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交媒体使用
icon
搜索文档
别让青少年的认知力被屏幕耗尽
经济观察报· 2025-10-23 10:49
研究核心发现 - 一项针对6500多名9至13岁美国青少年的研究显示,每天高强度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在语言理解和记忆力测试中得分显著偏低[1] -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可能损害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与认知能力,导致大脑“疲惫”[1] - 使用社交媒体频率较低的青少年,其认知表现明显更好[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 社交媒体几乎成为青少年社交与表达的标配,刷短视频、点赞、发私信构成其日常,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沉迷和上瘾[1] - 虚拟世界中社交媒体的“弱关联”正在与真实世界的各种关系展开竞争[3] - 真正的目标不是让青少年断网,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控,在数字洪流中保留专注与深度[1] 平台与企业的责任 - 平台需要有边界意识,在青少年模式下控制推送频率、限制娱乐性内容推荐,让算法不再以“停留时间”为唯一目标[2] - 期待平台将AI的智能尽快运用在“监护”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上[2] 教育系统的角色 - 学校的数字素养教育应尽快提上日程,课程中应加入媒体使用教育,教孩子识别虚假信息、理解算法机制[2] - 学校可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训练数字自控力[2] 家庭与家长的策略 - 家长要做的不仅限于限制,更需示范,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制定使用计划比简单管控更有效[2] - 家庭的屏幕文化往往决定孩子的使用习惯,避免将手机作为应对孩子吵闹的“奶头乐”工具[2] - 家长可以设定每天固定的上网时段,例如晚饭后给出半小时,避免孩子无意识地刷屏[4] 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的建议 - 鼓励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多创造、少消费,将其作为表达观点和学习技能的平台,而非被动浏览[4] - 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在科技中懂得如何选择与取舍,保持自由[5] - 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真实世界中的强关联,如家庭餐桌交流、学校嬉戏玩耍、运动场竞争协作,这些是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支点[3]
Nature头条:有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刷手机时间更长
生物世界· 2025-05-07 17:29
研究背景 - 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2] - 研究基于英国NHS 2017年对3340名11-19岁青少年的调查数据[2] - 16%的参与者至少有一种心理健康问题[2] 研究分组 - 8%参与者有"内化"型问题(抑郁/焦虑)[3] - 3%参与者有"外化"型问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3] 主要发现 -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日均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比同龄人多50分钟[3] - 内化型问题青少年更容易进行网络社交比较[3] - 内化型问题青少年更易受网络反馈流量(点赞/转发/评论)影响[3] - 内化型问题青少年更少在社交媒体坦白真实感受[3] - 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更难控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3] 研究意义 - 研究提示家长需特别关注焦虑/抑郁倾向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3]
国际最新研究:有精神健康症状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时间更长
中国新闻网· 2025-05-06 11:28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精神健康关系研究 - 研究发现有精神健康症状的英国青少年(11-19岁)比无症状群体每天多使用社交媒体50分钟 [1] - 16%的受试者被诊断出至少一种精神健康症状 该群体对社交媒体好友数量的满意度显著更低 [1] - 93%的英国12-17岁青少年拥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号 显示该年龄段社交媒体渗透率极高 [1] 精神健康症状类型与社交媒体行为关联 - 抑郁或焦虑症等内化症状受试者更频繁进行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比较行为 [2] - 内化症状群体对网络反馈流量(点赞/转发/评论)的情绪敏感性更高 [2] - 该群体在社交媒体发帖时更倾向于隐藏真实感受 发帖坦白度较低 [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 当前数据仅来自英国3340名青少年 需扩展至其他国家样本以验证普适性 [2] - 现有结论仅显示相关性 需进一步研究建立社交媒体使用与精神健康症状的因果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