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体系完善
搜索文档
织密监管网络 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无处遁形
证券日报· 2025-10-13 00:02
监管制度完善 - 监管机构释放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零容忍”的强烈信号,加快形成“行政处罚+刑事处罚+薪酬追回+吹哨人激励”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管体系 [1] - 监管网络越织越密,旨在通过利益调节与风险重构,彻底挤压财务造假的生存空间 [2] 违法薪酬退回机制 - 《公司法解释》第八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时,公司可请求董事、高管退回与其业绩不匹配的超出合理标准获得的薪酬或股权、期权 [1] - 该条款填补了此前违法收益追索的制度空白,精准提高了相关责任人的违法成本 [1][2] 吹哨人奖励制度升级 - 《吹哨人奖励规定》将可奖励案件的罚没款金额门槛从10万元提升至100万元,并大幅提高奖励金额比例从1%提升至3% [2] - 新规将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危害金融安全、侵害投资者权益的重大案件纳入奖励范围,并强化匿名举报认可与保密条款 [2] - 奖励机制落地有望激励更多内部知情者发声,从内部瓦解造假同盟,提升案件查处效率 [2] 监管闭环形成 - 薪酬追回与吹哨人激励等制度的完善,促使监管形成“事前震慑—事中发现—事后严惩”的完整闭环 [2] - 这种演进通过利益调节与风险重构,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汽车年检岂可“跨省通关”
经济日报· 2025-04-24 06:10
行业监管漏洞 - 存在跨省年检监管漏洞 问题车辆在本省无法通过年检却能在邻省检测机构轻松获得合格证明[1] - 部分检测机构通过篡改设备参数和伪造检测数据为问题车辆提供合法外衣[1] - 各省检测标准执行力度参差不齐 受制于地方执法力量和技术能力差异[1] 市场乱象表现 - 检测机构推出"包过"揽客手段 以质量放水换取市场份额[1] - 车主采用作弊手段蒙混过关 形成检测机构与车主心照不宣的双赢游戏[1] - 正规检测机构陷入生存困境 技术标准和质量水平沦为讨价还价筹码[1] 潜在危害影响 - 带病上路车辆危害驾乘人员和其他车辆行人生命安全[1] - 不合格车辆损害群众环境利益[1] - 市场秩序和公共安全面临双重压力[1] 监管改进方向 - 需建立跨省合作检测监管平台 强化检测机构和问题车辆动态管理[2] - 通过远程监控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结合提升监管效率[2] - 实现检测记录实时联网可追溯 构建一处失信全国受限的监管网络[2] 制度建设需求 - 需要完善科学监管体系而非仅个案查处[2] - 通过标准对齐和数据共享堵塞执法缺位[2] - 建立制度层面防护网终结问题车辆跨省通关现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