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盘价

搜索文档
房子太冷了,卖房又出了新套路!
搜狐财经· 2025-09-25 17:23
中介机构加速成交的操作模式 - 中介机构要求员工每日完成带15个客户看房的硬性指标,以在市场低迷时制造热闹景象 [2] - 部分中介机构(如秒卖房)安排“演员”买家与房东砍价,话术成套,出价远低于最低成交价,旨在击穿房东心理防线促成交易 [2] - 上海出现针对房东的“围猎”案例,一套挂牌538万元的房产,“演员”买家从中介授意的480万元开始砍价,最终房东以510万元成交,资产缩水28万元 [4] - 完成一次“表演”后,“演员”可获得200元报酬,而中介老板通过此类压价方式月收入超过50万元 [4] - 北京链家推出“一口价”模式,系统性地游说急售业主将价格降至低于近三个月成交价10%以上,并包装成“一口价神房”通过经纪人朋友圈快速推广成交 [6][7] 操作策略对市场预期与价格体系的影响 - “一口价”和“雇人压价”等策略本质是为加速成交,通过降低业主价格来提高成交率,从而弥补因楼市低迷难以通过拉高总价获取佣金的损失 [8] - 中介机构的系统性压价和“砸盘”行为主动塑造并强化“房价必跌”的市场预期,利用金融市场的“反身性”特征,使参与者认知和行为改变市场基本面 [10] - “一口价”案例通过朋友圈等渠道放大传播,传递挂牌价虚高、真实价值更低的信号,导致潜在买家陷入集体观望,等待更低价格出现 [10][11] - 中介操作形成“价格越压,市场越冷;市场越冷,越需要压价”的死亡螺旋,虽加速市场出清,但可能扼杀市场复苏萌芽 [12] - “砸盘式”压价效率高,会快速拉低整个区域成交均价,形成价格下行惯性,放大市场的顺周期效应,在下跌时加剧下跌 [15] 中介平台商业模式与财务表现 - 中介平台整体营收不再单纯依赖单笔交易高佣金,而是极度依赖交易周转效率,通过加速成交、做大总量实现收入增长 [13] - 贝壳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净收入达493亿元,同比增长24.1%;净利润为21.6亿元,虽同比下滑7.2%,但在当前市况下表现惊人 [13] 信息不透明与行业潜在风险 - 上海链家等平台隐藏二手房成交价,人为制造信息壁垒,使买卖双方只能依赖中介提供的片面信息,从而让中介彻底掌握定价主导权 [4] - 中介操作可能引发局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以房产作为家庭财富压舱石的中产家庭造成财务损失和财富安全焦虑 [15] - 上海、深圳、杭州、天津等多地均出现类似中介操作套路,表明相关问题具有行业普遍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