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疟疾
icon
搜索文档
“小”蚊虫带来“大”麻烦?牢记这四点有效预防
新华社· 2025-07-17 09:21
夏季气温攀升、降雨量增多,蚊虫活动愈发活跃。中国疾控中心16日发布专门健康提示,提醒公众 夏季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要警惕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做好清除蚊虫孳生地、防蚊灭蚊等预 防举措。 什么是蚊媒传染病?"小"虫子可能带来哪些"大"麻烦?人类和蚊虫的斗争是否随着气候环境变 化,"打怪升级"? 不可小看的蚊子—— 使人寒战、贫血的疟疾,使人抽搐、意识障碍的乙脑,使人高烧、全身剧痛、皮疹的登革热……蚊 子虽小,却可能通过叮咬传播多种致命传染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蚊媒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在2021年宣布消除了疟疾。 然而,全球化时代的"蚊虫迁徙"和气候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给蚊媒传染病防控带来了全新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报告登革热病例数为1400万,创历史新高。 蚊子的跨境流动,使我国亦面临较大"外防输入"压力。昆明海关公布信息显示,云南等边境地区不 仅有跨边境输入的疟疾病例,也有感染性按蚊飞越国境传播的风险。而气候变暖、降水增多等气候变 化,为登革热媒介伊蚊,提供了更加适宜生存的条件。 刘起勇指出,气候、环境、自然灾害、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蚊媒传染病的传播。 ...
被蚊子叮咬后离死亡有多近?
虎嗅· 2025-07-10 17:04
蚊媒传染病的全球危害 - 蚊子每年导致全球78万人死亡 位居最致命动物榜首 [1][5][6] - 蚊媒传染病包括登革热 疟疾 乙型脑炎等 轻则发热头痛 重则凝血障碍或脑炎 [9] - 全球登革热病例近50年激增30倍 与气候变暖 经济全球化及旅游业发展相关 [11] 中国蚊媒传染病现状 - 中国登革热病例2023年起急速增长 疟疾以境外输入为主 乙脑病例控制在较低水平 [9] - 白纹伊蚊已分布25省 埃及伊蚊集中于广东海南 并向云南扩散 [12] - 中国虽获消除疟疾认证 但非洲东南亚输入病例仍构成潜在威胁 [13] 中国蚊虫分布特征 - 蚊子最多省份包括云南 四川 重庆 湖北 浙江 江苏 山东 河北 辽宁 打破南方潮湿地区蚊子多的传统认知 [16][17] - 中国已知蚊虫达46属418种 主要种类为淡色/致倦库蚊 三带喙库蚊 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 [19] 蚊虫活动规律 - 库蚊活动呈双高峰模式 黄昏19:00-21:00和凌晨4:00-6:00 [20] - 中华按蚊夜间觅食高峰为19:00-21:00 凌晨有小高峰 [21] - 白纹伊蚊全天均可吸血 被称为"劳模" [21] 蚊虫演化与叮咬机制 - 蚊子起源于2 5亿-2 01亿年前 最早化石为1 3亿年前黎巴嫩琥珀 [24] - 叮咬后红肿程度与唾液过敏原含量正相关 过敏原越高炎症反应越剧烈 [25] 防蚊措施 - 体温高 气味重 汗液多 深色衣着者更易被叮咬 [27] - 有效防蚊方法包括使用驱蚊液 勤洗澡 穿浅色衣物 减少剧烈运动 [27]
瑞士批准用于新生儿的抗疟药上市
快讯· 2025-07-09 23:08
瑞士医药管理局8日宣布已批准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新生儿抗疟疾药Riamet Baby(又称Coartem Baby)的 上市许可。这款专为体重2至5公斤新生儿研发的药物填补了疟疾治疗领域的关键空白,标志着全球抗疟 斗争迈出重要一步。据诺华公司官网介绍,这款药物可溶解于母乳中,并带有甜樱桃味,方便新生儿服 用。由于新生儿和幼儿的肝功能尚未成熟,对某些药物的代谢方式不同,因此现有疟疾治疗方法仅在至 少6个月大的儿童中进行了适当测试,较小的婴儿通常被排除在治疗试验之外。在Riamet Baby批准上市 前,还没有经批准用于体重低于4.5公斤新生儿的疟疾治疗方法,他们因此不得不接受针对年龄较大儿 童的制剂治疗,这可能会增加用药过量、毒性增加的风险。Riamet Baby填补了疟疾治疗领域的这一关 键空白。 瑞士医药管理局在当天发布的公报中指出,此次批准上市得到了8个非洲国家的药品监管机构的密切合 作,包括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利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世界卫 生组织全球疟疾规划参与了科学评估。 接下来申请方会将申报资料提交给上述国家的药品监管机构,药品监管机构在收到资料后90天内完成审 批, ...
东莞1例输入性疟疾确诊,15年无本地病例输入风险仍要防
南方都市报· 2025-06-12 10:27
疟疾防控现状 - 东莞市已连续1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2018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 [3] - 随着与非洲、东南亚经贸往来增多,输入性病例风险持续上升 [3] - 2023年至今仅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已收治10余例境外输入性疟疾,患者均有非洲、东南亚旅居史 [3] 脑型疟疾病例分析 - 非洲归国男子L先生出现寒战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体温达40.0℃ [2] - 检验指标显示血红蛋白从138g/L降至83g/L,血小板从159×10^9/L降至16×10^9/L [2] - 确诊为脑型疟疾后,医院采用青蒿琥酯治疗,患者7天后出院 [2] - 脑型疟疾可在72小时内引发多脏器衰竭,未及时救治死亡率高 [2] 疟疾防治措施 - 东莞采取"监测-防控-宣教"三位一体模式防控疟疾 [4] - 强化病例与疫情管控,持续开展"四热"病人监测 [4] - 定期举办疟疾防控技术与镜检能力培训班 [4] - 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教 [4] 医生建议 - 从非洲、东南亚回国后1个月内发烧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4]
沈阳农业大学发表Nature子刊论文:生酮饮食能够抗疟疾
生物世界· 2025-05-24 11:13
疟原虫与青蒿素抗药性 - 疟原虫是导致疟疾的病原体,青蒿素类药物曾有效治疗疟疾,但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抗药性,需开发新治疗策略[2] - 疟原虫发育与宿主营养供应密切相关,宿主饮食热量变化可调节疟原虫繁殖,饮食限制和糖酵解抑制能预防实验性脑型疟疾[2] - 高脂饮食补充可诱导肝细胞产生活性氧,终止疟原虫子孢子发育,证实寄生虫营养感知机制可作为疟疾干预策略[2] 生酮饮食与疟原虫抑制机制 - 生酮饮食(高脂肪、极低碳水化合物)使肝脏将游离脂肪酸转化为酮体(β-羟基丁酸为主),人体β-羟基丁酸浓度在禁食或长期饥饿时可升至1-8毫摩尔[7] - β-羟基丁酸不仅是能量来源,还能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导致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扰乱基因表达并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8] - 恶性疟原虫中HDAC是调控发育的关键蛋白,其抑制剂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能有效杀灭寄生虫[8] 实验研究与保护效果 - 生酮饮食使小鼠完全免受伯氏疟原虫感染,β-羟基丁酸(非乙酰乙酸)提高感染小鼠存活率,体外抑制伯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对红细胞的侵袭及增殖[9] - 生酮饮食或直接补充β-羟基丁酸会降低疟原虫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水平,下调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抑制毒力基因和红细胞入侵[11] - 研究证实生酮饮食及β-羟基丁酸通过停滞疟原虫发育使小鼠对疟疾产生抗性,凸显代谢干预的抗微生物潜力[11]
纳米比亚疟疾疫情累计报告病例逾7.6万例
快讯· 2025-05-18 20:54
纳米比亚疟疾疫情 - 纳米比亚自2024年11月暴发疟疾疫情以来截至5月11日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6195例 [1] - 累计死亡病例132例其中5岁至9岁儿童占比最大共23例 [1] - 累计报告病例中本地病例62388例输入病例13807例 [1] - 疫情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北部的卡蒂马穆利洛等5个地区 [1]
巩固全球来之不易的疟疾防治成果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全球疟疾防治进展 - 全球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无疟疾状态",83个疟疾流行国家中有25国2023年报告病例不足10例 [1] - 2023年全球疟疾病例数约为2.63亿例,同比增加1100万例,但死亡病例持续下降至59.7万例(同比减少1.1万例) [1] - 非洲地区2023年疟疾病例占全球94%(2.46亿例),死亡病例占全球95%(56.9万人) [1] - 非洲国家正通过改革疾控体制、加强监测系统、扩大诊疗范围等措施降低发病率 [1] 防治资金缺口 - 2023年全球疟疾防治资金总额40亿美元,同比减少1亿美元,仅达成世卫组织年度目标(83亿美元)的48% [2] - 资金缺口从2022年的52%扩大至2023年的52%,2025年资金削减可能使防治进程脱轨 [2] 气候变化影响 -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蚊子繁殖场所,2022-2023年马拉维疟疾病例增加3.1%,莫桑比克增加3.9% [3] - 自然灾害导致流离失所人群疟疾风险上升,需将防治纳入人道主义救援 [3] 防治创新方向 - 世卫组织提出"再投资、再构想、再承诺"策略,要求流行国家增加国内支出覆盖预防/检测/治疗服务 [3] - 需研发新型抗疟药物,并在卫生服务、诊断技术、疫苗和病媒控制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3] 中国防治贡献 - 中国通过青蒿素推广、药物援助、技术培训等方式支持全球防治,累计培训85国2000余名技术人员 [4] - 青蒿素联合疗法使撒哈拉以南非洲2.4亿人受益,非洲疟疾死亡率从0.14%降至0.055% [4]
从3000万到0!今天,向她致敬!
新华网· 2025-04-25 13:48
疟疾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 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约有3000万病例,30万人死亡,病死率1% [3] -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出现两次大范围流行,1970年达到峰值2400万病例 [3] - 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向中国颁发国家消除疟疾认证,实现从年3000万病例到零病例的突破 [16] 青蒿素的研发历程 - 20世纪60年代末疟原虫对奎宁和氯喹产生抗药性,疟疾发病率回升 [5] - 1969年屠呦呦担任国家"523"项目中药抗疟组组长,汇集640余种中药单秘验方,经数百次实验和190多次失败发现青蒿素 [9] -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人通过人体试药证实青蒿素安全性 [10] 青蒿素的全球影响与荣誉 - 青蒿素问世后全球累计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16] - 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系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诺奖科学类奖项 [12] - 世卫组织评价中国消除疟疾为"了不起的成就",凸显70年防控努力 [16] 科研精神与持续发展 - 屠呦呦强调科研需"实事求是""艰苦努力",青蒿素研究历经40年才获国际认可 [16] - 中国消除疟疾后仍持续深化青蒿素研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