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思维
搜索文档
浅论“短剧思维”(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3
电视剧《许我耀眼》的成功模式 - 电视剧《许我耀眼》创下多个收视纪录,被业内誉为“长剧之光” [1] - 该剧的成功被认为借鉴了“短剧思维”,其角色设置、情节延展和细节桥段与短剧有异曲同工之妙,使观众上瘾 [1] 短剧思维的角色特征 - 短剧角色人设明确,确定性优于复杂性,每个镜头都需符合角色设定,人物内心世界与外在言行需交代清楚 [2] - 短剧中人物不成长,旨在通过不变的人设克服难关,呈现一种确定的生活观念在现实中获得的极限,而非探寻人性的深度 [2] - 长剧则反思性地呈现人设与“实质”的关系,以体现人物的复杂性 [2] 短剧思维的情感特征 - 短剧情感快意恩仇,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包括主人公获得随心所欲行动能力的爽感,以及不纠结、黑白分明的情感解决方式 [3] - 短剧因时长限制和个人观看场景,不行“恕道”,以避免让观众受虐或重回盘根错节的生活 [3] - 长剧则在情感纠结中塑造人物,场景为“客厅”供全家观看,结尾多为团圆美满 [3] 短剧思维的叙事结构 - 短剧叙事采用“升级打怪”结构,每集2到3分钟,全剧数十到百余集,几乎每集都有高潮和反转,数集构成一个情节小单元以持续吸引观众 [3] - 该结构以游戏为基底,主人公通过打败对手、攻克难关实现能力和地位提升,过程中不断出现高潮和反转 [3] - 长剧由外而内,以外在情节推动核心情感冲突发展,反映深层次现实问题;短剧则推崇在“外挂”辅助下的个人奋斗,通过持续进阶满足情绪价值 [4] 短剧思维的行业影响与平衡 - 短剧创作思维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其影响难以简单判定好坏 [4] - 行业需要更为丰富的文艺生活来平衡单一的短剧思维,以保持思维的活力 [4]
不降温的“平底锅文学”,是短剧照进现实
36氪· 2025-07-25 16:29
网络文化现象分析 - "锅学"指用户"平底锅"创作的系列第一人称爱情故事,包含地铁强吻、初夜录音等猎奇桥段,2023年从"娇妻文学"中独立成派[1] - 内容因荒诞细节与玄幻现实结合吸引深度研究,停更一年半后讨论热度仍持续,近期复出引发新一轮关注[3] - 同期网络娇妻创作者多数过气,平底锅内容无成长性但讨论度居高不下,呈现"网络媚娃"体质[5] 内容创作特征 - 采用短剧思维构建剧本:二婚丈夫、双面婆婆、自卑女主等元素高度匹配下沉市场偏好[5] - 语言艺术突出:使用"海哥哥""乖宝儿"等突破常规的亲密称呼,动词形容词具象化如"餍足的猫""嗓音脆如阿克苏苹果"[6] - 性描写呈现两极分化:氛围营造花哨但实际用词朴素,如"在一起""欺负"等生活化表达[8] - 经典场景具工业感:初夜用手电筒查验的细节形成强记忆点,区别于传统文学手法[7] 用户参与生态 - 二创形式丰富:包括表情包(吗喽还原手电筒场景)、鬼畜视频、答题测试和模仿创作大赛[11][13] - 研究行为分层:初期批判为主,后期转向抽象玩梗与主义化解读(如"中年房思琪"推论)[13][15] - 创作门槛限制:AI难以复现"手指嬉戏"等场景,人类创作者尚未突破原作热度[17] 商业化潜力 - 短剧改编适配性:人物关系(强势婆婆)、冲突设计(前妻威胁)符合爆款短剧公式[19] - 角色IP价值:女主"大如"式人设(无条件被爱信念)具有话题延展性[20][22] - 市场空白机会:尚未出现影视化改编作品,用户期待欲罢不能的视觉呈现[22] 社会心理映射 - 代际差异显现:50+县城女性直白表达与年轻群体性压抑形成认知冲突[15][16] - 集体创作狂欢:研究者通过消化经典文本获得快乐,形成独特亚文化圈层[10] - 现实娱乐化趋势:真实故事与短剧创作界限模糊,公共场景演绎强化戏剧性[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