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产者社会
icon
搜索文档
“以旧换新”带货1万亿,中国何时能步入“消费者社会”?
吴晓波频道· 2025-06-02 01:52
中美经济转型对比 - 美国正推动制造业回流 通过提高钢铁和铝关税至50%来保护本土产业[1][3] - 中国通过"以旧换新"政策刺激消费 2024年相关销售额突破1万亿元[4][40] - 两国呈现相反的发展路径:美国向"生产者社会"回归 中国向"消费者社会"转型[1][4] 消费者社会特征分析 - 消费者社会以消费需求为核心 个体身份认同基于消费能力与品牌符号[10][12] - 典型表现包括灵活就业兴起、即时满足需求、符号消费盛行[11][14] - 美国消费贡献率达GDP的73.6% 服务消费占比46.5% 均显著高于中国44.5%的水平[24] 美国消费型社会剖析 - 1920年代起完成转型 广告营销理论(如4P)和信用体系推动消费民主化[18][19] - 制造业空心化严重 1970年代后产业外迁导致供应链体系瓦解[30][31] - 家庭刚性支出占比83.2% 医疗消费占服务支出25% 形成债务依赖[33][34] 中国生产型消费模式 - 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2023年上海计划工业增加值占GDP25%[39] - 2024年智能手机销量2.85亿台 汽车销量3143.6万辆 产销规模全球领先[39]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产业链总产出2万亿元 乘数效应显著[40] 历史政策联动效应 - 2009年汽车购置税减免推动销量增长46%至1364万辆[40] - 2014-2019年节能补贴淘汰落后产能1.2亿吨 行业集中度CR10达65%[41] - 2020-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从5%升至35% 智能家电专利增长120%[41]
【经济风口】 AI时代亟需重新定义“价值”
证券时报· 2025-05-13 01:42
AI对传统经济循环的挑战 - AI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快速发展,应用范围扩大,取代人类劳动力的领域迅速扩展,冲击传统"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 [1] - 传统"生产者社会"的底层逻辑为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兑换货币→货币驱动消费→消费刺激生产,工作伦理是核心驱动力 [1] - AI时代人类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经典经济模型逐渐坍塌,越来越多人无法以生产者身份参与经济活动 [2] 价值体系的范式革命 - 人类价值从"劳动价值论"转向"存在价值论",人的价值更多体现为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2] - 人类消费行为可能为AI系统提供"需求噪声"和"非理性扰动",成为维持AI进化动力的关键因素 [2] - 当劳动不再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存在本身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函数,形成碳基文明特有的经济纠缠态 [2] AI时代的经济循环困境 - AI接管程式化生产后,被取代人群的价值体现和收入来源成为关键问题,威胁"劳动-收入-消费"链条的可持续性 [3] - 技术奇点与经济循环闭环逻辑的冲突,导致需要重构整个价值计量体系的基础语法 [3] - 21世纪面临的核心命题是财富分配范式的根本性转移,远超税种或福利政策层面的变革 [3] 价值内涵的重构方向 - AI时代价值需涵盖创造力、情感体验、社会互动等非程式化能力,以及AI监督引导等新维度 [4] - 需要探索新分配机制确保被AI取代人群的基本生存保障和发展机会 [4] - 当前处于重新定义价值体系的历史节点,需通过深刻理解价值重构来指引社会发展方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