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种质资源
icon
搜索文档
面对面丨青稞为何要保留延续四千多个品种?解码“西藏粮仓”密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5 16:16
青稞种质资源基地建设 - 西藏林周县建成全球最大青稞种质资源基地 包含4000余个品种 由西藏农科院达瓦顿珠推动建成 [2][25] - 种质资源被各国认定为"农业命根子"和"战略基因库" 不同品种携带抗病等特殊基因 可应对突发性植物瘟疫保障粮食安全 [2] - 基地面积达700亩 汇集半野生青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品种及新品种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功能 [25] 青稞产业重要性 - 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作物 具有极强高原气候适应性 作为藏族传统主食已有三四千年历史 [4] - 青稞在藏区具备多重功能 既是粮食和牲畜饲料 也可作为货币交换酥油和牛肉 对民生经济至关重要 [6] - 西藏青稞经历三次品种更新换代 亩产从和平初期不足100-200斤提升至当前700-800斤 良种覆盖率达80%-90% [24] 科研团队发展历程 - 首席科学家尼玛扎西(青稞王子)曾个人资助达瓦顿珠18000元完成三年研究生学业 并引导其深入田间开展实践研究 [12][14][16] - 达瓦顿珠在中国农科院获博士学位后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坚持将科研与农户需求结合 开展品种杂交与精准鉴定 [16][27] - 科研传承自20世纪50年代 依托老科学家科考资料持续进行品种改良 实现多代科学家接力研究 [27] 产业技术发展方向 - 通过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杂交育种 聚合不同品种优势基因 培育更友好新品种 [27] - 建立全球最大基因库保存稀有遗传资源 为未来品种改良提供无穷可能性 [2][27]
青稞为何要保留延续四千多个品种?解码“西藏粮仓”密码
央视新闻· 2025-08-25 08:05
青稞种质资源基地建设 - 西藏林周县建成全球最大青稞种质资源基地 包含4000余个品种[1] - 种质资源被各国认定为"农业命根子"和"战略基因库" 具备应对植物瘟疫的"救命基因"功能[1] - 基地面积达700亩 汇集半野生品种 20世纪中老品种及新品种[24] 青稞产业经济价值 - 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作物 具有三四千年种植历史 为藏族传统主食[3] - 具备多重经济功能:可直接销售 充当货币交换酥油牛肉 同时作为牲畜饲料[5] - 亩产从和平初期不足100-200斤提升至当前700-800斤 良种覆盖率80%-90%[23] 科研体系发展历程 - 西藏青稞经历三次良种换代 后两次由首席科学家尼玛扎西主导[23] - 种质研究始于1950年代科考 持续通过70-80年代追踪 依托老科学家遗留资料体系[27] - 形成产学研协同体系:基地开展精准鉴定 杂交育种 新品种培育等全链条科研[29] 人才培养机制 - 达瓦顿珠作为首位西藏籍南京农大农学研究生 获个人资助18000元完成学业[9][11][13] - 科研人员坚持田间工作模式 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15][17][19] - 继承尼玛扎西2011年建立的科研队伍建设理念 实现多代科学家接力[13][24]
春茶开采 福建武夷山开展丰富茶旅文化活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1 09:27
游客 傅斌鸿:武夷山的茶跟武夷山的旅游融合得特别棒,在这里有个很好的特色就是可以去做非遗的茶叶体验。 在景区的大红袍文化街区,游客不仅可以体验茶叶的非遗制作技艺,还能感受拓印、漆扇等与茶元素相关的互动体验,武夷山御茶园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 贡茶的地方,1980年武夷山御茶园重整修缮,征集了历代有代表性的珍贵名枞216种,当地通过科研攻关、产学研合作,收集保存了国内、海外的茶树种质 资源3290份,成为国内大型生态茶树种质资源库之一。 谷雨过后,福建武夷山春茶进入开采季。遵循传统的制作技艺,丰富多彩的茶旅文化活动,不仅提振了当地经济,也促进了消费。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名誉会长 何一心:类似这种的种质资源,应该来说都是稀有资源,这些资源也就是农业中的"芯片"。现在我们采摘出来跟其他品种去相 比,去检测,每年都要不断地筛选、演化。 400多年前,武夷山的茶叶通过"万里茶道"和海上丝路到达欧洲,成为中国交给世界的名片。当地把茶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中,不仅筑牢了乡村振 兴的基础,也让武夷岩茶通过国际班列、航班以茶为媒,联通世界。目前,武夷山累计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4.8万亩,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 责编:张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