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刻板印象

搜索文档
临期商品为何卖不动?原来是“抠门”标签在作怪
36氪· 2025-07-02 14:42
全球临期商品浪费现状 - 全球每年被丢弃的废弃物高达21.2亿吨,其中超过30%的食物因临近保质期被浪费[1] -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超过47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市场[2] - 大型连锁超市处理临期库存时首选价格促销,折扣力度最高达80%,吸引30%-90%的目标消费者[1]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 - 实验显示购买临期商品的顾客"抠门指数"达4.10分(满分7分),显著高于普通商品购买者的3.09分[3] - 当选择公开时仅27.52%选临期商品券,保密情况下比例升至41.67%,社交压力导致吸引力下降14个百分点[4] - 内隐联想测试发现人们潜意识将临期商品与"吝啬"负面词汇快速关联[3] 营销策略效果对比 - "聪明消费"广告点击率4.61%,显著高于"便宜商品"版本的3.22%,前者提升32%点击率[5] - 环保宣传组平均选择2.69件临期商品,显著高于折扣组的2.06件和对照组的1.82件[6] - 超过60%消费者对临期产品持负面印象,主要源于显眼的价格折扣[2] 行业解决方案建议 - 叙事重构:使用"可持续消费""反食物浪费"替代"便宜"等词汇[9] - 私密化购物:设置隐私保护选项、独立商品区域和无接触服务[10][11] - 专门店铺策略:建立临期商品专卖店形成消费圈层[12] - ESG整合:公布减碳数据、开展零浪费活动、与环保组织合作[13][14] - 定价技巧:采用"限时特惠"替代具体折扣,会员专享价和捆绑销售[15] 行业认知转变 - 临期商品困境反映消费决策受社交形象焦虑影响[16] - 将临期消费重新定义为理性选择和社会责任行为[6][16] - 零售商需平衡促销效果与消费者心理负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