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凝视
搜索文档
“她的宇宙”| 缴蕊:欧洲电影中的身体“起义”与女性解放
新浪财经· 2025-10-26 10:57
展览与讲座背景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皮皮乐迪·里思特大型个展“掌心宇宙”,并策划平行系列对话“她的宇宙:女性在文学、社会学和电影学中的位置” [1] - 系列对话第三场于9月20日举行,由电影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缴蕊主讲,旨在通过交叉学科视角展现女性在文化社会结构中的多元角色与创造力 [1] 讲座核心观点 - 讲座梳理欧洲电影史代表性女性导演及作品,探讨她们如何通过影像美学与叙事策略争取女性身体自主权、欲望表达权及社会可见性 [3] - 电影史在“男性凝视”机制下成长,但也记录了女性从客体位置逃逸的路径,并逐渐成为女性自我解放的武器 [3] - 缴蕊从观看“掌心宇宙”展览的感受出发,提出身体解放是人类本能回归还是与20世纪女性运动遗产相关的问题,并以此引出讲座主题 [4] 电影史中的“男性凝视”机制 - 以劳拉·穆尔维1975年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为切入点,解释经典叙事电影常将女性塑造成欲望客体以满足观众窥视冲动的机制 [5] - 尽管电影史主导叙事常由男性书写,但女性导演早已以独特生命经验与身体意识开辟另一条影像道路 [5] 代表性女性导演及其贡献 爱丽丝·盖伊 - 爱丽丝·盖伊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导演,也是最初近十年里唯一的一位女性导演,其创作的《甘蓝仙子》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虚构剧情短片 [6][9] - 其作品《女性主义的成果》通过性别角色倒置的喜剧挑战了性别秩序的合理性 [11] - 她不仅在高蒙公司时期创作大量开创性作品,还在美国成立电影公司,拍摄数百部影片并参与艺术指导、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 [11] - 随着电影工业化发展,女性创作空间被压缩,盖伊因结构性排斥被遗忘,其经历象征了女性在电影工业化过程中被系统性边缘化的缩影 [12][13] - 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盖伊的雕像与其他九位女性一起被升起,让全世界铭记其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性导演的身份 [13] 热尔梅娜·迪拉克 - 热尔梅娜·迪拉克在1920年代推动法国电影现代主义转型,1920年与路易·德吕克合作拍摄《西班牙嘉年华》,开创法国印象派电影先河 [15] - 1923年独立执导的《微笑的布迪夫人》将意识流文学与印象派绘画手法结合,成为法国印象派电影代表作之一 [15] - 1928年拍摄的超现实主义电影《贝壳与僧侣》通过实验性影像展示身体律动与爱欲张力,挑战传统道德与社会禁忌 [15] - 其作品艺术价值卓绝,但因社会和行业限制,被迫在历史叙事中退居幕后,贡献未能得到应有承认 [17] 阿涅丝·瓦尔达 - 阿涅丝·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中独特的声音,作品在轻快愉悦表面下包裹尖锐女性主义思考 [18] - 1958年短片《穆府的歌剧》是怀孕时的创作,用孕妇眼光观察世界,将生育赋予希望和力量 [19] - 1962年《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描绘女性如何在凝视与被凝视间争夺主体性 [20] - 1977年《一个唱,一个不唱》表达支持女性拥有堕胎自由,同时认为生育是值得尊重的选择的复杂立场 [23] 当代艺术家的延续与对话 - 皮皮乐迪·里思特在20世纪80年代录像艺术兴起时便将女性身体经验置于作品核心,以“自我观看”姿态对比传统电影中女性身体作为被动客体的模式 [25] - 其早期作品展现强烈能量,是时代对身体、自由和生命力表达的集中体现,而近期《掌心宇宙》则呈现更为坦然恬静的状态 [25] - 在其代表作《Ever is Over All》中,女性幽默感来自自觉的女性主体性表达,以谐谑方式化解刻板印象和男性凝视 [26] 关于女性主义电影的讨论 - 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为女性主义电影,关键不在于创作者性别,而在于是否足够真诚,是否愿意超越成见去理解生命 [27][28] - 女性主义表达已不局限于电影,大量发生在社交媒体、播客、综艺等多元场域中 [29] - 当代性体现在历史问题持续延伸到今天的反思与讨论中,例如美国出现大量回望1970年代罗诉韦德案判例的作品以回应当下关注 [29][30] 影像展示方式的演变 - 影像艺术存在突破矩形框架、拓展感知边界的内在冲动,例如皮皮乐迪·里思特的双屏装置以及戈达尔的展览《电影史》都将影像与空间、身体、感官结合 [30]
信“心”心理问答|丈夫是社交还是“撩妹”,一位中年女性的困惑
经济观察报· 2025-04-29 10:06
行业分析 - 销售行业从业人员需要频繁与客户建立人脉关系 通过赞美和搭讪等方式活跃气氛是常见职业需求 [3] - 职场社交行为应保持专业性 例如赞美同事的工作能力或专业表现 而非针对外貌等个人特征 [3] - 传统社会文化中存在"男性凝视"现象 部分从业者将评价女性外貌视为社交技巧 这种现象在销售行业尤为普遍 [4] 职业行为规范 - 健康的职场表达应区分专业社交与越界行为 避免使用带有挑逗性的语言 [3] - 频繁与特定异性客户互动可能超出职业范畴 需建立明确的职业边界 [3] - 建议制定职业行为准则 例如避免单独与异性客户私下见面等规范 [4] 沟通策略 - 使用"我语言"表达需求比指责更有效 例如陈述行为带来的感受而非直接批评 [4] - 可通过提问引导对方反思行为影响 例如询问"同事会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4] - 建立双方认可的公共场合行为共识 例如约定多关注伴侣优点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