》被策展人视为最具意义的展品 周围环绕高更 西涅克等友人作品 浓缩19世纪艺术人文关切 [11] - 马奈《左拉肖像》象征艺术与文学的同盟 画中浮世绘等元素体现现实主义的多重灵感来源 [42][44][46] - 德加雕塑与绘画并置 展示其对运动表现的探索 补充马奈/德加比较研究中缺失的维度 [48][50]
在都柏林寻觅乔伊斯的踪迹
经济观察报· 2025-04-29 18:28
乔伊斯与都柏林的文化关联 - 乔伊斯塑像位于都柏林北厄尔街口,形态独特但相对其他历史人物塑像较为低调,游客关注度不高[1] - 都柏林保留多处乔伊斯生活痕迹,包括出生故居铭牌、乔伊斯中心(乔治时代建筑)及《尤利西斯》中描述的18世纪60年代联排公寓[2] - 乔伊斯作品《都柏林人》与《尤利西斯》对都柏林街景的写实描述被学者认为可据此复原城市地图[2] 乔伊斯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写实 - 《都柏林人》中《阿拉比》故事发生地北里士满街仍保留原貌,街尽头"阿拉比厅"别墅与小说描述一致[3] - 小说提到的天主教学校现存十字架门楣建筑,马厩等农舍场景虽消失但街区整体风貌保持1900年代特征[3] - 《死者》故事发生地乔伊斯桥畔公寓与利菲河地理关联体现文学地理学价值[3] 爱尔兰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 都柏林文学博物馆展示萧伯纳、王尔德、贝克特等爱尔兰籍国际作家,凸显文化输出能力[4][5] - 博物馆咖啡厅以《死者》烤鹅描写为装饰,将文学元素融入商业场景[5] - 《尤利西斯》1922年出版后迅速国际化,1927年推出德语版,中文译本参展[6] 文学创作与社会环境互动 - 1922年爱尔兰独立前后作家面临文字审查,联合声明体现言论自由抗争[7] - 叶芝诗歌反映独立后的民族迷茫,其公园抽象雕像象征风格演变[7] - 王尔德雕像群通过裸体孕妇像与警句石刻隐喻其法律纠纷与复杂人生[7]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 利菲河、半便士桥、酒吧街等地理节点与乔伊斯活动轨迹形成文化旅游路线[8] - 圣派特里克大教堂等历史建筑与文学地标共同构成都柏林文化矩阵[8] - 公园饥荒雕塑通过无头躯干形象强化历史记忆传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