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违规操作

搜索文档
算命、修家谱、卖课…私募基金违规被通报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25 16:54
私募基金违规操作现象 - 深圳证监局通报指出部分私募机构从事与主业无关业务 包括销售伪金交所产品 卖课 算命 为券商引流开户获取返佣 债券私募利益输送 基金与高管自有资金进行高买低卖交易等 [1] - 违规核心原因在于合规意识淡漠 为追求经济利益偏离主业 个别机构甚至沦为犯罪工具 [1] - 通报列举六类典型无关业务:销售伪金交所产品 对外提供咨询服务 对外提供居间服务 销售投资标的公司股权 协助非公司员工获取基金从业资格 在办公场地开展无关活动 [1] 具体违规案例 - 股权类私募销售伪金交所产品:与房企签署《承销协议》 向自然人投资者推介伪金交所发行的应收账款收益权转让计划 收取150余万元咨询顾问费 [3] - 私募对外提供咨询服务:签署数十份融资服务协议 帮助标的企业从其他渠道融资并按比例收取服务费 [4] - 私募销售标的公司股权:通过零对价受让新三板摘牌公司股份再转让给自然人投资者 获利20余万元 所获款项用于基金清算 [5][6] - 私募协助非员工违规注册基金从业资格:将外部人员添加至基金业协会培训系统完成考核认证 扰乱行业秩序 [7] - 私募在办公场地开展无关活动:与关联公司混同办公 现场人员从事易经算命 知识付费 修订家谱等业务 [8] 行业监管与出清趋势 - 2024年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登记数量仅116家 同期注销928家 注销数量为新登记量的8倍 行业总量较2023年减少810家至12083家 [10] - 中基协新增"12个月无在管注销"类型 2024年已有598家私募注销 纪律处分超200份 [10] - 募资能力成为GP生存关键 已有百余家私募因12个月无在管基金被注销 [11] - 监管强化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市场正在淘汰无实力机构 推动行业分化 [12] 行业动态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 拟于7月发布榜单以鼓励优秀机构与人才 [14][18]
私募江湖乱象迭出,深圳监管痛批“不务正业”:卖课,当“掮客”,与算命、修家谱人士同场所办公
华夏时报· 2025-06-25 14:57
行业乱象 - 深圳证监局通报私募基金行业存在偏离主责主业、损害投资者权益及违法犯罪等问题,包括通过自媒体卖课、做伪金交所"掮客"、办公场所从事"易经算命"等行为[1] - 部分私募从业者行为背离资产管理本质,暴露合规意识缺失与逐利心态,将私募资质异化为敛财工具,破坏行业公信力[1] - 私募机构数量众多且分散、经营模式复杂导致监管难度大,部分投资者风险认知不足易被违规宣传误导[3] 违规业务模式 - 做伪金交所"掮客":某股权类私募与房企合作推介伪金交所发行的应收账款收益权转让计划,收取150余万元咨询费[4] - 当债券"红娘":证券类私募为债券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费用,股权类私募签署数十份融资服务协议按比例收费[4] - 变"卖课大师":证券类私募主要收入来自实控人通过自媒体销售投资课程及向券商推荐客户获取返佣[4] - 新三板"倒爷":股权类私募将摘牌股票"零元购"后转卖散户,获利20余万元[5] - 资格"挂靠":协助非员工违规注册基金从业资格[5] 基金运作乱象 - 运作基金与券商勾兑"抬轿子":证券类私募出资承接指定城投债获取报酬,或为债券发行人提供流动性支持收取高额费用[6] - 监守自盗:股权类私募违反合同向在管基金收取大额"顾问费"且未披露[6] - 向投资标的收取咨询服务费未纳入基金财产:股权类私募通过关联方收取费用未归入基金[6][7] - 高管自肥"对敲戏法":证券类私募通过高低价买卖债券将外部投资人资金转移至高管自有基金[7] 违法犯罪行为 - 非法集资"白手套":股权类私募设立数十个未备案有限合伙企业公开募资并保本保收益,涉嫌非法集资[8] - "卖壳":小型私募出让实际控制权给不法分子用于非法集资,法定代表人收取"代持费"[8] - 市场操纵:证券类私募实控人控制基金账户操纵证券市场[8] - 场外配资:证券类私募将基金账户作为非法配资工具借给他人炒股炒期货[8] - 借虚拟账户非法经营:证券私募通过分仓软件开设虚拟子账户进行股票借贷和中介业务,涉嫌非法经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