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危机

搜索文档
日媒:日本政府当红娘,能解决“恋爱危机”吗?
环球时报· 2025-07-29 07:00
政府婚介措施效果不佳 - 东京政府投入8亿日元开发AI婚恋App"东京缘结",8个月后注册用户达2万多人,但仅促成32对婚姻 [1] - 地方政府组织的联谊活动中,政府"红娘"人数常超过参与的单身男女,活动效果尴尬 [1] - 政府推动的婚介活动被批评为"糟糕药方",可能加剧年轻人的自我怀疑困境 [1] 年轻人婚恋态度调查 - 63.8%未婚人士渴望婚姻但"不知道如何找对象",57.1%缺乏自信,41.4%回避社交活动,39.7%明确表示"不想与人见面" [2] - 政府"5年孕前关怀计划"拟培训5万名"孕前支持员",但被批评为"本末倒置""浪费纳税人钱" [2] - 专家建议应优先开设性教育课程,提高妇科就诊率和孕育知识普及率 [2] 社会结构性生育难题 - 日本双职工家庭中34%无子女,比例远高于欧美社会,传统单收入家庭生育率更低 [3] - 工作日女性家务时间是男性的5倍,仅14%新手爸爸休过3个月以上育儿假 [3] - 女性职场参与度提升但仍承担大部分家务育儿压力,收入差距和就业不平等限制生育选择 [3] 专家建议的改革方向 - 需打破"男主外女主内"就业模式,提升女性薪资地位 [3] - 应推进远程办公、育儿补贴、税收减负等措施增强年轻人经济独立性 [3] - 需消除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解决社会深层不平等问题 [3]
全球平均生育率大降!为什么不生?联合国报告这么说→
第一财经· 2025-06-12 20:41
全球生育率下降趋势 - 2024年日本新生儿数量约为68.6万人,较2023年减少4.12万人,自1899年以来首次跌破70万大关,比预期提前14年 [1] - 全球平均生育率从1990年的3.31个孩子降至2024年的2.3个孩子,55%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低于代际更替水平2.1 [2] - 韩国已进入"人口紧急状态",但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单月出生人口连续9个月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生育率高于去年同期 [9] 生育率下降的核心原因 - 经济因素占比最高:39%受访者将"财务限制"列为主因,韩国比例达58%;21%担忧就业保障,19%认为住房压力影响生育 [5] - 其他因素包括:缺乏高质量幼儿照护服务(12%)、健康状况、配偶意愿分歧、家务分配不均、气候变化与冲突担忧 [5] - 联合国报告指出,阻碍生育的主要是外部条件(如育儿成本、职业不稳定)而非生育意愿缺失 [2] 人口结构变化与挑战 - 全球1/4人口居住在已达规模顶峰的地区,未来将形成"老年人社区规模>年轻人社区>劳动力群体"的倒金字塔结构 [4] - 世界人口预计在2080年代中期达103亿峰值,世纪末回落至102亿,老龄化速度超出部分国家应对准备 [4] - 调查显示:近1/5受访者未达成理想家庭规模,仅7%认为会生育更多孩子 [5] 政策应对措施 - 经济支持:瑞典2024年新法允许祖父母领取育儿报酬,日本对立即休陪产假的男性增加福利补贴 [7][8] - 制度创新:日本男性育儿假休假率2023年达30.1%(同比+13.0个百分点),目标2025年提升至50%,2030年达80% [8] - 韩国通过现金奖励新婚夫妇、延长休假、纳税减免等政策刺激生育率回升 [9] - 建议方案:推行带薪育儿假、可负担生育医疗、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女性就业率(可提振经济增长) [7][9]
联合国警告:全球生育率出现空前下降
财联社· 2025-06-10 23:25
全球生育率下降的核心原因 - 经济障碍和性别歧视是影响生育意愿的最重要因素 数百万人因此无法达到期望的生育数量 [1] - 养育成本高、工作不稳定、住房昂贵、对世界局势的担忧及缺乏合适伴侣是主要阻碍因素 而非生育意愿缺失 [1] - 全球生育率空前下降的核心在于缺乏选择权 而非意愿不足 人们需要带薪育儿假、可负担的生育护理及支持性伴侣 [1] 生育意愿与现实的差距 - 近五分之一受访者家庭规模未达预期 九分之一认为孩子数量将少于预期 仅7%认为会生育更多 [2] - 39%受访者因经济拮据减少生育数量 韩国该比例高达58% [2] - 女性认为家务分工不平等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两性均因对未来担忧而限制家庭规模 [2] 政策误判与解决方案 - 部分国家将生育率下降归因于拒绝生育 并实施限制堕胎等强制性政策 但长期效果有限且可能适得其反 [2] - 当生育选择被操纵或政策过于强制时 人们会抵触生育 真正解决方案是扩展所有人的选择权 [2] - 联合国首次全力解决低生育率问题 旨在阻止国家因恐慌实施民族主义或反移民政策 [3] 调查覆盖范围 - 调查涵盖韩国、泰国、意大利等14国 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 多数受访者明确表达生育意愿 [1] 人口结构挑战 - 多国面临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及医疗养老金成本上升问题 但错误归因导致政策失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