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新生态
搜索文档
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都处方”:当企业说出产品“入院难”,医院负责人当场接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3 01:31
会议机制与氛围 - 成都举办“进解优促”面对面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专场活动 汇聚30余家企业 省市相关部门 在蓉医疗机构及行业组织 形成供给端与使用端的直接对话机制 [1] - 会议形式为现场办公 企业直言不讳抛出难题 部门现场回应并跟踪解决 被企业代表评价为创新沟通方式和优质的营商环境 [1][5] - 该活动并非一次性活动 而是成都产业服务升级版的开端 伴随“每周有链长接待、每天有局长坐班”的服务机制深化 [7] 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与诉求 - 四川锦江电子公司虽在中国首个拿到新型脉冲技术注册证 技术领先 但面临医院入院难题 源于医院设备入院会议频率低及医生对进口产品的使用习惯和思维定势 呼吁出台创新医疗器械优先入院政策 [2][3] - 微芯生物公司肯定成都创新药入院政策 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并提及成都与广州实现创新药目录互认 同时提出科技资源对接诉求 建议增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项目申报 对颠覆性技术突破给予更灵活支持 [3] - 远大蜀阳生命科学公司2024年实际投浆量仅1237吨 生产线产能释放约60% 受困于原料供应不足 请求政府协调扩大现有浆站采浆区域并定点扶持新建5家单采血浆站以提升产值 [4] - 海思科公司提出其药品未进入四川省第一期创新药产品目录(该期认定8个创新药品) 希望享受省级相关政策 [4] 政府与医疗机构的现场回应 - 成都市科技局回应微芯生物 近期项目申报指南已将一类新药研发及高端医疗设备作为重点支持方向 并采取自下而上流程 已推荐成都市30个项目至省科技厅 [5] -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回应海思科 已以专班服务对接省药监局 明确后续补交材料要求 积极帮助企业进入创新药认定目录 [5] - 针对远大蜀阳的原料困境 相关部门回应浆站设置涉及无偿献血和有偿采浆统筹 全省不再新增设置浆站 但会继续争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 - 医疗机构代表现场回应企业诉求 成都区域临床研究联盟整合32家医疗机构组成医学伦理联盟(推进伦理审查结果互认)和89家单位组成临床研究联盟(整合临床资源优势互补)以对接企业需求 [6]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与政策支持 -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成势 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 医药制造业规模位居全国第4、中西部第1 [6] - 2022至2024年 成都创新药出海授权交易额累计达245亿美元 占全国20% 去年获批上市“成都造”1类新药6个 占全国15% 居国内领先地位 [6] - 新出台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及配套措施给予全链条支持 其中实施细则明确对1类创新药按相应阶段研发投入的20%给予奖励 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1亿元 [7] - 成都持续推动区域合作 与广州实现创新药械目录互认 已帮助20余个创新药入院应用 [7]
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都处方”:当企业说出产品“入院难” 医院负责人当场接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2 22:21
活动概况 - 成都举办“进解优促”面对面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专场活动,汇聚30余家企业、省市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及行业组织 [1] - 活动形式为现场办公,企业直接提出难题,相关部门现场回应并跟踪解决 [1] - 科伦药业、倍特药业、微芯生物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代表参与 [1] 企业提出的问题与诉求 - 四川锦江电子医疗器械公司指出其新型脉冲技术虽为中国首个获批且早于进口产品,但面临医院设备入院会议频次低(一年仅一两次)及医生偏好进口产品的思维定势等入院难题 [2][3] - 微芯生物肯定成都创新药入院政策支持,但提出科技资源对接诉求,建议增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项目申报,并对颠覆性技术突破给予更灵活支持 [3] - 远大蜀阳生命科学公司表示2024年实际投浆量仅1237吨,生产线产能释放约60%,原料供应不足制约产值提升,请求政府协调扩大浆站采浆区域及新建5家单采血浆站 [4] - 海思科公司提出其药品未进入四川省第一期创新药产品目录(该期认定8个创新药品),希望享受省级相关政策 [4] 政府与医疗机构的现场回应 - 成都市科技局回应微芯生物,项目申报指南已将一类新药研发及高端医疗设备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并已推荐30个项目至省科技厅 [6] -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回应海思科,已专班对接省药监局,明确补交材料要求以助其进入创新药认定目录 [6] - 相关部门回应远大蜀阳,浆站设置涉及无偿献血和有偿采浆统筹,全省不再新增浆站,但会继续争取解决实际问题 [6] - 医疗机构代表现场回应企业诉求,表示“进解优促”是创新沟通方式,直接回应并给予解决思路 [6] 产业生态构建与政策支持 - 成都整合32家医疗机构组成医学伦理联盟(推进伦理审查结果互认)和89家单位组成临床研究联盟(整合临床资源优势) [7] - 成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医药制造业规模全国第4、中西部第1 [7] - 2022至2024年成都创新药出海授权交易额累计达245亿美元,占全国20% 去年获批上市“成都造”1类新药6个,占全国15% [7] - 新出台政策对1类创新药按研发投入2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1亿元 [8] - 成都与广州实现创新药械目录互认,已帮助20余个创新药入院应用 [8] - 建立“每周有链长接待、每天有局长坐班”服务机制,推动产业从“线性链条”向“网状生态”演进 [8]
生物医药的“成都处方”:当企业说出“入院难” 医院负责人当场接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22:20
成都“进解优促”活动机制 - 成都举办“进解优促”面对面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专场活动,政府官员、医院代表、行业专家与企业负责人直接对话,企业现场提出难题,部门现场回应并跟踪解决[1] - 活动汇聚30余家企业、省市相关部门、在蓉医疗机构及行业组织,科伦药业、倍特药业、微芯生物等龙头企业参与,旨在精准解决产业链问题[1] - 企业代表评价该机制为创新沟通方式,直面诉求并给予解决思路,体现成都优质的营商环境[9] 企业具体发展瓶颈与诉求 - 四川锦江电子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虽拥有中国首个新型脉冲技术注册证且技术领先进口产品,但面临医院设备入院会议频次低、医生使用习惯偏向进口产品等入院难题[2][4] - 微芯生物作为成都和深圳双总部企业,肯定成都创新药入院政策支持,但提出需增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项目申报,并对颠覆性技术突破给予更灵活支持[5] - 远大蜀阳生命科学公司2024年实际投浆量仅1237吨,生产线产能释放约60%,原料供应不足制约产值提升,请求政府协调扩大浆站采浆区域及新建5家单采血浆站[6] - 海思科公司因未进入四川省首期创新药产品目录(该期认定8个创新药品),迫切希望享受省级相关政策支持[6] 政府与医疗机构现场回应 - 成都市科技局针对微芯生物诉求,回应近期项目申报指南已将一类新药研发及高端医疗设备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并推荐30个项目至省科技厅[7][8] -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对海思科创新药认定问题,已专班对接省药监局,明确补交材料要求,帮助企业进入省级目录[8] - 针对远大蜀阳原料困境,相关部门坦言浆站设置涉及统筹考量,全省不再新增浆站,但承诺继续争取解决实际问题[8] - 医疗机构代表现场回应企业诉求,如医院部门负责人提出“具体对接”以解决产品入院问题[1]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医药制造业规模位居全国第4、中西部第1[10] - 2022-2024年成都创新药出海授权交易额累计达245亿美元,占全国20%,2023年获批上市“成都造”1类新药6个,占全国15%[11] - 成都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及配套措施,对1类创新药按研发投入2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1亿元[12] - 成都与广州签署协议实现创新药械目录互认,已帮助20余个创新药入院应用,推动区域临床研究联盟整合32家医疗机构伦理审查互认及89家单位临床资源互补[9][12] 产业生态演进趋势 - “进解优促”活动推动产业从“线性链条”向“网状生态”演进,通过“每周有链长接待、每天有局长坐班”机制深化服务[13] - 医疗机构与企业直接对话常态化,临床研究联盟整合资源对接企业需求,优化创新生态[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