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教育
搜索文档
别让青少年的认知力被屏幕耗尽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18:58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 - 一项针对6500多名9至13岁美国青少年的研究显示,每天高强度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在语言理解和记忆力测试中得分显著偏低[3] - 研究强调手机屏幕使用强度与大脑认知能力表现呈负相关关系[3] - 使用社交媒体频率较低的青少年群体在认知表现方面明显更好[4] 社交媒体使用规范与干预措施 - 建议通过适度限制使用时间和固定"离线时段"来为青少年的思考力保留空间[5] - 平台需要在青少年模式下控制推送频率并限制娱乐性内容推荐,避免算法仅以"停留时间"为目标[5] - 学校应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课程,包括媒体使用教育和算法机制理解,并通过游戏方式训练数字自控力[5] - 家长应通过示范和共同制定使用计划来引导孩子,而非简单管控[5] 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的具体方法 - 采用定时使用策略,设定每天固定上网时段(如晚饭后半小时)避免无意识刷屏[7] - 鼓励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多创造内容(表达观点、学习技能)而非被动浏览,避免被算法奴役[8] - 培养阅读习惯作为社交媒体的替代活动[9] 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平衡 - 需要帮助青少年建立真实世界中的强关联,如家庭餐桌交流、学校嬉戏玩耍、运动场协作等,这些是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支点[6] - 虚拟世界的"弱关联"正在与真实世界关系形成竞争,全社会需花时间帮助青少年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6]
别让青少年的认知力被屏幕耗尽
经济观察报· 2025-10-23 10:49
研究核心发现 - 一项针对6500多名9至13岁美国青少年的研究显示,每天高强度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在语言理解和记忆力测试中得分显著偏低[1] -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可能损害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与认知能力,导致大脑“疲惫”[1] - 使用社交媒体频率较低的青少年,其认知表现明显更好[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 社交媒体几乎成为青少年社交与表达的标配,刷短视频、点赞、发私信构成其日常,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沉迷和上瘾[1] - 虚拟世界中社交媒体的“弱关联”正在与真实世界的各种关系展开竞争[3] - 真正的目标不是让青少年断网,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控,在数字洪流中保留专注与深度[1] 平台与企业的责任 - 平台需要有边界意识,在青少年模式下控制推送频率、限制娱乐性内容推荐,让算法不再以“停留时间”为唯一目标[2] - 期待平台将AI的智能尽快运用在“监护”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上[2] 教育系统的角色 - 学校的数字素养教育应尽快提上日程,课程中应加入媒体使用教育,教孩子识别虚假信息、理解算法机制[2] - 学校可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训练数字自控力[2] 家庭与家长的策略 - 家长要做的不仅限于限制,更需示范,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制定使用计划比简单管控更有效[2] - 家庭的屏幕文化往往决定孩子的使用习惯,避免将手机作为应对孩子吵闹的“奶头乐”工具[2] - 家长可以设定每天固定的上网时段,例如晚饭后给出半小时,避免孩子无意识地刷屏[4] 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的建议 - 鼓励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多创造、少消费,将其作为表达观点和学习技能的平台,而非被动浏览[4] - 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在科技中懂得如何选择与取舍,保持自由[5] - 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真实世界中的强关联,如家庭餐桌交流、学校嬉戏玩耍、运动场竞争协作,这些是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支点[3]
AI伪造名人带货首案 揭示数字治理底层逻辑
证券时报· 2025-10-17 06:25
案件基本情况 - 2025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名义和形象发布虚假广告的案件 [1] - 此为北京市场监管部门首次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滥用AI技术冒用知名人物形象问题进行查处 [1] - 涉案企业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具有医疗功效的神药进行宣传 [1] 欺诈手法与技术滥用 - 利用算法生成虚拟形象以每秒30帧的流畅度模仿真人微表情 [1] - 使用声纹克隆技术完美复刻特定人物的音色特征 [1] - 利用公众对权威媒体人的天然信任将其异化为商业欺诈工具 [1] - 欺诈模式具有数字时代特征先以AI生成形象构建信任再通过话术包装产品最后借助算法推荐流量完成收割 [1] - 存在专业化分工的黑色产业链包括名人形象数据库采集语音克隆模型训练和话术模板库建设 [3] 产品与宣传问题 - 涉案产品深海多烯鱼油的实际执行标准仅为糖果类普通食品 [2] - 产品宣传中宣称具有治疗头晕头痛改善记忆等医疗功效 [2] - 宣传展板标注适合头晕头痛手麻脚麻记忆下降人群等医疗用语表述 [3] - 企业构建了完整的虚假证据链包括伪造的检测报告和用户评价 [2] 平台责任与监管漏洞 - 一个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能够长期进行虚假宣传 [3] - 平台内容审核存在三重漏洞对AI生成内容识别技术滞后对医疗宣传语敏感度不足对高流量直播间监管存在选择性忽视 [3] - 平台责任的真空状态使技术滥用行为获得野蛮生长空间 [3] 法律与监管应对 - 执法部门创造性运用《广告法》中不得含有虚假内容的规定实现对新型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 [2] - 案件查处揭示需通过扩大解释现有法律条款填补空白并加快制定专门性法规 [2] - 急需建立跨平台的联合监管机制以遏制产业化趋势带来的整体性风险 [3] 社会影响与治理启示 - 消费者举报在案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公众从被动受害者转变为数字治理参与主体 [4] - 普通民众识别深度伪造内容面临巨大困难需加强数字素养教育 [4] - 技术开发者需建立技术向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平台方需将社会责任纳入核心考核指标 [4] - 构建良性数字生态需建立法律伦理和共治三重保障 [5]
“小便门”天价赔偿案暴露家庭教育短板
北京青年报· 2025-09-15 02:27
事件概述 - 上海市黄浦区法院对海底捞名誉权及财产损害赔偿案作出一审判决,两名17岁顾客及其父母需赔偿海底捞共计220万元 [1] - 事件源于两名顾客在海底捞门店包间向火锅内小便并拍摄视频,视频后续被上传至网络传播 [1] - 公司采取销毁餐具、全店消毒等措施,并对事发时段4109单客户进行全额退款和10倍补偿 [1] 财务影响 - 法院判决赔偿总额220万元,具体包括餐具损耗及消毒费13万元、经营及商誉损失200万元、维权支出7万元 [1] - 公司对4109单客户进行补偿,产生直接财务支出 [1] 品牌与商誉 - 不当行为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1] - 法院认定侵权行为导致公司经营及商誉损失200万元,凸显事件对品牌价值的重大冲击 [1] 运营管理 - 事件发生后,公司立即采取极端补救措施,包括销毁相关餐具和进行全店消毒 [1] - 公司通过客户补偿(全额退款和10倍赔偿)试图挽回客户信任和维护品牌声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