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子公司再扩容 “破净”产品已不足千款
新华网· 2025-08-12 14:25
民生理财获批开业 - 民生理财获银保监会批准开业 成为全国第9家获批开业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 [1][2] - 民生理财为民生银行全资子公司 筹建于2020年12月获批 历经一年半筹备期 [2] - 今年以来共有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 行业获批筹建总数达29家(含4家中外合资) 开业数量增至26家 [2] 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格局 - 国有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已全部开业 12家股份制银行中9家已获批开业 [2] - 恒丰银行与渤海银行已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 城商行及农商行将成为未来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主力 [2] - 银行理财子公司阵营壮大将加速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2] 理财子公司经营表现 - 已披露业绩的17家上市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2021年净利润全面增长 其中12家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00% [3] - 招银理财2021年净利润达32.03亿元 为行业佼佼者 [3] - 5家理财子公司(含光大理财、南银理财)通过自购旗下理财产品稳定投资者信心 [3] 产品净值与发行动态 - 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净值显著回升:"破净"产品数量从3月末1680款降至6月19日987款 破净比例由14.77%降至7.42% [1][4] - 产品发行数量趋稳:5月理财子公司新发行理财产品966款(环比减少23款) 在售产品2746款(环比增加140款) [4] - 随着理财子公司数量增加 产品发行数量预计保持稳步增长 [4]
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方案落地 适用范围扩充
北京商报· 2025-08-08 14:59
千呼万唤之下,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方案"靴子"终于落地。5月27日,银保监会官网显示,《理财公 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从6月27日起施行。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和此前发布的公开征求意见稿相比,此次《办法》将适用机构范围从"理财子"扩充 至"理财公司",对18项禁止性规定进一步细化,明确"禁止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 绩比较基准,防止变相宣传预期收益率",为促进产品净值化转型,推进打破刚兑预期奠定了基础。 从现有运作模式来看,理财子公司通常销售本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以及代销其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 产品两种。 适用范围扩充 据了解,2020年12月25日-2021年1月29日,银保监会就《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北京商报记者注 意到,和公开征求意见稿有所不同的是,《办法》的适用机构范围从"理财子"扩充至"理财公司",名称 从原来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修改为《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 办法》,明确理财公司包括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理财公司,从而将外方控股 的合资理财公司纳入适用机构范围。 谈及此次范围扩展的原因,银保监会有关 ...
净值波动增加,理财的收益风险结构正被打破!如何变中寻机?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12:38
净值化转型进展 - 2025年理财市场持续进行估值平滑净值波动的整改,进入"重净值化"新阶段 [2] - 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行业从"刚兑保本"转向真净值时代,产品净值直接体现底层资产波动 [3] - 2022年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2023年6月末降至25.34万亿元,此后逐步回升 [3] 收益与风险结构变化 - 2022-2024年理财产品月度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09%、2.94%、2.65% [5] - 2022年76%产品最大回撤超50BP,2023-2024年70%以上产品年内最大回撤低于20BP [5] - 2024年监管叫停平滑净值策略后,行业面临"收益下降"与"波动加大"双重压力 [5][6] 产品结构问题 - 截至2024年末46.69%投资者风险偏好为C3及以上,但R3及以上产品规模占比仅4.31%,供需错配明显 [7] - 低波产品供应强化了理财低风险属性,导致资金来源结构失衡(短期化)和资产配置趋同 [7] - 资金过度集中于固收市场造成同质化内卷,降低主动管理技术门槛 [7][8] 行业应对策略 - 公司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以匹配市场变化,如兴银理财5月调整多款固收类产品基准 [9] - 行业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固收+含权、权益专属策略)降低风险相关性 [10] - 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将产品达标率、收益率作为关键指标强化客户利益绑定 [10]
工银理财迎新董事长,去年利润增速在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垫底
南方都市报· 2025-04-28 21:45
高管变动 - 吴茜自2025年4月3日起担任工银理财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与提名薪酬委员会主席,此前为工银安盛人寿总裁并在工商银行财务体系深耕20年[2][3][4] - 工银理财成立六年已更换三任董事长(顾建纲、王海璐、吴茜)和两任总裁(唐凌云、高向阳),初代高管团队基本已退出[6][7][8] - 现任高管团队背景多元化,除工行总行资管部外,还包括工银安盛人寿、工银土耳其及工行金融市场部等机构[8]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工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达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2%,在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排名第二[9] - 2024年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在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垫底,排名从第三降至第四[9] - 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率降至零以应对行业"价格战",规模扩张与效益平衡成为挑战[9] 产品策略 - 2024年下半年混合类产品发行占比从1.65%跃升至33.3%,募集金额从23.1亿元增至501.6亿元,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从98.4%降至66.7%[10] - 权益类资产配置规模达626.9亿元,同比增加335.6%,占总规模比例提升至3.1%但仍偏低[10] - 产品发行呈现"追涨杀跌"特性,如2020年混合类占比29.4%后随市场降温降至零[10] 战略方向 - 吴茜在工银安盛人寿期间提出"先做大再做优"理念,面临客群固化、销售导向等挑战,与工银理财当前困境相似[11][12] - 公司计划通过多市场、多策略、多资产配置提升竞争力,但需平衡净值化转型后的收益波动与安全性[10][11] - 吴茜的保险业经验可能为工银理财在权益资产配置和资产负债久期匹配上提供新思路[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