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作伦理
icon
搜索文档
“以旧换新”带货1万亿,中国何时能步入“消费者社会”?
吴晓波频道· 2025-06-02 01:52
中美经济转型对比 - 美国正推动制造业回流 通过提高钢铁和铝关税至50%来保护本土产业[1][3] - 中国通过"以旧换新"政策刺激消费 2024年相关销售额突破1万亿元[4][40] - 两国呈现相反的发展路径:美国向"生产者社会"回归 中国向"消费者社会"转型[1][4] 消费者社会特征分析 - 消费者社会以消费需求为核心 个体身份认同基于消费能力与品牌符号[10][12] - 典型表现包括灵活就业兴起、即时满足需求、符号消费盛行[11][14] - 美国消费贡献率达GDP的73.6% 服务消费占比46.5% 均显著高于中国44.5%的水平[24] 美国消费型社会剖析 - 1920年代起完成转型 广告营销理论(如4P)和信用体系推动消费民主化[18][19] - 制造业空心化严重 1970年代后产业外迁导致供应链体系瓦解[30][31] - 家庭刚性支出占比83.2% 医疗消费占服务支出25% 形成债务依赖[33][34] 中国生产型消费模式 - 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2023年上海计划工业增加值占GDP25%[39] - 2024年智能手机销量2.85亿台 汽车销量3143.6万辆 产销规模全球领先[39]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产业链总产出2万亿元 乘数效应显著[40] 历史政策联动效应 - 2009年汽车购置税减免推动销量增长46%至1364万辆[40] - 2014-2019年节能补贴淘汰落后产能1.2亿吨 行业集中度CR10达65%[41] - 2020-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从5%升至35% 智能家电专利增长120%[41]
当工薪族走向星巴克,传统工作形态瓦解的背后
新浪财经· 2025-04-30 15:21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工作自由与传统工作形态展开探讨,指出自由工作并非全然自愿,背后存在结构性因素,同时工作伦理导致失业被污名化,“假装上班”现象反映人们在困境中的适应性生存,自由虽令人向往但有时会带来负担,需经济社会变化和个人努力实现积极自由 [1][4][18] 分组1:弹性工作并非自愿 - 数字游民可打破工作地理位置限制,选择生活方式自主自觉,但自由工作群体内也有人无法接受,自由背后存在结构性因素 [4][5][6] - 2022年调查显示约66%的00后求职者偏爱远程办公,76.4%的00后愿意成为灵活数字工作者,54%的受访员工利用专业技能兼职,超30%求职者希望在国企有稳定工作 [5] - 新自由主义主张建立劳动力市场弹性机制,经济不景气时增强弹性是市场“结构性改革”策略,弹性包括工资、雇佣、岗位和技能等维度,影响员工工资、福利、职业发展等 [8] - 日本工薪族曾盛行家长式职场文化,90年代泡沫经济后雇佣安全性骤降,引发加班文化和“过劳死”讨论,当代弹性机制使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 [9] - 远程办公人士因难以在懒散与专注状态间切换、效率低而选择租赁工位,反映工作控制被自我内化 [12] 分组2:工作被崇尚,失业被污名 - “假装上班公司”为弹性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失业者和暂时Gap人群提供帮助,工作伦理建立起工作与失业的二元对立,失业者遭抵制和妖魔化 [13][14] - 电影《东京奏鸣曲》展现失业者的绝望和尊严丧失,“假装上班”反映失业者不堪重负,就业本身也造就失业负面体验,限制失业者生活选择 [16][17] 分组3: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 - 网友对自由职业宣传的批评和“假装上班”现象体现不被接纳的自由,弗洛姆认为自由有时是负担,人们会逃避自由,原因在于个体化进程缺乏基础 [18] - 揭开朝不保夕群体裂痕与“假装上班”流行反映人们在困境中的适应性生存,弗洛姆坚信积极自由存在,需经济社会变化和个人努力实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