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

搜索文档
最高49.4岁!一图看懂人口大国谁最“老”
天天基金网· 2025-07-30 19:30
育儿补贴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1] - 政策发布后引发广泛讨论,《人民日报》称此举是对降低养育负担的积极回应,体现国家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决心 [1] - 专家表示人口老龄化是全球趋势,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寿命延长等,需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应对 [1] 全球老龄化现状 -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2000年6.8%升至2040年14.3%,2050年达16.3%,本世纪下半叶后期可能达21% [2] - 日本老龄化最严重,年龄中位数达49.4岁,德国45.3岁、泰国40.1岁分列二三位 [2] - 中国年龄中位数为39.6岁,在全球前20人口大国中排名第五 [2]
育儿补贴落地,影响与期待?
2025-07-30 10:32
育儿补贴落地,影响与期待?20250729 摘要 全球生育率持续下降,尤其在欧美和部分东亚地区。总和生育率低于 1.5 可能触发自我强化机制,导致人口结构恶化,需政策干预。 东亚和东南亚未来几十年面临快速人口下滑,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面 临严重老龄化。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未来老龄化速度可能加快。 OECD 国家通过现金福利、育儿假期和托育服务等支持政策,有效提升 生育率。瑞典、日本、韩国的经验表明,综合性政策效果显著。 瑞典通过补贴和父亲专属假期提升生育率;日本通过保教服务和儿童补 贴实现生育率修复;韩国通过增加现金补贴改善出生情况。 中国可借鉴 OECD 经验,实施现金补贴、托儿服务和父母假期等综合措 施,并确保政策力度足够大,以有效提升出生水平。 2025 年韩国生育率反弹与现金补贴政策相关,而中国自 2016 年后生 育率迅速回落,受晚婚晚育、经济压力和农民工群体生育意愿抑制等因 素影响。 中国各地实施差异化、阶梯化生育补贴政策,全国性婴幼儿补贴预计拉 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0.2 个百分点,对中西部地区及母婴医疗保 健行业产生积极影响。未来还需教育、就业和医疗等系统性政策支持。 Q&A 当前全球 ...
东莞户籍老年人口超40万,这个镇老龄化程度最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12:24
人口老龄化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东莞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41.6088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12.73% [1] - 老龄化程度最高的镇街为道滘镇(19.56%)、中堂镇(19.48%)、石龙镇(18.85%) [1][3] - 26个镇街老年人口占比超10%,滨海湾(0.63%)、松山湖(1.75%)、长安镇(7.13%)为最低三镇 [4] -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前四:莞城街道(4.0006万人)、虎门镇(2.9179万人)、厚街镇(2.2558万人)、东城街道(2.0636万人) [4] 老龄事业保障体系 - 2024年东莞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36.3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4.11万人 [7] - 70岁及以上高龄补贴覆盖19.9万人(占老年人口47.8%),发放标准70-79岁100元/月、100岁以上550元/月 [7] - 地方财政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844399亿元,含高龄补贴2.787571亿元、居家养老服务1.01196亿元 [8][11] 养老服务设施与模式 - 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531个,提供日托床位263张 [7] - "长者饭堂"56个,采用自建自营、社会化配送等多元化服务模式 [9][11] - 养老机构47个(公办31个、民办16个),总床位5493张(公办护理型2793张、民办护理型1750张) [11] 专项服务数据 - 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资助对象超1.5万人,服务订单237.5746万张 [7] - 完成77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7] - 安宁疗护服务覆盖26家医疗机构,床位339张,服务1.3万人次 [11] - 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146件,遗嘱公证402件,司法救助36人(金额183.01万元) [11]
实地探访“保姆机器人”正精准适配不同生活场景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央视网· 2025-07-28 09:54
行业概况 - 保姆机器人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强调对家庭成员日常生活照料的综合承担,区别于单一功能的家用机器人或任务导向的工业服务机器人 [1] - 当前产品按功能划分为护理辅助型、健康监测型、日常服务型和社交陪伴型四大类别 [1] - 按应用场景分为家庭型、机构型和社区型三类 [1] 市场前景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年末达3.1亿,占总人口22%,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这将激发保姆机器人在家庭照护中的需求 [5] - 尽管面临成本、性能和应用普及方面的挑战,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居家照护和生活辅助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市场空间广阔 [3] 技术发展 - 保姆机器人规模化进入家庭需要具备"看得清""反应快""做得稳"三大核心能力 [12] - 行业涵盖高端制造、传感器、芯片、算法、控制系统、操作系统、内容服务等多个关键环节,有望形成完整的高质量产业生态 [14] 产品创新 - "光子"通用人形机器人具备倒咖啡、斟茶、制作沙拉、收拾打扫、熨烫衣服等功能,灵活度和体态控制技术国内领先,已打造23个真实应用场景 [6] - 河北工业大学研发的机器人采用"高负载耦合式驱动关节"技术,能安全搬运人体,集成触觉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可实时感知交互力并规划安全运动轨迹 [8] - 苏州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具备多场景适应能力,可胜任服务场所、教育领域工作,也能通过远程操控进入危险环境执行任务 [10]
长护险最新覆盖面出炉,扩容保障网还有几道坎
北京商报· 2025-07-24 20:36
长护险制度发展现状 - 长护险试点地区已形成基本制度框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制度综合效应逐步显现 [1] - 长护险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 [1][4] - 试点范围从2016年15个城市扩展至2020年49个城市,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扩大范围 [4] - 长护险已惠及超200万失能群众,减轻家庭负担超500亿元 [5] 长护险制度意义 - 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痛点 [3] - 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第六险" [3] - 主要目的是减轻失能人员长期护理的后顾之忧,降低家庭照料负担 [4] - 在服务老龄化大局方面具有重要民生价值 [5] 老龄化背景与需求 -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 [6] - 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6] - 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 [6] 面临挑战 - 服务供给与专业能力不足,护理人员数量和机构规模增长仍不能满足需求 [7][8] - 筹资机制不完善,下乡难,护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7][8] - 公众认知不足,评估标准不统一 [7][8] - 试点地区政策差异可能阻碍全国统筹 [8] - 长期千亿级资金支出需建立更科学的精算模型和动态筹资机制 [8] 发展建议 - 加速培育专业护理队伍,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并完善薪酬激励 [9] - 推动数据共享与精算创新,建立全国失能数据库 [9] - 强化顶层设计,统一保障范围与评估标准 [9] - 探索财政、个人、企业责任共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9] - 引导保险机构开发补充性商业护理产品,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 [9]
适老化避暑应该成为社会服务优先项
北京青年报· 2025-07-24 09:02
老龄化社会避暑需求 - 老年群体在商场、地铁站、银行营业厅、便利店等公共场所聚集避暑现象日益普遍,反映出城市"适老化"避暑系统的缺失 [1] - 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导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慢性病患者患热射病风险成倍增加,但体感温度迟钝且因节省电费不愿长时间使用空调 [1] - 商业空间虽提供空调环境,但存在"嫌老"现象,社区服务未将防暑纳入日常巡访,公共预警信息未覆盖智能手机普及率低的老年群体 [1] 适老化避暑解决方案 - 政府需整合社区活动中心等资源设立"避暑驿站",配备血压计等医疗物资,基层单位应建立独居老人动态档案库并通过智能水电表监测异常 [2] - 医疗机构需制定高温应急预案,家庭医生团队需在热浪期间每日巡诊重点人群并将防暑纳入慢性病管理 [2] - 公共空间改造需纳入适老化标准,如商场配备软质座椅、银行设老年专属纳凉区,鼓励商户延长空调开放时间并组织志愿者开展"敲门送凉"行动 [2] 行业升级方向 - 当前适老化产品覆盖助行、助浴、助餐等大类,但避暑需求未被纳入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核心议程 [2] - 气候变暖背景下需将"适老化"避暑提升为社会服务优先事项,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2]
中国的老年病时代,已经来了
虎嗅APP· 2025-07-22 17:50
人口老龄化现状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从2019年的2.54亿增长至2024年的3亿,占比达22%,年均增长率3.7%,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3] - 预计2040年60岁以上人口达4.02亿,占总人口比例升至1/3 [3] - 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2%,仅用21年实现翻番,发达国家平均需50年 [9] - 2050年预测65岁以上人口达3.95亿(相当于美国现人口1.2倍),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1.35亿(超过日本现人口总数) [9] 老年病流行病学特征 - 75%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城市老年人平均患2.3种慢性病 [6]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19年达1700万,占全球25.5%;骨质疏松患者近1亿;帕金森病患者超300万 [12][23] - 心血管疾病占城乡居民死因首位:农村48.98%、城市47.35% [14][16] -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呈指数增长,2020-2022年监测覆盖31省26万余人显示老年群体风险突出 [17] 老年病临床与防治挑战 - 老年病呈现多系统受累、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等特点,诊疗难度大 [10][11] - 基层医疗机构专科设备配置率不足:县医院基本标准达标率69.7%,推荐标准仅54.65% [29] - 老年医学科医生5.9万,与3亿老年人比例失衡 [29] - 农村地区疾病检出率低,骨质疏松误诊率高,数字化医疗使用障碍显著 [29][34][36] 健康体系建设方向 - 需构建"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防治体系,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 [26][37] - 家庭仍是护理主体,但社区和基层机构作用日益凸显 [37] - 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解决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用药依从性及数字鸿沟等问题 [33][35][37]
2025中国人口形势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7-18 11:30
中国人口全景概览(2025年) - 中国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2024年末为14.08亿,2022-2024年分别减少85万、208万、139万人 [1] - 性别比104.3,男性7.19亿,女性6.8919亿,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 [1] - 城镇人口9.435亿,乡村人口4.6478亿 [1] 年龄结构 - 0-14岁占比16.9%(2.38亿),15-59岁占比62.2%(8.77亿),60岁及以上占比20.9%(2.95亿) [2]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总和生育率跌至1.05(全球倒数第五),出生人口902万(1944年以来最低) [2] 人口流动与地区分布 - 东部省份人口占比提升至40.32%,东北三省人口全部负增长 [3] - 广东人口增量最高(+74万),浙江(+43万)、新疆(+24.8万)紧随其后 [7] - 山东、河南、黑龙江人口减少最多(合计-105.8万),东北三省降幅占全国前三 [7] 老龄化趋势 - 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7亿(占15.4%),预计2050年占比达32.6% [9] - 2022-2036年为老年人口增长最快时期,2056年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9] -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1963年出生人群平均子女数比1936年减少150% [9] 生育困境与政策建议 - 中国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2.1)50%以上,经济压力和婚育推迟是主因 [13] - 国际经验显示法国通过"早干预+高补贴"将TFR稳定在1.8,韩国0.72的教训需警惕 [13] - 2025-2035年为育龄女性总量稳定期(2.9亿),需全面放开生育并实施激励 [16] 县域发展挑战 - 90%县域人口净流出,2020-2023年县域人口减少4000万 [14] - 应对策略包括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布局低空经济和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建设"平急两用"韧性城市 [14] 长期人口预测 - 低生育方案(TFR=0.72)下,2100年人口降至3.2亿,老龄化率50.7% [15] - 高生育方案(TFR=1.31)下,2100年人口5.9亿,老龄化率32.6% [15]
德国生育率降至17年来最低水平
财联社· 2025-07-18 09:22
德国生育率现状 - 德国2024年总和生育率降至1.35 较2023年的1.38下降2% 为近17年最低水平 [1] - 生育率已打破联合国设定的1.4"超低"门槛 下降趋势可能难以逆转 [3] - 德国籍女性生育率降至1.23 为1996年以来最低 外国女性生育率为1.84 较2023年下降2% [3] 历史趋势与国际对比 - 德国生育率在2021年达到1.58后加速下降 长期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 [2] - 2022年和2023年生育率分别下降8%和7% 2024年降幅显著放缓至2% [3] - 韩国2024年生育率全球最低 仅为0.75 欧盟国家中马耳他(1.06)和西班牙(1.12)最低 [3][4] 经济影响与区域动态 - IMF警告德国人口老龄化将加剧公共财政压力 或导致经济滞胀 [3] - 爱沙尼亚和奥地利2023年生育率跌破1.4 加入西班牙等九个欧盟国家行列 [3] - 欧盟2023年生育率最高为保加利亚(1.81) 整体2024年数据尚未公布 [3]
2025年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概览: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 智能重构养老体验
新浪财经· 2025-07-17 22:55
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概述 -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以人工智能、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技术为核心的多功能服务设备 可部署于家庭及养老机构 通过差异化功能实现生活辅助、健康监护等用途 并支持与智慧养老平台的数据协同 可分为康复型、护理型和陪伴型产品 [1] - 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已从简单机械辅助迈向智能化服务 通过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与适老化交互技术升级 实现从单一功能设备到智慧养老系统核心节点的转型 [1] - 行业已形成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场景适配与伦理安全相结合的政策支持体系 覆盖研发制造、场景落地、服务运营及医养结合的全产业链框架 [1]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政策推动下 智能养老机器人提升在社区和家庭的渗透率 促进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完善"硬件+服务+数据"的生态布局 [1] - 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破3亿 智能养老机器人加速渗透社区、机构和家庭场景 通过康复训练、生活协助和情感陪伴等多样化服务构建科技赋能的品质晚年生活 [1] - 多部委协同构建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产业生态的完整体系 聚焦老龄化社会需求 通过标准规范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2] 行业应用场景 - 智能养老机器人深度融入养老服务体系 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科技支撑 [2] - 产品通过康复训练、生活协助和情感陪伴等多样化服务 为老年人构建科技赋能的品质晚年生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