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

搜索文档
影视行业或迎“游戏版号放开”式修复窗口
华西证券· 2025-08-17 12:54
行业投资评级 - 传媒行业评级:推荐 [1] 核心观点 - 监管导向明确,影视行业获政策支持,未来行业规范将更多趋向于呵护、包容,对优质内容生产的支持力度提升,影视行业整体环境有望改善 [1] - 游戏行业强劲复苏,验证内容赛道的政策弹性,2024年全年游戏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472%,2025年中报同比增长191% [2] - 影视行业或正处于新一轮修复起点,有望复刻游戏行业的修复路径,进入"供给逐步恢复—观众需求释放—业绩改善—估值修复"的良性循环 [3] 行业修复逻辑 - 政策边际改善,行业商业模式有望逐步改善,优质长剧项目有望加快推出,加速去库存,推动新业务现金周转加速 [3] - 短剧从边缘内容演变为主流增量方向,头部微短剧增加曝光有望形成更加成熟的产业链 [3] - 题材有望百花齐放,驱动广告收入修复,持续带动新消费业态如谷子经济、文旅融合等 [3] 投资建议 - 重点关注具备内容产能、产业化能力和平台优势的标的,受益标的包括华策影视、芒果超媒、爱奇艺、B站、阅文集团、慈文传媒、华智数媒、东望时代 [4]
「低俗」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36氪· 2025-08-02 09:24
暑期档影视行业表现 - 7月下旬暑期档电影票房仅45亿元,为去年同期三分之二 [2] - 长剧《淬火年代》收视率跌破央一底盘,《桃花映江山》口碑未达预期 [2] - 电影市场缺乏继《哪吒2》后的爆款作品提振士气 [2] 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 - 短剧《念念有词》上线5天播放量破10亿,2周破20亿,预测分账收益8000万-1亿元 [3] -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5亿 [5] - 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15亿元(艾媒咨询)或504亿元(公开数据),同比增长约35% [7] - 头部短剧ROI可达10倍以上,50万元成本作品通过分账机制实现高回报 [13] 短剧与传统影视对比 - 短剧年产量达4万部(5万小时),成本不足100万元/部;长剧年产600-700部(7500小时) [19] - 长剧《藏海传》总收入6.3亿元但ROI仅2倍,《国色芳华》因7万平米场景搭建导致ROI降至1.6倍 [13] - 短剧拍摄周期短(如《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6周完成,成本20万美元),场景简化(80%在单一房间完成) [9][11] 短剧行业生态特征 - 演员薪酬分层明显:一线日薪2-3万元,二线1.5万元,三线8000-1万元 [7] - 制作流程工业化:要求镜头一遍过,主演日均睡眠仅3小时,演员需快速减重适应角色(如2个月减55斤) [28][30] - 剪辑节奏密集:特效/音效组高强度工作,杀青期通宵作业 [32] 传统影视从业者转型 - 导演王晶称短剧拍摄类似80年代香港电影模式,需每集设计强情节 [26] - 演员李若彤、刘晓庆等转型短剧,刘晓庆连续拍摄两部并开拓"银发甜宠"市场 [24] - 编剧转导演案例:原长剧编剧4个月完成20多部短剧,效率提升10倍 [19]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部分从业者批评短剧内容低俗化,存在"打擦边球"现象 [22] - 短剧演员面临行业歧视,长剧剧组可能拒收其参演 [22] - 市场存在亏损案例:创业者试水制作半年亏损数百万元 [21] 平台战略调整 - 爱奇艺推出1200万元预算短剧《原罪》,腾讯制作2400万元预算《执笔》 [35] - 盈利模式转向会员免费制,依赖广告植入和会员费 [35] - 政策规范后暴富神话减少,但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34]
直击CJ|柠川文化首席执行官:长短剧在未来两年会发展形成稳态
新浪财经· 2025-07-31 16:13
行业趋势 - 长剧未来将类似奢侈品,短剧类似快消品,两者将形成差异化定位 [2] - 长短剧在未来两年内将发展形成稳态,共同推动内容消费市场增长 [2] 公司动态 - 柠川文化首席执行官刘星在ChinaJoy CDEC高峰论坛发表行业观点 [2] - 柠萌影视商业化负责人提出长剧将呈现马太效应,头部内容集中度提升 [2]
微短剧何以精微致远
北京青年报· 2025-07-11 07:33
微短剧行业现状 - 微短剧成为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最受关注话题,超越传统长剧和综艺 [1] - 行业库存总量达4万部,但有效播放增速从2月44%下滑至6月47% [2] - 长剧年投入超300亿元,短剧投入超120亿元,形成增量市场 [2]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电影票房 [11] - 北京微短剧产值3362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二 [11] 创作与内容趋势 - 同质化导致"爽疲劳",爱奇艺剧本签约率仅2%-3% [3] - 创作逻辑从"流量叙事"转向"影视化表达",如《好一个乖乖女》获11亿小时播放 [3][4] - 精品化转向现实共情题材,如《家里家外》《逃出大英博物馆》等 [4] - 爱奇艺划分竖屏微剧(1-3分钟)和横屏短剧(5-20分钟)两大品类 [5] - 平台推动IP改编,整合近3万部小说IP,开发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 [5] 平台战略与创新 - 爱奇艺推出"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和"短剧大剧计划",对标长剧品质 [5] - 腾讯视频"十分短剧"品牌追求满分品质,聚焦家庭、青春、创新题材 [6] - 抖音"辰星计划"和"果燃计划"双轮驱动,《家里家外》三天获10亿播放 [6] - AIGC技术压缩成本30%,催生互动剧等新形态 [11][12] - AI应用于剧本优化、镜头设计,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9] 政策与国际化 - 北京市构建全链培育体系,2024年120部微短剧入选国家级推优 [7] - 通州区设立网络视听产业园,2024年产值破10亿元,税收激增100% [7] - 北京市修订国际传播政策,《不完美受害人》获783万元译制奖励 [8] - 近半北京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长月烬明》全球播放量过亿 [8][12] 用户与技术驱动 - 北京用户以女性为主(超60%),25-34岁占比541% [11] - 近四成用户偏好3-5分钟短剧,周末及通勤为观看高峰 [11] - AI与真人结合成为新方向,如《烟雨神游记》引入AI角色 [10] - 超级个体崛起,小团队可借助AIGC完成全流程制作 [9][10]
演员正在成为短剧生态的核心资源
36氪· 2025-06-07 10:02
短剧演员生态升级 - 短剧演员签约公司成为行业趋势,艺人业务成为短剧生态精细化运营方向,体现在演员重要性提升、流量转化需求增强、商务拓展成为新出路[1] - 短剧精品化推动演员演技成为核心标准,但市场缺乏规范导致演员涨价、档期难约等问题,催生专业化经纪平台如横竖有戏[1][6] - 头部演员成为短剧核心资源,流量对剧集商业价值至关重要,制作公司通过签约艺人保障内容并探索商务变现[1][8] 经纪环节专业化 - 横竖有戏成立半年签约100+短剧演员,采用外形评估、试戏等标准化流程,聚焦应届表演系毕业生和新人[3][6] - 平台建立演员分档和透明定价体系,新人价定为千元/天,头部演员4-5万/天,通过微信群对接制作方需求[6] - 短剧演员职业生涯周期仅2-3年,需快速转型,横竖有戏提供台词培训并推荐优秀演员至长剧剧组[7] 制作公司新策略 - 头部制作公司如听花岛、麦芽签约核心演员避免资源流失,部分公司要求新人签订3-5部戏合约[8][14] - 短剧演员片酬天花板较低(如柯淳走红后仍维持2万/天),制作公司转向商务合作如品牌代言、综艺等变现[9][11] - MCN公司如麦芽娱乐通过短剧孵化KOL,结合直播带货等商业变现,并启动高校招募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14] 长短剧联动趋势 - 欢娱、柠萌等长剧公司从短剧挖掘新人,如滕泽文、刘擎等进入长剧《玉茗茶骨》,于正认为短剧演员演技优于长剧[15][17] - 短剧成为新人快速走红渠道,试错成本低、爆款概率高,如演员申浩男2年参演100部短剧[19] - 柠萌旗下心心传媒签约短剧演员马秋元并安排长剧女二角色,唐人红果签约短剧男主姚冠宇[17]
爱奇艺收入、利润双双大幅下滑!
第一财经· 2025-05-22 09:46
微剧业务发展 - 微剧重度用户数量对比去年12月增长3倍 [1] - 平台现有约1.5万部微剧 收费与免费各占一半 [1] - 爆款微剧《家里家外》和《请君入我怀》分账金额一周内突破100万人民币 [1] - 微剧制作成本普遍低于100万人民币 较高投入的也在200万元以下 [1] - 公司计划重点引入头部新片并发展自制内容 未来将分阶段通过微剧吸引新会员 [3][4]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总营收71.9亿元 同比下降9% [1] - 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1.821亿元 同比下降72% [1] - 会员服务营收44亿元 同比下降8% 主要因内容上线量减少 [2] - 在线广告收入13.3亿元 同比下降10% 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均下滑 [2] - 内容发行收入6.3亿元 同比下降32% 电视剧和院线电影发行收入减少 [2] - 其他收入8.3亿元 同比增长16% [2] - 国际版收入同比增长超30% 广告收入同比增长40% [2] 成本与战略调整 - 总成本54.1亿元 同比下降4% 内容成本37.9亿元 同比下降7% [2] - 销售及管理费用10.3亿元 同比增长11% 研发费用4.1亿元 同比下降4% [2] - 公司优化资本结构 净利息支出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2] - 长剧领域将持续投入但将减少集数和时长 聚焦精品头部内容 [4] - 推出"内容电商"布局直播带货 启动线下VR全感剧场项目 [4] 行业趋势与竞争 - 短剧冲击传统长剧领域 用户注意力碎片化趋势显著 [1] - 影视行业关键词为"短" 微剧靠速度决胜 短剧将出爆款破局 [3] - 公司计划通过微剧渗透下沉市场和高龄用户 拓展广告和电商货币化机会 [4]
长短剧互补共进 影视行业新风向渐显
中国经营报· 2025-05-08 06:18
行业趋势 - 电视大屏强势回归 全国有线缴费用户8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结束连续7年下滑局面 [2] - 2024年10月起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量连续6个月增长 其中迷你LED电视机零售量暴增300% [2] - 微短剧市场规模2024年突破500亿元 首次超越电影票房 备案2653部超8万集 发行许可602部14430集同比增19.9%和26.7% [2] 市场格局 - 微短剧成为出海第一主力 2022-2024年通过App输入欧美市场收益达4.9亿美元 [3] - 长剧仍为市场主体但面临微短剧冲击 二者差异体现在产业形态(制作周期/资金投入/观看时长)和内容形态 [4] - 行业建议长剧与微短剧优势互补 长剧需强化题材深度 微短剧需提升内容质量避免肤浅流俗 [4][5] 技术驱动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行业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总局将提供资金扶持新技术应用孵化 [5] - 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影视全产业链 涵盖剧本评估/多模态创作/多语言翻译等环节 [7] - 行业急需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新型人才 传统工作人员需掌握技术应用能力以应对科技驱动挑战 [7] 内容创作 - 现实/革命/历史/科幻题材被列为重点创作方向 需结合新技术应用 [5] - 爱奇艺案例《我的阿勒泰》通过个体叙事规避价值观冲突 以情感普适性实现破圈 [6] - 注意力稀缺时代需强化叙事张力 作品应提供情感共鸣与精神滋养以降低弃剧率 [6] 国际化挑战 - 微短剧出海面临文化合规风险 印度市场出现因文化伦理冒犯导致的负面反馈案例 [3] - 跨文化创作需从源头改造 避免简单翻译 需预先研究目标市场文化禁忌 [3] - 逆全球化背景下需创新叙事方式 应对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对文化共识的割裂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