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登革热
icon
搜索文档
中疾控发布10月健康防护提示
人民网· 2025-10-16 09:3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疾控发布2025年10月需重点关注的传染病清单,包括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肠炎和猴痘,并针对每种疾病提供了详细的防护措施指导 [1]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2] -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2]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避免蚊子叮咬(如使用蚊香、纱门纱窗、蚊帐、穿长袖衣裤、涂驱蚊药物,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时段在户外阴暗处逗留) [3] - 防护措施还包括灭蚊和清理蚊虫孳生地(如使用杀虫气雾剂、电蚊拍,定期清除各种积水,疏通沟渠,水养植物每周至少换水1次) [3] - 提高自我就诊意识,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3]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包括肺炎支原体、鼻病毒、普通冠状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等 [4] - 近期我国呼吸道多病原监测显示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较高,寒露过后天气变冷,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传播风险增加 [4]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咳嗽打喷嚏时遮口鼻、勤洗手、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5] - 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时及时就医,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时主动佩戴口罩 [5] - 孕妇、低年龄儿童、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群体应根据条件积极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 [5]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存在春夏季和秋季两个流行高峰,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托幼机构和学校是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 [6]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也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造成传播 [6] - 临床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6]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室经常通风,勤洗手 [7][8] -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物品应定期清洁消毒,婴幼儿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尿布要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 [8] - 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9] - 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显著减少重症,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9] 诺如病毒肠炎 -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感染高发期,学校、旅行团中常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10]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饮用污染的水,或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或其污染的物品、环境等方式传播 [10] - 常见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成人通常以腹泻为主,儿童则较多表现为呕吐 [10]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11] -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吃水果要清洗干净,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包装饮用水 [11] - 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清洗消毒,立即换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清洗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11] 猴痘 -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2] - 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泌物、渗出物为主,常见接触方式包括性行为、家庭内密切接触、医疗护理接触等 [12] -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13] - 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疑接触史 [13] - 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做好个人防护 [14] - 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 [15]
法国近4个月报告228例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病例
新华社· 2025-08-28 10:48
基孔肯雅热疫情情况 - 法国5月1日至8月26日确认30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 累计报告228例病例 [1] - 病例集中分布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 科西嘉岛和奥克西塔尼大区等南部地区 [1] - 传播量大幅增加且出现时间提前 与印度洋留尼汪岛流行的白纹伊蚊高度适应毒株相关 [1] 输入性蚊媒传染病数据 - 同期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达946例 登革热病例825例 寨卡病毒病例7例 [1] -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临床特征包括发热 关节痛 肌肉疼痛 头痛和皮疹 [1] - 多数患者一周内康复 但关节痛症状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1]
累报近万例,“基孔热”将如何发展?专访中疾控首席专家
新京报· 2025-08-17 15:42
疫情现状与趋势 - 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已进入下降期 新增病例从7月29日408例降至8月15日66例 实现十七天连续下降 [2] - 截至8月16日当周新增830例本地个案 累计报告病例达9933例 为国内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疫情 [1] - 需警惕疫情反弹风险 南方地区因夏季时间长/人口密度大/流动频繁等因素 控制难度较大且易出现反复 [2][3] 传播特性与防控要点 - 蚊媒传染病依赖白纹伊蚊传播 具有季节性高峰/地域集中/快速传播特点 受气候/蚊虫密度/病毒变异等生态因素制约 [2][3][6] - 防控五大核心要点包括病例快速识别与防蚊隔离/精准灭蚊措施/孳生地清理/风险人群防护/跨部门联防联控 [4] - 与呼吸道传染病相比 蚊媒疾病不直接人传人 但干预周期长且需同时管理病例和蚊媒 需投入大量病媒防控资源 [3][4] 疫情暴发原因分析 - 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达近20年最高强度 广东境外输入风险上升 病毒毒株与法属留尼汪岛高度同源 [5][6] - 广东夏季持续高温多雨(夏季长达7-8个月) 台风强降雨后积水增多 蚊媒布雷图指数超安全阈值 [6][9][11] - 病毒变异后更适应白纹伊蚊传播 加上国际经贸/侨眷/旅游往来频繁 导致疫情发现延迟后大规模暴发 [5][6][9] 风险区域与扩散影响 - 疫情存在外溢风险 澳门及周边地区已报告来自佛山的输入病例 需通过持续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措施压降发病数 [7] - 全国划分为四类风险区:Ⅰ类(浙/闽/粤/桂/琼/滇)Ⅱ类(沪/苏/皖/赣/鲁/豫/鄂/湘/渝/川/黔)Ⅲ类(京/津/冀/晋/辽/藏/陕/甘)Ⅳ类(蒙/吉/黑/青/宁/疆及兵团) [8] - 广东因航空口岸密集/侨眷众多/气候条件独特等因素 成为蚊媒传染病高发区 其风险等级远高于北方城市 [9][10][11] 长期风险与气候关联 - 全球气候变化延长蚊虫活跃期 极端降雨增加孳生地 暖冬提升越冬成活率 导致防控难度向高纬度地区扩张 [12] -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存在从输入性传染病转为地方性流行的风险 需加强入境检疫/蚊媒监测/早期预警等措施 [13]
与蚊搏斗:当基孔肯雅热来势汹汹
虎嗅· 2025-08-12 21:15
疫情爆发与传播现状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于7月8日报告今年首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截至7月15日累计确诊478例 [1] - 疫情迅速扩散,截至8月10日佛山市累计病例达8769例,并蔓延至香港、澳门及湖南等省级行政区 [2] - 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不具备人传人能力,潜伏期3-7天,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及关节痛 [3][9] 疾病历史与全球分布 - 基孔肯雅病毒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2004年在肯尼亚爆发大规模疫情,感染近50万人 [4] - 截至2024年12月,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记录到本土传播病例,27个国家存在潜在传播媒介 [5] - 病毒在岛屿地区短期感染率高(如留尼汪岛感染人口达三分之一),大陆地区传播持续时间更长 [6] 与登革热的类比与差异 -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传播媒介均为伊蚊,症状相似需核酸检测区分 [14] - 中国登革热2014年爆发超4万例,此后除疫情期间外维持高发病率,主要分布于夏季秋季 [15] - 基孔肯雅热传播路径与登革热相似:从境外输入到本土流行,2025年7月佛山爆发超5000例 [18][20] 传播驱动因素分析 - 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东南亚国家占52%(缅甸、泰国等),西太平洋地区占43%(柬埔寨、菲律宾等) [24][28] - 云南和广东两省接收超半数输入病例,福建、浙江、四川、湖南等省份亦有分布 [24][26] - 病毒突变导致白纹伊蚊传播效率提升数十倍,扩大流行范围至温带地区 [30] 气候与环境影响 - 伊蚊适宜生存环境为25-28℃温度及60-80%湿度,与佛山7-8月气候条件高度吻合 [10][32] - 2024年为有记录最热年份,全球61%陆地出现极端降水增多,促进蚊媒繁殖 [32] - 中国媒介伊蚊分布北至甘肃、辽宁,未来适生区将继续向北向西扩张 [35][36] 防控措施与效果 - 广东省推行"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措施及每日3分钟排查行动 [42] - 地方政府开展每周卫生大扫除、投放绝育雄蚊及杀虫剂喷洒等措施 [43] - 佛山市新增病例从7月19日674例降至8月8日148例,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46] 未来常态化趋势 - 无疫苗且人群普遍无免疫力,叠加城市化及人口流动加速传播 [39][40] - 公众认知不足易导致误诊,延长潜在传播时间 [41] - 全球气候变化与交通网络发达使基孔肯雅热极可能像登革热一样常态化 [48][49]
河南被归类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Ⅱ类地区 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河南日报· 2025-08-12 07:39
疫情概况与传播特性 - 佛山、广州等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河南省被列为流行风险Ⅱ类地区(媒介伊蚊活跃期长或曾有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1] - 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全球110多个国家报告本地传播,主要流行于东南亚、非洲及美洲地区[1] - 人群普遍易感,无特效药物和疫苗,但重症率低,与登革热区别在于小关节疼痛显著且通常仅感染一次[1] 媒介生态与活动特征 - 河南白纹伊蚊(花蚊子)活动期为5月至10月,幼虫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缸、罐、盆、树洞等),成蚊白天吸血,高峰为日出后及日落前两小时[2] - 蚊虫体色黑褐带白斑,属清水容器型,室外活动为主亦可侵入室内,攻击性强[2] 预防措施与防控策略 - 核心策略为防输入、防本地传播,措施包括清理积水容器、安装纱窗纱门、穿着长袖衣物及使用避蚊胺等驱蚊剂[3] - 中医推荐金银花、藿香、紫苏各10克煮沸喷雾驱蚊,利用芳香化浊特性[3] - 前往流行区需查询疫情信息并做好防蚊准备,归国人员两周内监测健康状况,出现发热或关节痛需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3]
8月3日0时至9日24时,东莞新增报告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南方都市报· 2025-08-11 13:44
基孔肯雅热疫情概况 - 广东省2025年8月3日至9日新增1387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无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 [1] - 东莞市同期新增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分布于松山湖园区和横沥镇 均为轻症 [1] 区域疫情分布与风险 - 东莞疾控通报当前为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高发季节 特定区域存在传播风险 [1] - 病例集中在东莞两个特定行政区域 松山湖园区和横沥镇各报告病例 [1] 防控措施实施 - 涉疫镇街已部署杀灭成蚊、清除孳生地及蚊媒密度监测等防控工作 [1] - 同步开展宣传教育与病例监测 以控制疫情传播 [1]
武汉疾控发布致广大市民倡议书
财联社· 2025-08-07 13:35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预防倡议 核心观点 -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当前夏季蚊虫活跃 武汉与疫情高发地区人员往来频繁 存在输入和本地传播风险 [3] - 倡议市民从清除蚊虫孳生地 个人防护 健康监测和全民参与四方面预防 [3][6][7][8] 清除蚊虫孳生地措施 - 定期检查并清除可能积水的容器如废弃轮胎 花盆托盘 垃圾桶 水生植物需定期换水清洗根部 [3] - 庭院或室内储水容器如水桶 水缸 水槽需严密加盖并定期换水 [4] - 及时疏通沟渠 填补建筑凹陷 确保排水畅通 减少积水死角 [5] 个人防护措施 - 居家安装纱门纱窗 使用蚊帐 蚊香或驱蚊液 [6] - 外出穿浅色长衣长裤 裸露部位涂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并按说明补涂 避免上午7-9点和下午5-7点在树荫 草丛 水边等蚊虫活跃区域逗留 [6] 健康监测与就医 - 出现发热 关节痛 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 避免自行服用阿司匹林 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7] - 小区或周边出现病例时积极配合相关处置工作 [7] 全民参与共建健康环境 - 参与社区环境清洁活动 互相监督卫生死角 [8] - 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疾病防控知识 不信谣不传谣 [9]
基孔肯雅热,怎么防如何治?(大健康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5 06:48
疾病概述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 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3] - 该病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 名称意为"变得扭曲" 形象描述患者因关节疼痛弯腰的姿态 [3] - 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病毒传播 世卫组织于2025年7月发出疫情警报 [5] 传播特性 - 核心传播模式为"人→蚊→人"链 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途径人际传播 [6] - 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花斑蚊) 病毒在蚊虫唾液腺繁殖后通过叮咬传播 [6] - 母婴传播概率极低 仅存在宫内感染可能性 [7] - 中国本轮疫情首例于7月8日确诊 为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 源头追踪困难因症状与感冒相似 [8] 临床症状 - 三大核心症状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 关节痛与发热同步出现 皮疹于发热后2-5天出现 [9] - 病程通常持续5-7天 广东省当前病例均为轻症 无重症或死亡报告 [9] - 区别于登革热:潜伏期更短 传播速度快2-3倍 以小关节疼痛为主(腕/指/踝关节) 皮疹表现为充血疹(按压褪色) [10] - 登革热表现为肌肉痛和骨关节痛 伴头痛/眼眶痛 皮疹包含充血疹与出血疹(按压不褪色) [10] 高危人群 - 四类重点防范人群:老人与儿童(尤其新生儿) 基础疾病患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晚期妊娠妇女 免疫功能低下者 [9] 防治措施 - 确诊需通过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 感染初期抗体检测阳性率较低 [12] - 无特效药物治疗 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防蚊隔离 禁止擅自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药物 [12] - 关键防控手段为防蚊灭蚊:清除静止积水(花盆/水缸/瓶罐/下水道) 使用物理(电蚊拍/灭蚊灯)、化学(驱蚊水/消杀喷药)和生物防治(食蚊鱼/BT菌) [13] - 个人防护需穿着浅色长衫长裤 使用含防蚊剂的花露水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早晚7-9时)外出 运动后及时清洁 [14] 疫情历史 - 约20年前印度洋区域暴发大规模疫情 影响约50万人 [5] - 2025年法国留尼汪岛约1/3人口感染病毒 [5] - 2006年印度疫情导致约5-6万人感染 约3000人死亡 [9] 预后特征 - 多数患者关节疼痛在1-2周内恢复 部分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12] - 康复后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关节劳损 [12]
关于蚊子 南京疾控发布致全市市民的倡议书
新华日报· 2025-08-04 13:03
核心观点 - 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防蚊倡议 强调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重要性 提出环境治理和个人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蚊策略 [1][2][10] 蚊媒传染病风险 - 夏季高温多雨时节蚊虫繁殖活跃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强 [2] - 基孔肯雅热由白纹伊蚊(花脚蚊子)传播 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目前无特效药只能采取支持性治疗 [11] 环境治理措施 - 家庭每5-7天开展一次卫生清理 覆盖庭院阳台天台杂物间楼道厨房卫生间等所有区域 及时清运生活垃圾翻盆倒罐防止隐蔽积水 [5] - 社区和单位每周划定专门时段集中整治环境卫生 全面清理公共区域垃圾杂物建筑废弃物 回填封闭基坑 清除倒置闲置可积水容器 [5] - 市民应养成随手检查清理室内小积水容器习惯 如各种托盘底座接水容器 避免日常生活工作场所积水滞留 [5] 个人防护要求 - 居家安装纱窗纱门 使用杀虫气雾剂蚊香电蚊拍等灭蚊工具 [7] - 户外穿着浅色长袖衣裤 避免清晨傍晚蚊虫活动高峰期前往树荫草丛水边等区域 携带并使用驱避剂 [7] - 外出游玩提前查阅目的地健康通告 选择有纱窗的住宿场所 [9] 健康监测与就医 - 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 就诊时主动告知旅居史 [10] - 了解常见蚊媒疾病症状 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让人“蚊”风丧胆的基孔肯雅热可怕在哪?
央视网· 2025-07-30 12:26
疫情概况 - 2025年7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发现一起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7月26日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本地病例[1] - 顺德区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在12天内增加了9倍[2] - 佛山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数量最多,达2882例,其他城市如中山市报告18例,河源、东莞、珠海各报告3例等[7] 病毒特性与传播 -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正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快速扩张版图,已在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被侦测到并传播[10] - 中国既往没有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引发大流行的案例,人群基础免疫力缺失,因此病毒传播速度会快于其他流行区域[8] - 以法国为例,病毒出现向北传播趋势,2025年首次出现本土病例的位置偏北,例如大东部大区报告1例,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报告18例等[11] 临床症状与后遗症 - 根据与登革热的对比,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仅1个血清型,潜伏期通常为3-7天,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9] -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超过39℃),关节痛剧烈且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皮疹呈斑丘疹或紫癜,出血倾向少见[9][10] - 约有20-30%的感染者会出现关节痛症状,多数在几周到几个月内消失,但有一定比例的人症状超过半年甚至一年,导致劳动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后遗症[16] - 一项针对248名患者的长期追踪研究显示,感染后1-2年,部分患者仍有疼痛后遗症,疼痛打分显示其影响可从轻度到重度[12][13][14][15] 预防措施 - 预防措施包括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与登革热相同[10] - 白纹伊蚊(花斑蚊)白天叮咬人,尤其活跃于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常出没于公园、绿地、水边及小区草丛,建议外出时穿浅色长袖长裤以减少皮肤暴露[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