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搜索文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人民日报· 2025-10-16 15:12
 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与独特优势 -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3] - 人民政协具有显著政治优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有利于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汇聚全体中华儿女智慧力量、提升国家治理效能[4] - 人民政协是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政治价值,体现了中国在民主问题上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5]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7] - 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政协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完善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常态长效工作机制[8]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有机统一体,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三者目标一致、本质一体,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9]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 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常态化开展委员读书、理论学习和政治培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11] - 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使人民政协成为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12] - 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13]   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独有、独到的民主形式,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14] -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秉承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15] -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16][17]   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 - 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18]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界别群众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18] - 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让人民真切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18]   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形式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0] - 人民政协是实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21] - 完善各党派参加政协工作共同性事务的情况交流机制,支持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提交提案、大会发言,为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制度化平台[21]   政协委员队伍建设 - 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要珍惜自身荣誉,恪守宪法法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22] - 政协委员要提高能力素质和履职本领,做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23] - 建设委员之家、民主之家、团结之家,尊重和保障委员民主权利,做好委员服务管理,为委员履职创造良好条件[2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22
 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与制度优势 - 人民政协是“两个结合”的伟大成果,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3] -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具有显著政治优势,有利于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最大限度汇聚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 [4] - 人民政协是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政治价值,体现了中国在民主问题上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 [5]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6][7] - 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切实落实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要求,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8]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有机统一体,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党的领导越是坚强有力,越能够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 [9]   思想政治引领与凝聚共识 - 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常态化开展委员读书、理论学习和政治培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11] - 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使人民政协成为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12][13] - 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求同存异,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 [14]   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独有、独到的民主形式,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 [15] -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秉承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 [16] -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17]   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 - 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 [18]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界别群众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18] - 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让人民真切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18]   新型政党制度与政协作用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0] - 人民政协是实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9][21] - 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更多平台,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作出机制性安排 [21]   政协委员队伍建设 - 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应珍惜自身荣誉,恪守宪法法律,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 [22] - 政协委员要提高能力素质和履职本领,做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 [23] - 建设委员之家、民主之家、团结之家,尊重和保障委员民主权利,做好委员服务管理,为委员履职创造良好条件 [24]
 进一步深化实践点创新探索 市政协召开专题座谈会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会议核心观点 - 深化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内涵建设 着力打造协商民主重要平台和展示民主气象的重要窗口 [1] - 推进实践点建设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助力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重要举措 [1]   实践点建设成效 - 实践点自2024年1月启动以来扎实推进建设运行工作 截至9月底共开展各类协商活动212场次 [2] - 三级政协委员走进实践点4895人次 界别群众参与实践点活动7103人次 [2] -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760条 接待国外友人495人次 大中小学生走进实践点1164人次 [2]   未来工作方向 -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持续完善协商议题提出 深度协商互动 广泛凝聚共识等工作机制 [1] - 进一步回应群众关切 以实践成效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和增进民生福祉 [1] - 进一步讲好民主故事 更好展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1]
 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关于建立委员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的办法
 人民网· 2025-10-14 17:51
 指导思想 -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3] - 践行履职为民、协商于民,发挥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 [3] - 引导委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当好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 [3]   主要原则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 [4] - 发挥政协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 [4] - 立足实际、注重实效,依规依章程稳妥推进 [4]   工作内容 -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面向群众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4] - 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宣传阐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安排 [4] - 了解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倾听群众呼声,通过政协渠道及时反映群众提出的问题、表达的意愿、创造的经验 [4] - 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结合本职工作和政协履职,多做真诚帮扶、排忧解难、改善民生的工作 [5] - 助力矛盾纠纷化解,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和关切,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合理诉求,助推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5]   工作机制 - 建立邀请群众参与协商活动机制,委员出席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前应听取群众意见,会议视情邀请相关人士参加 [6] - 健全调研视察考察了解群众诉求机制,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面对面”联系群众,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 [7] - 优化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群众意见机制,委员应加强同群众的经常性联系,提交有代表性的提案和信息 [7] - 完善走访联系群众机制,加强党组成员同党外代表人士的沟通联系,支持委员常态长效走访联系群众 [7] - 落实履职服务为民机制,各专门委员会引导和组织委员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开展送健康、送教育、送法律、送科技、送文化下基层活动 [7] - 拓展团结引导群众载体,充分发挥委员讲堂、委员工作室、“赣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等平台作用 [8] - 探索建立网上联系群众平台,充分发挥江西政协新闻网、公众号作用,支持委员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民意、宣传政策 [8]   组织保障 - 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协党组将委员联系群众、服务人民与政协各项履职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9] - 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各专门委员会把委员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纳入年度安排,创造性开展履职服务为民活动 [9] - 落实委员责任,每位委员每年至少联系群众10人次,开展或参与1次履职服务为民活动 [9] - 做好协调服务,办公厅加强委员学习培训,总结宣传经验做法,将委员联系群众工作情况纳入履职档案管理 [10]
 团结奋进 同心筑梦——我省政协事业75年发展纪事
 河南日报· 2025-07-19 07:35
 人民政协历史发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1]   - 1949年9月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   - 河南省政协成立于1950年4月,1955年2月第一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     河南省政协组织演变   - 省政协委员从协商委员会时期的72人增加到892人,界别从22个扩大到30个 [3]   - 专门委员会从学习干事会、3个工作组发展到10个专门委员会 [3][4]   - 1981年3月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办公厅正式成立 [5]     重要事件与创新举措   - 1995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首次召开省委政协工作会议 [6]   - 2006年3月省政协首次牵头主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6]   - 2014年5月首次召开月协商座谈会 [6]   - 2019年1月首次举行"委员通道"采访活动 [7]   - 2020年5月首次召开立法协商座谈会 [7]   - 2021年首次开展跨年度跟踪督办重要提案工作 [7]   - 2023年起每年春节后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 [7]   - 2025年首次制定年度重点民主监督专项计划 [7]     履职成果与贡献   - 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开展各类协商议政活动334项 [10]   - 75年来累计提出提案3.2万余件,编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4910篇 [12]   - 编纂记忆、亲历系列文史图书9套50册3600多万字 [12]   - 近年来动员政协委员参与救灾4万余人次、捐款捐物近10亿元 [11]     未来发展方向   - 聚焦省委确定的"1+2+4+N"目标任务体系 [13]   - 继续发挥人民政协制度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