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剧
icon
搜索文档
浅论“短剧思维”(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3
电视剧《许我耀眼》的成功模式 - 电视剧《许我耀眼》创下多个收视纪录,被业内誉为“长剧之光” [1] - 该剧的成功被认为借鉴了“短剧思维”,其角色设置、情节延展和细节桥段与短剧有异曲同工之妙,使观众上瘾 [1] 短剧思维的角色特征 - 短剧角色人设明确,确定性优于复杂性,每个镜头都需符合角色设定,人物内心世界与外在言行需交代清楚 [2] - 短剧中人物不成长,旨在通过不变的人设克服难关,呈现一种确定的生活观念在现实中获得的极限,而非探寻人性的深度 [2] - 长剧则反思性地呈现人设与“实质”的关系,以体现人物的复杂性 [2] 短剧思维的情感特征 - 短剧情感快意恩仇,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包括主人公获得随心所欲行动能力的爽感,以及不纠结、黑白分明的情感解决方式 [3] - 短剧因时长限制和个人观看场景,不行“恕道”,以避免让观众受虐或重回盘根错节的生活 [3] - 长剧则在情感纠结中塑造人物,场景为“客厅”供全家观看,结尾多为团圆美满 [3] 短剧思维的叙事结构 - 短剧叙事采用“升级打怪”结构,每集2到3分钟,全剧数十到百余集,几乎每集都有高潮和反转,数集构成一个情节小单元以持续吸引观众 [3] - 该结构以游戏为基底,主人公通过打败对手、攻克难关实现能力和地位提升,过程中不断出现高潮和反转 [3] - 长剧由外而内,以外在情节推动核心情感冲突发展,反映深层次现实问题;短剧则推崇在“外挂”辅助下的个人奋斗,通过持续进阶满足情绪价值 [4] 短剧思维的行业影响与平衡 - 短剧创作思维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其影响难以简单判定好坏 [4] - 行业需要更为丰富的文艺生活来平衡单一的短剧思维,以保持思维的活力 [4]
中金:政策促进内容供给创新 长剧行业有望进入良性循环
智通财经网· 2025-10-16 10:55
监管政策转变 - 长剧监管政策基调从严格规范向松绑与深耕并重转变 监管方式更加多元化与精细化 [1] - 2025年8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广电新规 促进内容供给创新 [1] - 随着广电新规细则进一步落地 多重利好下行业有望进入良性循环 [1]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以红果免费短剧为代表的微短剧平台兴起加剧长剧的竞争压力 [1] - 头部长视频平台加大降本增效力度 下游预算收紧加速上游供给出清 [1] - 下游预算收紧影响主创生存环境稳定性和创作积极性 对内容创新产生影响 [1] 行业企稳与结构优化 - 长剧供给侧格局从调整期迈向企稳阶段 整体数量自2024年开始逐渐企稳 [2] - 长视频平台提升独播剧比例 高度重视会员剧集转化 内容布局向头部倾斜 [2] - 古装剧备案和上线数量经历2019至2022年低迷后已有回升趋势 [2] 政策影响与行业展望 - 政策落实为内容创新提供友好环境 后续发展关键看内容供给变革对用户留存的影响 [3] - 短期积压剧释放和审核周期缩短促进资金周转 [3] - 中期持续加强剧本中心制以优化成本结构 [3] - 长期系列化开发加强投产稳定性和IP价值潜力 政策新周期下行业有望实现复苏 [3]
中金 | 长剧行业:政策赋能破局,创新驱动复苏
中金点睛· 2025-10-16 07:54
文章核心观点 - 长剧行业监管政策基调已从严格规范转向松绑与深耕并重,2025年8月实施的广电新规旨在促进内容供给创新,行业有望在多重利好下进入良性循环 [2][5] - 行业在经历外部短剧冲击和内部下游预算收紧导致的供给侧出清后,已逐步企稳,并呈现出精品化与类型多元化的结构性提质增效趋势 [4] - 广电新规的落实将为行业带来短期、中期、长期的积极影响,核心在于通过改善内容创新环境来提升用户留存,驱动行业复苏 [5][34] 回顾背景:外部短剧冲击,内部下游预算收紧 - 微短剧平台的兴起加剧了长剧的竞争压力,其单集时长短、用户试错成本低的特点快速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长 [4][6] - 长剧内容表现具有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从立项到播出通常需要1.5~2年的生产周期,容错率远低于生产周期仅2周的微短剧 [6] - 长剧面临严格的监管框架,审核环节历时3~6个月,影响了内容创新的灵活度,而持续产出优质创新内容是留住用户的核心 [6][7] - 头部视频平台持续降本增效,例如爱奇艺自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连续8个季度内容成本同比下降,下游预算收紧加速了上游供给出清,但也影响了主创的创作积极性 [4][11] 行业触底:供给侧出清平稳,期待精品化与类型多元化 - 剧集行业供给侧格局从调整期迈向企稳,从拍摄备案到播出上新的整体数量在经历多年出清后,自2024年开始已逐渐企稳 [4][17] - 长视频平台发展策略趋向精品化,逐渐提升独播剧比例,并高度重视会员剧集的转化,内容布局向头部倾斜;会员业务已成为核心收入来源,如爱奇艺2024年会员收入占比达60.8% [4][23] - 类型多元化趋势显现,古装剧备案和上线数量在经历2019~2022年的低迷后已有回升;尽管制作成本高,但古装剧具有高回报潜力和IP衍生价值,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在热播榜Top10中比例占40%以上 [4][27] 新规观察:促进内容供给创新,多重利好逐渐显现 - 2025年8月18日实施的广电新规(“广电21条”)强调多措并举加强内容建设,并从内容创新、审查机制、品类拓展等方面进行指引,如改进剧集数及季播剧播出间隔时长管理、优化审查机制效率等 [5][32] - 短期利好在于积压剧释放和审核周期缩短将促进资金周转;积压剧单部售价通常在1.5~3亿元不等,其释放有助于重建行业信心,吸引投资回流 [34] - 中期利好指向加强“剧本中心制”以优化成本结构;新规后续如进一步细化落实演员片酬管理(如要求全部演员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有望提高预算使用效率 [36] - 长期利好在于系列化开发能加强投产稳定性和IP价值潜力;审核周期优化和内容创新灵活度增加,有望加速剧集系列化开发,提升用户粘性和IP衍生价值 [37] - 案例分析:爱奇艺的《唐朝诡事录》系列在系列化开发上表现突出,第二部与第一部间隔约2年,预计第三部于2025年第四季度上线,与第二部间隔约1年,节奏较快,并推出了微短剧、动画、VR体验等多种衍生形式,延展了IP价值空间 [39][40]
影视业长剧"寒冬杀至" 腾讯优酷纷缩投资 微短剧逆市爆发式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8-26 15:00
行业结构性转变 - 内地影视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巨变 传统长视频平台大幅缩减长剧投资 腾讯未来一年仅聚焦40部头部剧集 外购版权剧控制在5部以内 优酷将剧集集数限制在12集内以遏制注水剧现象 [3][4] - 长剧行业面临寒冬 微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单集时长数分钟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超越全年电影票房 并逼近长剧规模 [3][4] 微短剧市场规模与用户 - 2024年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 占整体网民比例过半 市场规模约500亿元人民币 超越内地全年电影票房的425亿元 接近长视频市场规模的70% [5][10] - 短剧凭借快速产出 回本周期短 盈利可能性高等三大特点吸引资本 契合现代人碎片化时间消费习惯 形成行业爆发力 [5][11][12] 投资动态与资本涌入 - 热门短剧导演每周接到大量投资查询 个人投资者跟投数十万元 机构主投金额以百万元起跳 [5][10] - 社交平台小红书上短剧投资教程帖文收藏量动辄破千 有网民称年初投资十万元虽未回本但每月有收益 [5][12] 行业人才与创作转型 - 行业转型潮蔓延至创作端 有北京编剧表示长剧行业快死了 再不转型难以生存 [6][12] - 知名演员刘晓庆 黄宗泽 舒畅及霍建华等相继投身短剧市场 [6] - 传统导演未必适应短剧节奏 优秀长剧演员未必能驾驭短剧表演风格 部分特约演员在短剧领域跃升为一线主角 行业正重塑人才评价体系 [6] 平台竞争格局 - 未来短剧市场将呈现多方混战各有侧重的格局 传统长视频平台将短剧作为生态补充 哔哩哔哩倚仗社区文化孵化创意内容 抖音快手继续深化短剧加直播带货的成熟变现模式 [1][7] - 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2024年6月月活跃用户达2.1亿 同比增长179% 首次超越长视频平台优酷2亿的月活量 平台已诞生17部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作品 [6] - 百度投入亿级现金及百亿流量成立短剧首发联盟 爱奇艺启动短剧百部计划大规模绑定IP 腾讯计划将长剧预算中10%至20%的低效部分转向横屏短剧开发 芒果TV将旗下风芒定位为短视频平台 电商巨头淘宝京东等积极介入通过短剧流量实现卖货与用户争夺 [7] 出海拓展与全球市场 - 截至2024年底已有逾200款微短剧应用进军海外市场 累计下载量近4亿次 [8] - 未来10年全球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其中海外市场将占逾七成 中国短剧出海仍处初期阶段 商业模式与人才体系远未成熟 当前仍处红利期 [8]
长剧放飞,市场能否再现上行的美?
虎嗅· 2025-08-20 17:16
长剧市场表现与政策调整 - 2024年有6部剧集热播期集均播放量突破4000万 但2025年上半年仅10部剧集冲破3000万 呈现断崖式下跌 [1] - 广电"21条"新规系统性松绑长剧行业 核心精神为"以质取胜" 包括解除40集上限、放宽古装剧配额、取消季播剧间隔一年限制等措施 [3][6][7][8] - 审查流程提速 实施"边审边播"模式 明确30天反馈时限 大幅缩短剧集从完成到上线周期 [9] - 商业模式拓展试点中插广告 鼓励"一剧多星"和网台联动 释放新变现渠道 [10] 季播剧与IP开发机遇 - 2024年云合平台前10剧集中仅2部为续季 前20名中仅5部为续季 占比四分之一 且最长季数仅为2季 [17] - 对比美国剧集市场 过去60年最佳40部美剧平均季数达9.8季 投资回报率超3倍的14部作品平均播出11.6季 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622% [18] - 新规取消季播间隔限制 为《长相思》《国色芳华》等系列化作品消除断档焦虑 避免观众流失 [12] - 国产剧早有季播基因 《我爱我家》超100集 《乡村爱情》连载至15部 证明季播模式本土化可行性 [18] 市场反应与资本表现 - 慈文传媒股价从8月12日8.14元/股上涨至8月18日8.70元/股 单日涨幅达9.99% 最高触及8.98元 [13] - 从业者积极重启此前被搁置的古装剧剧本和超40集长剧项目 市场信心显著回升 [14] - 易凯资本指出长剧天然缺陷在于不敢做大做长 导致难以支撑续季和衍生市场开发 [15] 短剧行业监管收紧 - 红果平台推出短剧新规 收紧入口管控 推行编剧工作室化管理和演员分成机制 [25][26] - 平台通过提高保底分层强化对短剧内容的直接控制 与长剧松绑政策形成"一紧一松"双轨制 [26][27] - 短剧新政旨在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通过平台集中控盘加速行业工业化进程 [27] 行业转型挑战 - "边审边播"模式对传统制播分离体系构成冲击 制作方与平台方需实现深度协同 [19][20] - 国内编剧习惯一次性完成创作 缺乏实时调整剧本能力 头部演员档期僵化增加加戏难度 [21] - 观众观剧习惯存在差异 国内观众偏好日播速食模式 与周播剧的持续追更需求不匹配 [21] - 审核资源可能向头部剧集倾斜 导致马太效应加剧 中小成本剧集面临更严峻竞争环境 [25]
机构:影视行业或正处于新一轮修复起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08:36
行业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6月至8月)电影总票房突破95亿元 [1] 行业修复与商业模式 - 影视行业或处于新一轮修复起点 政策边际改善推动商业模式优化 [1] - 优质长剧项目加快推出 行业大剧供给逐步恢复 加速去库存并改善新业务现金周转 [1] - 短剧从边缘内容演变为主流增量方向 头部微短剧增加曝光可能形成更成熟产业链 [1] - 行业处于供给修复和信心回暖交汇点 可能推动"供给恢复-需求释放-业绩改善-估值修复"良性循环 [1] 内容供给与技术发展 - 短期内容供给恢复促进电影市场成长 2023-2024年电影备案数量回升 [1] - 2025年国内电影内容供给有望复苏 推动票房持续恢复 [1] - 放映渠道因高经营杠杆特性迎来更好利润释放期 [1] - 中长期内容端受益AI技术降本提效 渠道端通过潮玩等多元业态提升坪效 [1]
影视行业或迎“游戏版号放开”式修复窗口
华西证券· 2025-08-17 12:54
行业投资评级 - 传媒行业评级:推荐 [1] 核心观点 - 监管导向明确,影视行业获政策支持,未来行业规范将更多趋向于呵护、包容,对优质内容生产的支持力度提升,影视行业整体环境有望改善 [1] - 游戏行业强劲复苏,验证内容赛道的政策弹性,2024年全年游戏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472%,2025年中报同比增长191% [2] - 影视行业或正处于新一轮修复起点,有望复刻游戏行业的修复路径,进入"供给逐步恢复—观众需求释放—业绩改善—估值修复"的良性循环 [3] 行业修复逻辑 - 政策边际改善,行业商业模式有望逐步改善,优质长剧项目有望加快推出,加速去库存,推动新业务现金周转加速 [3] - 短剧从边缘内容演变为主流增量方向,头部微短剧增加曝光有望形成更加成熟的产业链 [3] - 题材有望百花齐放,驱动广告收入修复,持续带动新消费业态如谷子经济、文旅融合等 [3] 投资建议 - 重点关注具备内容产能、产业化能力和平台优势的标的,受益标的包括华策影视、芒果超媒、爱奇艺、B站、阅文集团、慈文传媒、华智数媒、东望时代 [4]
永远都有赚钱的生意,问题是你配得上吗?
虎嗅· 2025-08-07 10:27
核心观点 - 认知观念决定个体能否把握新兴商业机会 旧有思维模式会阻碍对新机会的识别和利用[3][4][9][10] - 短视频等新兴媒介正在重构年轻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 导致对高信息密度内容的偏好增强[11][12][21] - 短剧等快节奏内容形式正在侵蚀长视频市场份额 反映市场对高频刺激内容的需求升级[16][17][18] 消费者行为变迁 - 16至24岁年轻群体对传统体育赛事时长产生抵触 皇家马德里主席指出该年龄段认为足球比赛时间过长[14] - 影视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 短剧以每两三句台词设置一个刺激点的节奏快速蚕食长剧市场[17][18] - 年轻人对信息读取密度要求达到历史峰值 导致深度体验耐心显著下降[12][19][21] 内容产业演变 - 短视频平台深刻改变青少年大脑信息处理机制 形成对高浓度信息的依赖性[11] - 短剧凭借高频刺激特性获得市场优势 传统长剧因节奏缓慢面临用户流失[17][18][19] - 未来社会或将按阅读能力划分群体 仅少数人保留深度理解能力并主导高密度内容生产[21][22][23] 商业机会判断 - 新兴机会始终存在但需要匹配的认知水平 历史案例包括深圳开发/房地产/电商/自媒体等领域[1][6][8] - 内容创造者可通过高信息密度产品获取商业价值 针对失去长文阅读耐心的人群形成变现模式[23] - 行业创新方向集中于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适应碎片化消费习惯成为关键竞争要素[11][18][23]
「低俗」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36氪· 2025-08-02 09:24
暑期档影视行业表现 - 7月下旬暑期档电影票房仅45亿元,为去年同期三分之二 [2] - 长剧《淬火年代》收视率跌破央一底盘,《桃花映江山》口碑未达预期 [2] - 电影市场缺乏继《哪吒2》后的爆款作品提振士气 [2] 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 - 短剧《念念有词》上线5天播放量破10亿,2周破20亿,预测分账收益8000万-1亿元 [3] -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5亿 [5] - 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15亿元(艾媒咨询)或504亿元(公开数据),同比增长约35% [7] - 头部短剧ROI可达10倍以上,50万元成本作品通过分账机制实现高回报 [13] 短剧与传统影视对比 - 短剧年产量达4万部(5万小时),成本不足100万元/部;长剧年产600-700部(7500小时) [19] - 长剧《藏海传》总收入6.3亿元但ROI仅2倍,《国色芳华》因7万平米场景搭建导致ROI降至1.6倍 [13] - 短剧拍摄周期短(如《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6周完成,成本20万美元),场景简化(80%在单一房间完成) [9][11] 短剧行业生态特征 - 演员薪酬分层明显:一线日薪2-3万元,二线1.5万元,三线8000-1万元 [7] - 制作流程工业化:要求镜头一遍过,主演日均睡眠仅3小时,演员需快速减重适应角色(如2个月减55斤) [28][30] - 剪辑节奏密集:特效/音效组高强度工作,杀青期通宵作业 [32] 传统影视从业者转型 - 导演王晶称短剧拍摄类似80年代香港电影模式,需每集设计强情节 [26] - 演员李若彤、刘晓庆等转型短剧,刘晓庆连续拍摄两部并开拓"银发甜宠"市场 [24] - 编剧转导演案例:原长剧编剧4个月完成20多部短剧,效率提升10倍 [19]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部分从业者批评短剧内容低俗化,存在"打擦边球"现象 [22] - 短剧演员面临行业歧视,长剧剧组可能拒收其参演 [22] - 市场存在亏损案例:创业者试水制作半年亏损数百万元 [21] 平台战略调整 - 爱奇艺推出1200万元预算短剧《原罪》,腾讯制作2400万元预算《执笔》 [35] - 盈利模式转向会员免费制,依赖广告植入和会员费 [35] - 政策规范后暴富神话减少,但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34]
横屏短剧,夹缝求生
36氪· 2025-07-31 19:12
横屏短剧市场表现 - 近期多部高投资“重装横短”如《朱雀堂》、《鹦鹉》、《狮城山海》、《朝朝如念》等市场表现不及预期,站内热度和分账成绩均难与2023年《招惹》、2024年《执笔》、《原罪》等过往爆款相提并论 [1] - 2025年上半年横屏短剧分账票房显著下滑,最高作品《夺娶》分账1500万元,远低于2024年《执笔》的2700万元和《原罪》的破3000万元,多数作品分账在500万元以下徘徊 [3] - 高投资未能换来高回报,《朱雀堂》投资超4000万元,在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双平台合计分账约1500万元;《狮城山海》投资过亿;《鹦鹉》分账500万元,站内热度仅17000 [6] 行业竞争格局与压力 - 横屏短剧面临竖屏短剧和长剧的双重夹击,竖屏短剧进入高频免费更新模式后对横屏观众分流显著,长剧则强化情节点设计,进一步压缩横屏短剧生存空间 [2][3] - 短剧平台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红果短剧月活用户已达2.12亿,超过优酷,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向抖音、红果等平台转移,对长视频平台及其内容构成挑战 [26][28] - 横屏短剧过去依赖的差异化题材和内容创意优势正被竖屏短剧迅速覆盖,内容门槛全方位抬高,难以再靠创意以小搏大 [9] 男频题材的探索与表现 - 行业开始向男频题材寻求突破,今年推出的《狮城山海》、《朱雀堂》、《我叫赵甲第之锋芒》、《阴阳裁缝》等均主打男性受众,平台推荐位男频与女频内容几乎平分秋色 [12][13] - 男频题材已出现部分成功案例,爱奇艺《原罪》分账超3000万元创行业纪录;腾讯视频2025年二季度分账榜前13名中男频占9席,《逆天成仙》分账1300万元、《名不虚传》分账1100万元等 [15][18][23] - 男频市场虽小于女频,但竞争相对较小,并承接了部分没落网络大电影的民俗怪谈类题材,为横屏短剧提供新的突破口 [15][25] 平台生态与未来发展 - 横屏短剧依附于长视频平台,与长剧共享平台和观众,其命运与平台整体会员拉新、留存能力直接相关,头部大剧圈层化趋势削弱拉新效能,也限制了横短触达新观众 [28] - 横屏短剧在制作专业度、画面质感和镜头语言上接近传统长剧,具备“既能短平快,又不会太潦草”的不可替代性,爆款剧主创能在长剧、横短、竖短间流动 [32] - 行业进入洗牌期,内容门槛抬高对擅长低成本高完成度的团队是机遇,未来横屏短剧与长剧内容合流将更深入,在谍战、武侠、悬疑、IP联动等题材上仍有发展空间 [3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