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工具的新能源化

搜索文档
中国电池企业出海下半场:“将是一条更难,但也更有价值的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6-13 07:10
行业现状与核心矛盾 - 动力电池行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万亿级市场空间从电动汽车延伸至储能电站,资本和人才密集涌入 [2] - 产业链面临"失血式"价格战,电池包利润被极限压缩,从"现金牛"转为盈亏平衡业务 [2] - 技术参数通货膨胀现象显著,充电倍率竞赛从6C飙升至12C,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尚未突破但"准固态"等概念已泛滥 [2] - 行业核心矛盾体现为高速发展与技术/商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失衡 [2] 技术战略与制造平台 - 叠片工艺被认定为下一代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制造平台,因其适配固态电池陶瓷电解质脆性特性及超充电池结构稳定性需求 [3][4] - 第三代热复合叠片技术通过隔膜裁断、单片检测等工艺实现高精度制造,为固态/超充技术产业化提供底层支撑 [4] - 技术价值判断标准应回归第一性原理:以合理成本规模化解决产业痛点,而非营销噱头 [3] 新兴市场增长机会 - "越野新能源"形成万亿级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情绪价值"需求,兼具硬派性能与城市使用经济性 [6] - 全球化HEV市场成为战略突破口,中国产业链优势可对抗日系车企,适应充电设施欠发达地区需求 [6] - 商用车新能源化呈现爆发性增长,一季度同比增170%,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驱动不可逆切换 [7] 前沿技术商业化路径 - 固态电池2030年成本预计为液态电池数倍,需通过低空飞行器、医疗设备等利基市场完成冷启动 [8][9] - AI机器人电池需求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困境,需建立小批量柔性化生产模式匹配早期产业规模 [10]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 "终局思维"要求平衡技术"矛"与平台化"盾",龙鳞甲电池技术结合模块化制造体系形成护城河 [11][12] - 全球化下半场竞争从"产品输出"升级为"体系输出",需建立本土化研发制造体系并实现价值理念同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