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技术想象
icon
搜索文档
跨越30年,从数字化生存到AI化生存
36氪· 2025-08-20 14:10
数字化生存预言实现情况 - 信息个性化已成为现实 通过亚马逊推荐算法 Netflix内容推送和GPT定制文本实现 [2] - 网络化基础设施完善 互联网 移动终端 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构建实时互联环境 [2] - 人机自然交互普及 触控屏幕 语音助手和脑机接口技术取代传统键盘鼠标 [2] - 比特取代原子趋势显著 信息民主化通过博客 维基 微博和短视频平台实现 [3] - 多对多传播模式取代单向广播 个体同时成为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 [3] - 比特经济崛起 数字商品取代实体商品成为主流经济形态 [4] - 数字内容零边际成本传播 音乐 影视 图书全面数字化 [4] - 虚拟资产形成新市场 游戏皮肤 NFT和数字藏品获得经济价值认可 [4] - App经济改变生活方式 2008年App Store推出后衣食住行全面平台化 [5] - 算法驱动消费决策 从主动选择转变为刷推荐模式 [5] - 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资料 驱动广告定向 产品推荐和AI训练 [6] - 平台企业控制比特流通 掌握搜索 社交和支付系统的公司获得经济主导地位 [6] - 劳动方式数字化 Zoom Slack实现远程办公 创作者经济依托内容变现 [6] 技术发展未达预期领域 - 技术隐形化未实现 可穿戴设备反而增加存在感和认知负担 [7] - 智能代理未成主流 Google Glass因隐私矛盾失败 设备仍需物理接口和充电 [8] - VR普及率低下 Meta Quest和Apple Vision Pro受成本 便携性和内容生态限制 [9] - 语音界面未取代GUI 语音识别技术普适性和语境理解能力不足 [9] - 智能家居整合困难 IoT设备品牌互不兼容 用户对自动决策存疑 [10] - 智能代理技术瓶颈 大语言模型缺乏真正意图识别和情境推理能力 [11] - 数据孤岛阻碍发展 个人数据分散在不同平台缺乏统一协议 [11] - 平台商业模式限制 智能代理功能被转化为平台牟利的推荐引擎 [11] - 全球共识愿景落空 互联网未促进世界和平反而出现算法茧房和地缘冲突 [12] - 去中心化被再中心化取代 数据权力集中到少数数字巨头 [12] AI化生存范式转变 - 创作范式根本变化 从人主导自我表达转向人机协同内容生成 [15] - AI生成内容重新定义原创性 作者性变得模糊不清 [15] - 算法驱动内容生成 TikTok和B站形成内容工厂模式 [16] - 数字身份向AI人格转化 数字替身和AI克隆成为新形态 [17] - 人格成为工程对象 性格参数和行为风格可编程调整 [18] - 数字分身实现主体功能外包 在虚拟空间持续在线代为行动 [19] - 人格遗嘱机制出现 AI可继承语言风格和思维逻辑实现数字永生 [19] - AI人格反向塑造用户 通过镜像反馈形成理想型人格投射 [20] - 人格消费化形成产业链 虚拟偶像和AI主播成为可租赁情感劳动者 [21] - 多重身份代理化 不同场景可使用不同人格代理体 [22] 教育体系重构需求 - 专业技能被AI取代 写作 翻译 编程面临去技能化挑战 [24] - 教育转向判断训练 从技能教育转变为AI素养和伦理判断 [24] - 知识储备型课程失效 教师角色转变为问题提出者和思维示范者 [25] - 批判性思维成为核心 需识别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算法偏见 [25] - 跨学科学习成为必需 AI融合计算机科学 伦理学 语言学等多领域 [26] - 人文教育重要性提升 文学 哲学 历史课程训练反思和洞察能力 [26] - 教育目标转向培养与AI共存的未来公民 强调价值观和判断力塑造 [26] 人机关系重构 - AI从工具转变为参与者 拥有决策学习和适应能力 [28] - 人类认知特权受挑战 AI在文本生成图像识别领域接近或超越人类 [28] - 行动能力共享 AI在自动驾驶金融投资等领域协同决策 [28] - 伦理边界模糊化 AI情感反应能力引发对其地位的重新思考 [29] - 人类本体危机出现 思考者和表达者独特性受到侵蚀 [29] - 社会技术想象转变 从人控机器范式转向共进化混成体 [30] - 需建立新型人机共治制度 发展协商式伦理和交互范式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