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池极限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AI+电池:万亿数据资产重塑电池产业
高工锂电· 2025-03-04 18:52
能源与智能融合 - AI正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突破的核心引擎,全固态电池研发转向"文献AI读、报告AI写、模型AI算、优化AI做"的新范式[2] - 锂电产业链自2019年起导入AI技术,蜂巢能源投产车规级AI智能动力电池工厂,宁德时代提出"电池极限制造"理念[2] - 宁德时代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达28.19%,远超行业平均18%,AI驱动的"极限制造"形成飞轮效应[2] 企业战略合作 - 宁德时代提出转型为"能源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与百度合作开发无人车产品及数智化建设[3] - 百度以全栈AI能力支持宁德时代,涵盖芯片、平台、应用层[3] - 国内电池与AI领域代表企业合作,推动能源与智能融合革命[4] AI4S电池创新 - AI4S应用于电芯设计和材料研发,需模型、数据、算力支持[5] - 中科院院士鄂维南开发Uni-Mol通用模型,支持分子生成与属性预测[6] - AI与先进表征手段结合,提升全固态电池研发效率[6] 材料研发突破 - 复旦大学团队用AI设计锂载体分子CF3SO2Li,使废旧电池容量恢复至96%[7] - SES AI Corporation开发AI增强型2170圆柱电池,电解液材料提升容量至6Ah[7] - 电池仿真技术预计2025年设计效率提升2-5倍,智能设计提升两个数量级[8] 制造效率提升 - 特斯拉德州超级工厂通过AI形成"数据-优化-产能"良性循环[10] - 宁德时代溧阳基地导入AI技术,产能提升320%,成本降低33%,碳排放减少47.4%[11] - QuantumScape的AI优化设备使固态电池生产效率提高20%[12] 电池安全与调度 - 华为AI BMS系统提前24小时预警电池安全,误报率0.1%/月,查全率90%[13] - Electra的EVE-Ai™技术减少续航估算误差20%,延长电池寿命40%[13] - 海博思创通过20GWh储能数据实现提前两周安全预警[14] 数据资产与能耗挑战 - 比亚迪数据资产净值207.3亿,占2024年净利润68%,与宁德时代分成数据调用费[16] - 宁德时代累计数据资产超6000亿元,搭建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16] - GPT-4训练耗电数亿度,AI能耗问题受关注[16] 物理AI与电池性能 - 物理AI如特斯拉Optimus要求电池综合性能提升,反向赋能AI产业[17] - 电池技术重新定义AI边界,推动能源与智能关系新时代[17]
逸飞激光 孟昌 将发表《智能装备研创新路径 助力大圆柱全极耳电池极限制造》主题演讲-2.28起点圆柱电池论坛
起点锂电· 2025-02-19 18:37
行业活动概述 - 2025起点锂电圆柱电池技术论坛暨圆柱电池20强排行榜发布会将于2025年2月28日在深圳宝安登喜路国际酒店举办,主题为“聚集新技术 探索新工艺” [1][10][11] - 活动规模预计超过500人,涵盖200+圆柱电芯及应用企业、300+电池材料设备配套企业 [1][11] - 逸飞激光作为专场冠名赞助商,其技术中心总监孟昌将发表主题演讲《智能装备研创新路径 助力大圆柱全极耳电池极限制造》 [1][5][12] 圆柱电池市场动态 - 2024年下半年圆柱电池市场爆发,头部企业出现供不应求现象 [11] - 32、40、46等大圆柱系列产品在轻型动力、铅改锂、便携式储能、两轮车换电、无人机及EVTOL、汽车动力等领域快速放量 [11] - 全极耳、高镍、硅碳、钠电等技术与圆柱电池结合催生新的市场增长点 [11] 技术及产品创新 - 逸飞激光展示圆柱全极耳电池组装段系列装备解决方案,覆盖18~80mm直径电芯,支持50-360PPM生产效率,采用超低飞溅激光焊接技术(抑制90%以上飞溅)和AI算法检测系统 [7][9] - 设备特点包括:焊前/中/后质量闭环监测、MES智能管理平台、模块化设计(占地面积减少25%+,能耗降低25%+) [9] - 多家企业将探讨技术突破,如蓝京新能源分享大圆柱电池产业化进展、多氟多发布第三代大圆柱电池、中比新能源展示全极耳大圆柱研发成果 [12][13][14] 活动议程亮点 - 发布中国圆柱电池综合竞争力20强排行榜(覆盖电芯、设备、材料环节) [11][13] - 设立三大专场论坛: 1. 技术与创新专场(含全极耳电池性能、高比能快充技术等议题) [12][13] 2. 工艺及智能制造专场(聚焦LMFP大圆柱、无遮蔽数字涂装、半固态技术等) [14] 3. 材料体系创新专场(涵盖超高镍多元材料、钠电池产线设计等) [14][15] - 圆桌对话涉及圆柱电池技术创新关键点、全极耳工艺瓶颈、细分市场应用等话题 [12][14][15] 参会企业覆盖 - 电芯领域:亿纬锂能、LG新能源、比亚迪、比克电池等50+企业 [17] - 下游应用:小牛、九号、五菱汽车、美团、华为等消费及动力领域品牌 [17] - 设备/材料:先导智能、海目星、德方纳米、贝特瑞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供应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