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类资产配置
搜索文档
173家险企前三季度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27%
证券日报· 2025-11-12 00:15
行业整体投资表现 - 截至11月11日,已有173家保险机构披露前三季度财务投资收益率,最高为22.77%,最低为-0.31% [1] - 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27%,中位数为3.04%,其中91家机构收益率在3%及以上,仅1家为负值 [1][2] - 投资收益表现较好与权益市场回暖及长期债券利率下行带来的估值上升等因素有关 [1][3] 不同类型公司投资收益率分布 - 72家人身险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74%,中位数为3.28%,最高为君龙人寿的12.21%,最低为爱心人寿的1.96% [2] - 86家财险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05%,中位数为3.06%,富邦财险以22.77%居首,苏州东吴财险以0.19%垫底 [2] - 15家再保险公司平均收益率为2.28%,中位数为2.75%,最高为中国财产再保险的3.98%,最低为安盛环球再保险的-0.31% [3] 权益类资产配置趋势 - 保险公司持续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方式包括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计划、增配股票及长期股权投资等 [4]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对股票的配置规模达3.07万亿元,占比8.5%,规模和占比均较去年同期提升 [4] - 今年第三季度,金融机构向私募股权基金认缴出资434亿元,其中保险业机构认缴183亿元,认缴额最高 [4] 权益投资增加的原因与形式 - 上半年保险资管机构登记股权投资计划11只,同比增加6只,登记规模268亿元,同比增长188% [4] - 利率下行导致传统固收资产收益率走低,需通过权益资产提升长期收益弹性 [5] - 监管政策鼓励险资发挥“长钱”优势,部分权益资产属性与险资负债长期属性高度匹配 [5] - 长期股权投资可获取稳定分红与产业协同红利,增配股票可提升投资组合流动性 [5]
多家险企三季报大幅预喜 股市投资业绩成胜负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15:01
上市险企业绩表现 - 多家上市险企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增幅集中在40%至70%之间 [1] - 中国人寿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567.85亿元至1776.89亿元,同比增长50%至70% [2] - 新华保险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同比增长45%至65%,超过2024年全年262亿元的净利润 [2][3] - 新华保险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预计为289.98亿元至331.41亿元,同比增长40%至60% [4] - 中国财险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约40%到60% [5]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业绩大增主要归因于前三季度股票市场回稳向好,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1][2][5]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约20%,其中三季度单季涨幅达18%,为权益投资创造有利环境 [5] - 险企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并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2][5] 险资权益投资配置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险资投资于股票的资金余额超过3万亿元,较2024年末大幅增加6400亿元 [1][8] - 新华保险的股票配置比例从2024年的7.9%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1.6%,其股票与基金合计占比达18.6% [5]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突破36万亿元 [8] 险资投资偏好与策略 - 银行股是险资第一大重仓板块,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险资重仓股中银行板块市值占比高达47.2% [1][8] - 险资青睐银行股因其经营稳健、分红稳定,能满足对资产安全性和收益确定性的要求 [1][9] - 在低利率市场背景及政策鼓励下,险资持续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1][9] 险资港股市场布局 - 2025年以来险资举牌次数达34次,大幅超过去年,中国平安是举牌主力,共计举牌12次 [7] - 险资积极参与港股IPO,截至上周末,7家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7家公司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合计约29.32亿港元 [7] - 泰康保险及旗下子公司最为积极,共参与5家公司港股IPO配售,合计斥资超14亿港元 [8] - 被认购公司主要属于材料、可选消费、信息技术等行业 [7]
指数基金波动这么大,真的能养老吗?
搜狐财经· 2025-10-17 18:37
核心观点 - 投资者对养老投资存在误解,将“稳健”等同于“零波动”,导致资金过度集中于低风险储蓄产品,面临购买力持续缩水的风险 [1] - 为抵御通胀并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养老资金需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权益类资产尤其是宽基指数基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6][12] 宏观经济背景与通胀风险 - 2014至2025年间,中国真实通胀率(广义货币M2增速与GDP增速之差)在0.4%-8.7%区间波动,中位数为4.3%,平均值为4.0% [1] - 以4%的通胀率计算,30年后100万元的实际购买力将缩水至约33万元,凸显仅依靠低风险储蓄产品难以抵御购买力侵蚀的风险 [1] - 理想的长期投资年化收益率不应低于4%-5%,但当前面临市场利率逐步走低的客观环境,实现收益目标存在挑战 [3] 国际养老金资产配置趋势 - 为应对低利率环境,国际养老金已调整资产配置,例如韩国国民养老金(NIP)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达到43.5% [3] - 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将权益资产目标配置比例从2006年的20%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50%,且其中被动投资占比超过90% [3] 宽基指数基金的盈利来源 - 盈利来源之一是借助市场波动,通过低买高卖获取差价,具体体现在基金定投的“微笑曲线”上,通过摊薄成本实现低买,待价格上涨后卖出锁定利润 [7] - 盈利来源之二是分享企业成长,宽基指数(如中证A500指数)包含各行业规模大、流动性好的龙头企业,其价值将随国民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 [8] - 盈利来源之三是股息分红带来的现金流与复利,投资者可通过持有宽基指数基金享受成分股分红,并将分红进行再投资,以复利模式提升长期收益 [10] 宽基指数历史表现 - 自基日(2004年底)至2025年7月22日,主要宽基指数全收益指数(考虑分红再投资)表现优异:中证A500为592.97%,沪深300为502.06%,上证50为451.93%,中证500为668.25%,中证1000为669.26%,红利指数为613.64% [11] - 全收益指数收益率普遍显著高于不考虑分红的指数收益率,例如中证A500的全收益指数超出其指数收益率208.05个百分点,凸显分红再投资的重要性 [11] 权益资产在养老投资中的价值 - 尽管权益类资产具有高波动性,但对于GDP长期正增长的经济体,股市长期向上趋势不变,投资宽基指数基金可实现养老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 [12] - 宽基指数基金能够化解短期波动,其价格最终会回归价值,是应对购买力缩水、实现养老目标的有效工具 [8][12]
规模扩张、权益配置增加,理财子增资潮或开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9:19
文章核心观点 - 银行理财公司为支持业务规模扩张和满足监管要求,正出现一波增资潮 [1][4] - 增资是理财公司应对风险资本需求增长、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并为拓展高风险业务提供资本支撑的重要举措 [4][10][11] - 理财公司增资主要有未分配利润转增和外部股东注资两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中资和合资理财公司 [11][12] 理财公司增资动态 - 兴银理财于2025年10月9日通过未分配利润转增方式将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加至100亿元 [1][5] - 2025年以来已有四家理财公司完成增资,包括兴银理财、杭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和高盛工银理财 [4][5][9] - 相比之下,2024年仅有一家理财公司(贝莱德建信理财)进行增资,显示2025年增资节奏明显加快 [8][9] 增资驱动因素 - 银行理财存量规模庞大,截至2025年9月末达30.82万亿元,管理规模扩大必然要求净资本同步提升以符合监管 [6][7] - 监管要求理财公司净资本不低于5亿元且不低于净资产的40%,同时净资本不低于风险资本的100% [6] - 风险资产配置提升(如权益类资产和非标资产)增加了风险资本消耗,截至2025年上半年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0.07万亿元,占比0.22%,非标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占总投资的5.52% [10] 增资方式分析 - 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是中资理财公司主要增资方式,属于内部融资,可避免股权稀释并支持长期战略投入 [11][12] - 外部资金注入多为股东增资,是合资理财公司主要增资方式,可解决其因规模较小、利润有限而面临的资本需求 [11][12] - 增资后理财公司可提升风险资产投资上限,为拓展权益类等高风险业务提供资本支撑 [10][11] 行业规模与资本对比 - 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公司规模前三为招银理财2.46万亿元、兴银理财2.30万亿元、信银理财2.11万亿元 [9] - 增资前兴银理财注册资本50亿元处于行业中游,增资至100亿元后进入行业前列 [7] - 注册资本最高的理财公司主要为国有行理财子,如工银理财160亿元、建信理财150亿元、农银理财120亿元 [9]
申银万国期货早间策略-20251016
申银万国期货· 2025-10-16 10: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经过9月的高位震荡,股指将再次进入方向选择阶段,大概率维持多头趋势 [2] - 国内流动性环境有望延续宽松,居民有望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外部资金也有望流入国内市场 [2] - 四季度市场风格可能会向价值回归并较三季度更加均衡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指期货市场 - IF当月、下月、下季、隔季前日收盘价分别为4601.60、4586.60、4576.40、4555.00,涨跌分别为70.60、73.20、77.20、77.80,沪深300涨跌幅分别为1.56、1.62、1.72、1.74 [1] - IH当月、下月、下季、隔季前日收盘价分别为2999.40、2998.20、2997.40、2998.40,涨跌分别为41.00、46.00、44.40、44.60,上证50涨跌幅分别为1.39、1.56、1.50、1.51 [1] - IC当月、下月、下季、隔季前日收盘价分别为7278.20、7196.20、7140.20、6977.00,涨跌分别为118.40、124.20、121.60、120.00,中证500涨跌幅分别为1.65、1.76、1.73、1.75 [1] - IM当月、下月、下季、隔季前日收盘价分别为7455.80、7362.60、7275.20、7060.20,涨跌分别为117.60、128.20、126.60、134.20,中证1000涨跌幅分别为1.60、1.77、1.77、1.94 [1] - IF下月 - IF当月、IH下月 - IH当月、IC下月 - IC当月、IM下月 - IM当月隔月价差现值分别为 - 15.00、 - 1.20、 - 82.00、 - 93.20,前值分别为 - 25.20、 - 3.60、 - 87.40、 - 110.00 [1] 股指现货市场 - 沪深300指数前值4606.29,涨跌幅1.48,成交量284.77亿手,总成交金额6073.26亿元 [1] - 上证50指数前值3001.35,涨跌幅1.36,成交量63.38亿手,总成交金额1571.06亿元 [1] - 中证500指数前值7294.00,涨跌幅1.38,成交量217.56亿手,总成交金额3974.59亿元 [1] - 中证1000指数前值7483.45,涨跌幅1.50,成交量244.85亿手,总成交金额4037.98亿元 [1] - 各行业指数有不同程度涨跌,如能源涨0.32%、原材料涨1.18%等 [1] 期现基差 - IF当月 - 沪深300、IF下月 - 沪深300、IF下季 - 沪深300、IF隔季 - 沪深300前值分别为 - 4.69、 - 19.69、 - 29.89、 - 51.29,前2日值分别为1.34、 - 23.86、 - 31.86、 - 52.86 [1] - IH当月 - 上证50、IH下月 - 上证50、IH下季 - 上证50、IH隔季 - 上证50前值分别为 - 1.95、 - 3.15、 - 3.95、 - 2.95,前2日值分别为3.90、0.30、 - 2.70、 - 0.10 [1] - IC当月 - 中证500、IC下月 - 中证500、IC下季 - 中证500、IC隔季 - 中证500前值分别为 - 15.80、 - 97.80、 - 153.80、 - 317.00,前2日值分别为 - 41.45、 - 128.85、 - 184.85、 - 350.65 [1] - IM当月 - 中证1000、IM下月 - 中证1000、IM下季 - 中证1000、IM隔季 - 中证1000前值分别为 - 27.65、 - 120.85、 - 208.25、 - 423.25,前2日值分别为 - 33.15、 - 143.15、 - 227.35、 - 451.15 [1] 其他国内主要指数和海外指数 - 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前值分别为3912.21、13118.75、8106.60、3025.87,涨跌幅分别为1.22%、1.73%、1.77%、2.36% [1] - 恒生指数、日经225、标准普尔、DAX指数前值分别为25910.60、46847.32、6671.06、24181.37,涨跌幅分别为1.84%、 - 2.58%、0.40%、 - 0.23% [1] 宏观信息 - 美方称是否对华加征100%关税取决于中国做法,外交部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 [2] - 9月末,M2同比增长8.4%,M1同比增长7.2%,M1、M2“剪刀差”刷新年内低值 [2] -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同比多4.42万亿元 [2] - 9月我国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下降0.3%,核心CPI同比上涨1%;PPI环比持平,同比下降2.3%,降幅收窄 [2] - 9月份,全国企业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约为3.1%,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约为3.1%,贷款利率持续低位 [2] 行业信息 -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提出到2027年底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 [2] - 9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179.44万辆,环比增长5.1%,同比增长8.2%,交易金额1104.66亿元 [2] - 成都“商转公”政策扩大受益范围,取消“本市缴存”限制 [2] 股指观点 - 美国三大指数上涨为主,上一交易日股指明显上升,钢铁行业领跌,电力设备行业领涨,市场成交额2.09万亿元 [2] - 10月14日融资余额增加23.35亿元至24302.33亿元 [2]
52只新基本周启动认购 权益类占比超八成
证券日报· 2025-10-14 00:12
基金发行市场概况 - 本周全市场共有52只新基金启动认购,环比前一周的24只大幅增长逾116%,创下年内单周基金发行数量第二高 [1] - 新基金平均认购周期为12.73天,整体较前期有所加快,反映出投资者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意愿增强 [1] - 市场回暖得益于A股市场表现强劲、结构性机会涌现以及公募基金在第三季度主动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率达25.93%等因素共同推动 [1] 新发基金产品结构 - 权益类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本周启动认购的52只基金中,权益类产品共有43只,占比超过八成 [1] - 股票型基金发行数量最多,达到32只,占新发行基金总量的六成以上 [1] - 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成为主流,本周共发行23只,因成本较低、透明度高而受投资者青睐 [2] - 混合型基金共有11只产品启动认购,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有10只 [2] - 本周另发行2只公募REITs产品、3只债券型基金以及4只FOF产品 [2] 发行机构参与情况 - 本周共有40家公募机构旗下有新基金启动认购 [3] - 其中32家机构仅有1只产品上新,另有8家机构发行不少于2只产品 [3] - 华安基金、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和中欧基金等头部公募机构均有3只产品进入募集期 [3]
上半年狂买 险资重仓板块曝光
经济观察网· 2025-09-06 18:02
保险资金规模与配置变化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其中股票投资余额达3.07万亿元,较2024年四季度净增加约6400亿元 [2] - 七家上市险企保险资金投资总规模合计21.85万亿元,占行业总量60.30% [2] - 七家上市险企股票投资规模达2.05万亿元,较年初净增加4313亿元,占行业净增加规模67.39% [3] 上市险企权益配置差异 - 中国平安股票投资余额净增加2119.15亿元,占比较年初上升2.9个百分点 [4] - 中国人寿股票投资余额净增加1190.54亿元,占比较年初上升1.1个百分点 [4] - 阳光保险股票投资余额达837.17亿元,较年初增加23.90%,占比14.10%为七家最高 [4] - 中国太保债券投资余额净增加1838.69亿元,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 [5] - 新华保险股票投资占比达11.60%为上市险企次高水平 [4] 行业配置偏好与特点 - 保险资金持仓占比前五行业为银行、交通运输、通信、房地产、电力及公用事业 [6] - 单季度持仓占比提升幅度前三板块为传媒、通信、电力及公用事业 [6] - 重仓流通股平均股息率2.30%,前十大重仓股平均股息率3.80% [6] - 高股息OCI类股票配置规模近1万亿元,六家险企OCI股票规模合计7861亿元 [6] 具体操作动向 - 中国人寿重点加仓中信银行、中国电信、中国建筑 [7] - 中国平安与新华保险共同增持京沪高铁 [7] - 保险资金举牌达30次,银行板块出现12次,公用事业出现4次 [8] - 保险资金证券投资基金配置余额1.66万亿元,净减少200亿元 [7] 政策与战略导向 - 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A股市场 [10] - 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最高可不超过50% [10] - 新会计准则实施促使增加OCI类资产配置 [9] - 无风险收益率下行推动权益资产配置增加 [4][9]
深度研究:保险框架:险资中长期配置逻辑与趋势
2025-09-01 10:0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保险行业 具体涉及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1] * 公司未明确提及具体名称 泛指寿险公司及保险资金管理机构[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险资配置核心逻辑是资产负债匹配 需满足期限匹配 现金流匹配和成本收益匹配三大要求[1][3] * 期限匹配要求资产久期与负债久期相符以降低利率风险和防止利差损[1][3] * 现金流匹配确保中短期能应对突发赔付 退保等支付义务[1][3] * 成本收益匹配要求投资收益率覆盖负债成本并实现盈利[1][3] * 外部约束包括偿付能力充足率体系和大类资产配置上限 后者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决定 配置上限最高50% 最低10%[1][5] * 偿付能力充足率体系类似银行巴塞尔协议 净资产占比最高 与其它因素绑定紧密[5] * 高杠杆经营下 增配权益可能导致净资产波动 进而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经营活动 故过去险资对增配权益较为谨慎[5] * 当前面临两大变化 一是期限匹配压力增大 增额终身寿险占比上升导致负债久期拉长 而资产久期增长缓慢形成缺口[1][4] 二是负债成本持续改善 包括定价利率下降 新单费用成本改善以及上市公司新单和存量负债成本下降 降低了对资产预期收益率的要求 利好权益类资产配置[1][4] * 传统替代权益配置的方式受限 拉长久期受限于长久期债券供应不足且期限利差不够长[1][6] 信用下沉因信用利差非常少且需缴纳所得税而不划算 只能在利率债内小范围下沉[1][6] 投资非标资产则面临市场规模和收益率萎缩 匹配程度越来越低[1][6] * 宏观政策 市场政策及险资私募等政策调整有望提升A股稳定性 促进险资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1][5] * 行业政策疏通堵点及险资对长期稳定资产需求增加 预计未来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1][6] * 未来配置趋势是继续保持增配权益资产的趋势 尤其是适合长期持有的高性价比行业板块[2][8] * 权益配置上将更关注长期稳定类资产 具备稳定ROE的价值股或合适周期股是关注重点[3][7] 股票类资产虽无明确到期日但可帮助久期匹配[7] * 从过去险资重仓股看 高股息或分红率并非特别重要 更重要的是ROE[7] 高性价比行业(高ROE除以PB)将更受青睐 使用三年平均ROE代表相对稳定性[3][7] * 配置逻辑主要追求资产负债匹配 包括收益率 久期和现金流要求 在宏观政策鼓励及自身投资需求推动下 险资会逐渐增配权益比例 并更关注高性价比板块和具体标的[8] 其他重要内容 * 摘要部分概括了险资配置的核心 外部约束 当前矛盾 政策影响及未来预期[1] * Q&A部分以问答形式补充和重申了正文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2][3][4][5][6][7][8]
李志林:沪深300远远落后大盘,其补涨易使大盘跷跷板
搜狐财经· 2025-08-21 13:06
美联储货币政策 - 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大多数委员认为通胀风险大于就业风险 [1] - 几位委员表示当前利率可能并不远高于中性利率 [1] - 多位委员指出关税的全面影响需要时间显现,几位委员预计企业将把关税转嫁给消费者 [1] - 几位与会者提及对资产估值偏高的担忧,并强调通胀长期高于2%可能加大通胀预期失锚风险 [1]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纳指跌0.67%,标普500指数跌0.24%,道指涨0.04% [1] - 大型科技股多数下跌,英特尔跌约7%,谷歌、亚马逊、苹果、特斯拉跌超1% [1] - 热门中概股涨跌不一,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0.33% [1] A股市场资金动向 - 保险资金成为助推A股市场上涨的重要力量,机构表示近期持续净买入权益类资产 [2] - 在利率下行环境下,优化权益类资产配置成为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收益的重要路径 [2] - 今年以来保险资金积极加仓权益市场,重点布局高股息、科技、创新药、军工等领域 [2] - 截至8月20日,两市融资余额增加153.22亿元,合计达21254.16亿元 [2] A股市场指数表现 - 上午大盘高开4点报3770点,午前收于3779点,上证50涨0.66%,沪深300涨0.71%,上证指数涨0.35% [3] - 个股涨跌比为2522:2691,涨跌停比59:15,两市半日成交额为1.57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591亿 [3] - 昨日市场出现V型反转,下午拉涨使大盘创10年新高3766点,由跌多涨少变为涨多跌少 [3] 沪深300指数分析 - 当前大盘指数达3780点,但沪深300指数仅4300点,远低于去年10月3674点时的4450点水平 [3] - 多家外资机构唱多沪深300指数能上4700点,意味着还有10%的上涨空间 [3] - 与其对应的510300ETF价格从去年3674点时的4.57元降至当前3780点时的4.38元 [4] - 沪深300指数动态市盈率不到12.5倍,作为核心资产有强烈价值重估需求 [4] 市场结构与资金分析 - 沪深300指数补涨易使大盘出现跷跷板效应,白线在上可能造成市场心理恐慌,压制中小市值股 [6] - 冲击3800点时个股表现将迥异,可能出现赚指数赔钱的情况 [6] - 连续7天成交超2万亿的资金主要来自私募基金(7月末规模20.68万亿)、游资、外资、融资盘和超级大户 [8] - 这些资金操作行为通常与国家队重仓股反向而行,指数越高博弈越激烈 [8]
股市活跃带动银行含权类理财产品销售升温,业内人士提醒→
搜狐财经· 2025-08-20 22:52
市场趋势与表现 - A股行情带动银行权益类理财产品业绩亮眼 吸引投资者咨询和投入 [1] - 银行理财投资权益类产品共53只 其中48只产品净值正增长 [11] - 6只产品近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超20% 16只产品年化收益率超10% [11] 客户需求与行为 - 投资者咨询含权类理财产品数量大幅提升 产品资金持续流入 [5] - 建设银行北京某网点权益类产品咨询量比之前增长约两倍 [7] - 南京银行北京某支行权益类产品日咨询客户增长30%到40% [9] 产品销售与资金流向 - 南京银行代销的两只含权类产品近一个月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超2000万元 [9] - 南京银行相关产品资金净流入达千万元以上 [9] - 此类产品主要面向能承担净值波动并希望长期收益优于纯债产品的客户 [9] 政策与行业动向 - 政策层面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 理财产品相应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