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制造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华恒生物递表港交所 L-丙氨酸及L-缬氨酸的市场份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
智通财经· 2025-09-30 10:55
公司上市申请与市场地位 -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30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是全球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产品最全面的企业之一,并且是全球首家实现系列氨基酸厌氧发酵法产业化的企业 [3] - 以2024年收入衡量,公司L-丙氨酸及L-缬氨酸的市场份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 [3] 业务与技术概览 - 公司专注于利用生物制造技术进行生物基产品的研发、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拥有发酵法与酶催化法两大绿色制造技术平台 [3][4] - 产品线包括氨基酸系列、维生素系列及其他生物基产品,广泛应用于动物营养、日化护理、食品饮料、先进材料等超过85个国家的768个客户 [4] - 公司的生物制造方法以可再生生物资源替代传统化学合成工艺,旨在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和碳足迹 [4]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生物基产品市场从2020年的22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4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6% [5] - 预计市场将从2030年的801亿美元进一步增长至2035年的1091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3% [5] - 具备绿色制造能力、规模化生产技术和产业链协同优势的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5]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14.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1.78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14.89亿元 [5][7] - 年度利润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3.19亿元、4.47亿元、1.85亿元和1.09亿元 [5][7] - 2024年毛利率为24.8%,较2023年的40.4%有所下降,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3.5% [7]
投资155亿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项目签约
DT新材料· 2025-08-31 00:04
项目投资 - 内蒙古开鲁县与安徽丰原集团签订绿色零碳生物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合作协议 总投资155亿元 涵盖氨基酸系列产品 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三大板块 预计年销售收入260亿元 [2] 技术平台 - 公司掌握以淀粉糖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制造技术及以秸秆制糖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制造技术 包括四大创新平台:纤维素制糖联产植物源黄腐酸技术 三大生物基材料平台技术(聚乳酸 生物基聚氨酯 生物基聚碳酸酯) 三大生物能源制造技术(纤维素乙醇 生物柴油 生物航煤)以及生物基材料下游应用开发技术 [2] - 公司重点发展第二代生物制造技术 应用于生物化学品 生物材料 生物能源和生物医药等绿色环保产品领域 [3] 企业架构 - 公司为管理层控股 国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主营业务包括生物化工 生物制药 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的研发与产业化 [3] - 控股丰原药业 参股云鼎科技两家上市公司 旗下拥有丰原生物 丰原药业 泰格生物 丰原化工装备等产业公司 并在泰国 匈牙利和巴西设有生物制造工厂 [3] - 拥有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丰原医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3]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玉米加工‌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细分市场产品结构及未来趋势分析: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成为核心,生物制造技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7 09:05
玉米产业战略地位 - 玉米产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柱,以全国最大种植规模、最高年产量及最具价值种业市场稳居国家粮食体系核心[1] - 2024年播种面积突破4474.1万公顷,同比增1.18%,单产达439.4公斤/亩,总产量创2.95亿吨新高[1][8] - 全国玉米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占比超过40%,10个核心省份产量占比稳定在81%以上[8][10] 玉米加工产业链 - 玉米加工分为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两大类,初级加工产品包括玉米糁、玉米粉等基础原料,深加工产品包括淀粉、酒精、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2] - 产业链上游以育种种植和装备制造为基础,中游为核心加工层,下游对接食品、饲料、生物能源、医药化工等多元领域[5][6] - 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达68-70%,蛋白质8-10%,脂肪4-5%,为加工提供丰富原料[4]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国玉米消费总量预计达31784.63万吨,工业消费逆势增长3.07%至7936.79万吨,饲用消费小幅回落0.31%[12] - 玉米深加工市场规模回调至1900亿元,较2022年峰值下降6.4%,但产业长期向好[1][14] - 产品结构中淀粉及淀粉糖类占55%市场份额,酒精类占26%,形成"淀粉为主、多元发展"格局[16]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形成三级梯队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为中粮科技、梅花生物等全产业链巨头,第二梯队为西王食品等细分领域专家,第三梯队为区域性或专业化企业[20] - 玉米淀粉领域CR5超44%,头部企业如诸城兴贸、西王集团通过纵向整合和高端产品开发增强竞争力[22] - 产能集中在山东、吉林、河北等玉米主产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2] 行业发展趋势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及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降低碳排放[24] - 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成为核心,聚乳酸、功能性糖和生物基材料等为重点方向[25][26] - 生物制造技术引领产业升级,通过基因编辑、酶工程等技术提升原料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