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近1月收益率高达12.01% 银行、理财公司国庆猛推存续产品
华夏时报· 2025-10-01 11:10
营销策略转变 - 银行与理财公司主推存续理财产品而非新发“国庆专属”或“中秋专属”产品 [1][2] - 营销口号包括“14天收益连享”和“看准时间点,收益机会多10天”以吸引假期闲钱理财 [1] - 超过十家理财公司及多家银行参与“假日理财”主题营销 推广产品以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为主 [2] 产品特征 - 推荐产品持有期多为7天、14天、30天 部分产品持有期达3个月至1年 风险等级以低风险和中低风险为主 [2] - 产品类型涵盖现金管理类、固收、混合及权益类 兼顾流动性与收益需求 [2] - 现金理财和短债理财底层资产主投短期优质固收类资产 非交易日底层资产仍可能积累票息收益 [3] 历史收益表现 - 工银理财一款固收类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2.01%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8.42% [6] - 徽银理财一款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达7.43% 近一个月年化收益为6.96% [6] - 交银理财推荐8款日开型产品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上 其中一款达5.73% [6] - 平安理财推介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达5.79%和5.94% [6] - 推荐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49% [7] 行业趋势与背景 - 节日主题专属理财产品降温 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成熟及客户选择趋于理性相关 [1][3] - 在利率下行及底层资产收益率承压背景下 理财产品收益率空间整体压缩 [4] - 银行理财产品均不保本 以业绩比较基准等指标披露 节日专属理财吸引力难以从收益层面体现 [3] - 理财公司倾向于推荐存续期表现稳定的产品 因投资者在经历净值回撤后更关注收益稳健的中低风险产品 [7]
近1月收益率高达12.01%,银行、理财公司国庆猛推存续产品|华夏双节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9-30 14:01
营销策略转变 - 银行与理财公司正紧抓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理财窗口 以“14天收益连享”等口号力推闲钱理财产品 [2] - 与往年新发“国庆专属”理财产品不同 今年理财公司主推存续理财产品并以亮眼历史收益表现吸引投资者 [2] - 平安理财 招银理财 浦银理财等十余家理财公司及多家银行纷纷推出“假日理财”主题营销 推介产品涵盖现金管理类 固收 混合及权益类 [3] - 推荐产品多为风险等级较低 封闭期较短的现金管理类理财和固收类理财 持有期多为7天 14天 30天 部分达3个月至1年 风险等级以低风险和中低风险为主 [3][4] - 投资者若想在假期获取收益 需在假期前将资金转入完成购买 因为现金理财和短债理财底层资产在非交易日仍可能持续积累票息收益 [4] - 在中国理财网搜索“中秋”“国庆”字眼 仅发现中邮理财 农银理财的两只2021年及2020年发行的产品处于存续期 未见今年新发节日专享产品 [4] 产品收益率表现 - 被推介理财产品历史收益率表现突出 例如工银理财一款固收类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2.01%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8.42% [6] - 徽银理财一款最低持有期7天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达7.43% 近一个月年化收益为6.96% [6] - 交银理财推荐的8款日开型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上 其中一款R2风险等级产品达5.73% 另一款99天持有期产品达5.64% [6] - 平安理财推介的两款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79%和5.94% [6] - 上述推荐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49%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28% [7] 行业趋势与背景 - 节日主题专属理财产品降温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逐步成熟 客户选择趋于理性有关 [2][5] - 银行理财产品均不保本 向客户披露业绩比较基准等不代表实际收益的指标 使节日专属理财吸引力难以从收益层面体现 [5] - 在利率下行 底层资产收益率普遍承压背景下 理财产品收益率空间整体遭压缩 过去以较高业绩比较基准吸引客户的节假日理财产品失去比较优势 [5] -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深化且受市场环境影响遭遇几轮净值回撤后 投资者更加关注收益稳健 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7] - 理财公司因此倾向于向投资者推荐存续期表现稳定的产品 [7]
银行理财子公司再扩容 “破净”产品已不足千款
新华网· 2025-08-12 14:25
民生理财获批开业 - 民生理财获银保监会批准开业 成为全国第9家获批开业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 [1][2] - 民生理财为民生银行全资子公司 筹建于2020年12月获批 历经一年半筹备期 [2] - 今年以来共有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 行业获批筹建总数达29家(含4家中外合资) 开业数量增至26家 [2] 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格局 - 国有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已全部开业 12家股份制银行中9家已获批开业 [2] - 恒丰银行与渤海银行已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 城商行及农商行将成为未来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主力 [2] - 银行理财子公司阵营壮大将加速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2] 理财子公司经营表现 - 已披露业绩的17家上市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2021年净利润全面增长 其中12家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00% [3] - 招银理财2021年净利润达32.03亿元 为行业佼佼者 [3] - 5家理财子公司(含光大理财、南银理财)通过自购旗下理财产品稳定投资者信心 [3] 产品净值与发行动态 - 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净值显著回升:"破净"产品数量从3月末1680款降至6月19日987款 破净比例由14.77%降至7.42% [1][4] - 产品发行数量趋稳:5月理财子公司新发行理财产品966款(环比减少23款) 在售产品2746款(环比增加140款) [4] - 随着理财子公司数量增加 产品发行数量预计保持稳步增长 [4]
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方案落地 适用范围扩充
北京商报· 2025-08-08 14:59
核心观点 - 《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将于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旨在规范理财产品销售,推进产品净值化转型和打破刚性兑付预期 [1] 适用范围 - 《办法》适用机构范围从“理财子公司”扩充至“理财公司”,明确包括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理财公司,将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纳入其中 [2] - 理财产品销售机构分为两类:销售本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的理财公司,以及接受理财公司委托销售其发行理财产品的代理销售机构 [3] - 截至新闻发布时,银保监会已批准筹建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4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其中1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1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已经开业 [3] 禁止性规定 - 《办法》对18项禁止性规定进行细化,明确禁止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防止变相宣传预期收益率 [1][4] - 目前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存在使用绝对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的情况,例如有理财子公司标注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3.8% [5] - 不符合《办法》要求的机构需在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整改 [5] 市场背景与影响 - 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净值型理财存续规模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1% [4] - 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6.67万亿元,占全市场规模的25.79%,而2019年末这一数据仅为0.8万亿元 [4] - 《办法》坚持“卖者尽责”与“买者自负”的有机统一,强化信息全面登记,将推动机构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 [6][7]
净值波动增加,理财的收益风险结构正被打破!如何变中寻机?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12:38
净值化转型进展 - 2025年理财市场持续进行估值平滑净值波动的整改,进入"重净值化"新阶段 [2] - 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行业从"刚兑保本"转向真净值时代,产品净值直接体现底层资产波动 [3] - 2022年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2023年6月末降至25.34万亿元,此后逐步回升 [3] 收益与风险结构变化 - 2022-2024年理财产品月度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09%、2.94%、2.65% [5] - 2022年76%产品最大回撤超50BP,2023-2024年70%以上产品年内最大回撤低于20BP [5] - 2024年监管叫停平滑净值策略后,行业面临"收益下降"与"波动加大"双重压力 [5][6] 产品结构问题 - 截至2024年末46.69%投资者风险偏好为C3及以上,但R3及以上产品规模占比仅4.31%,供需错配明显 [7] - 低波产品供应强化了理财低风险属性,导致资金来源结构失衡(短期化)和资产配置趋同 [7] - 资金过度集中于固收市场造成同质化内卷,降低主动管理技术门槛 [7][8] 行业应对策略 - 公司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以匹配市场变化,如兴银理财5月调整多款固收类产品基准 [9] - 行业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固收+含权、权益专属策略)降低风险相关性 [10] - 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将产品达标率、收益率作为关键指标强化客户利益绑定 [10]
工银理财迎新董事长,去年利润增速在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垫底
南方都市报· 2025-04-28 21:45
高管变动 - 吴茜自2025年4月3日起担任工银理财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与提名薪酬委员会主席,此前为工银安盛人寿总裁并在工商银行财务体系深耕20年[2][3][4] - 工银理财成立六年已更换三任董事长(顾建纲、王海璐、吴茜)和两任总裁(唐凌云、高向阳),初代高管团队基本已退出[6][7][8] - 现任高管团队背景多元化,除工行总行资管部外,还包括工银安盛人寿、工银土耳其及工行金融市场部等机构[8]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工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达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2%,在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排名第二[9] - 2024年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在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垫底,排名从第三降至第四[9] - 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率降至零以应对行业"价格战",规模扩张与效益平衡成为挑战[9] 产品策略 - 2024年下半年混合类产品发行占比从1.65%跃升至33.3%,募集金额从23.1亿元增至501.6亿元,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从98.4%降至66.7%[10] - 权益类资产配置规模达626.9亿元,同比增加335.6%,占总规模比例提升至3.1%但仍偏低[10] - 产品发行呈现"追涨杀跌"特性,如2020年混合类占比29.4%后随市场降温降至零[10] 战略方向 - 吴茜在工银安盛人寿期间提出"先做大再做优"理念,面临客群固化、销售导向等挑战,与工银理财当前困境相似[11][12] - 公司计划通过多市场、多策略、多资产配置提升竞争力,但需平衡净值化转型后的收益波动与安全性[10][11] - 吴茜的保险业经验可能为工银理财在权益资产配置和资产负债久期匹配上提供新思路[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