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稞
icon
搜索文档
枸杞红、藜麦彩、牧歌悠,青海海西特色产业“链”出好“丰”景
人民网· 2025-11-16 16:09
产业体系与规模 - 形成以藏羊、牦牛、枸杞、青稞、饲草五大产业为优势,藜麦、设施果蔬、冷水鱼、柴达木双峰骆驼等为特色,肉苁蓉、食用菌等为新兴产业的“5+5+N”特色产业体系 [4] - 枸杞产业为全国第一大种植区和最大有机枸杞基地,年产干果近10万吨,有机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洲、东南亚和香港地区 [5] - 藏羊产业2025年出栏量达180万只,出栏率60%以上,羊肉总产量约3万吨,建成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18个 [5] - 藜麦种植规模超10万亩,年加工能力3万吨,拥有藜麦米、饼干、麦片、酒、醋、粉等系列产品,审定登记品种达19个 [6] - 饲草产业人工种植面积达12.77万亩,产量10.5万吨,产值1.624亿元,拥有天然草原1.8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1亿亩 [5] 绿色发展与质量认证 - 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23%,农田残膜回收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0%、84%以上 [10] - 自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8%以上,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9.46% [10] - 拥有绿色食品企业55家451个产品,有机产品企业42家213个产品,规模居全省首位,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 [11] - 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32个特色农产品获香港STC优质“正”印认证 [11] 品牌建设与市场输出 - 着力打造“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94家企业395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累计建设39家优品旗舰店、专卖店 [12] - 积极扩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组织参加国内知名农产品博览会,策划精品旅游线路,融通“农体文旅商”产业体系 [12] - 2024年全州共输出各类农畜产品28.58万吨,输出额达55.37亿元 [12]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丨越来越多西藏青年投身直播电商——“让更多西藏特色产品走出高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4 21:38
文章核心观点 - 在上海市对口援助支持下,西藏日喀则地区通过直播电商等模式推动高原特色商品外销,有效拓宽了产品销路并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4][6][7] 电商产业发展 -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村民通过直播带货销售本地农特产品,商品一上架即被“秒空”,销路从主要面向西藏本地消费者扩展到越来越多外地客人 [4] - 村民米玛仓决作为“藏品入沪”推荐官参与在上海举办的首届“珠峰·申情”购物节,展示来自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五县的数十件商品 [6] - 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计划培育更多青年电商创业者,让更多西藏特色产品走出高原 [7] 对口援助支持举措 - 上海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支持西藏人才参加展会并接受互联网创作培训与产销对接,位于上海杨浦创智天地的“V聚场”于今年7月正式运营 [6] - 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计划联合B站在日喀则开展“UPUP旅行团”主题活动,并与高校合作建设“藏品入沪”设计工作营,为西藏产品包装赋能 [7] - 对口援助支持使当地产业越来越兴旺,农特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为开展直播电商提供了基础 [6]
鎏金供销迎客来 红色昌都启新程——昌都市供销大集正式开市
搜狐财经· 2025-11-14 19:30
活动概况 - 活动于2025年11月11日至16日在西藏昌都市茶马广场举行,为期6天 [2] - 活动主题为“鎏金供销迎客来·红色昌都启新程”,由昌都市商务局主办,旨在促进消费 [2] - 活动融合“复古供销社基底+霓虹灯潮流点缀”风格,设置多个功能展区 [2] 活动内容与特色 - 设置昌都市11县(区)展区、渝闽津援藏协作区、非遗体验区等展区 [2] - 汇聚来自援昌省市及本地300余款特色产品,涵盖青稞、藏香猪肉、牦牛肉等本土好物及200余种外来精品 [2] - 组织马帮巡游、锅庄舞、港风时代歌舞厅等特色文艺演出与互动项目,营造跨越时空的消费场景 [4] - 累计投入线上促消费资金30万元,推出支付立减、满减补贴、粮票兑换等促销活动 [4] 参与情况与市场反响 - 活动设立展位近百个,涵盖全市各县(区)合作社、援藏省市企业等多个板块 [7] - 卡若区联兴超市、丁青县益民农机具合作社等商家积极参与,现场人气持续高涨 [7] - 活动首日收获日营业额70万元 [9] - 参展商家表示活动不仅促进销售,也提升了产品文化知名度 [8] 政府支持与未来规划 - 昌都市市长罗庆伍亲临现场指导,对活动组织策划与消费带动成效给予肯定 [5] - 活动被视为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传承供销文化的重要尝试 [9] - 未来将继续创新消费促进模式,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为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9]
“让更多西藏特色产品走出高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3 10:09
直播电商行业发展 - 西藏地区直播电商模式有效拓展商品销路,部分商品上架后立即售罄,消费者群体从本地扩展至外地如上海 [1] - 行业通过线下展会与线上直播结合方式推广产品,例如酥油咖啡在展会获得好评后成为直播带货内容 [1] - 直播带货成为西藏特色产品如青稞、藜麦、氆氇、鲑鱼等走出高原的重要渠道 [1] 对口支援与产业培育 - 上海对口支援通过购物节主题活动如“珠峰·申情”购物节推动“藏品入沪”,提升日喀则高原特色商品市场知名度 [1] - 援藏项目建立直播基地和培训平台如“V聚场”,为西藏博主和企业提供互联网创作培训与产销对接支持 [2] - 计划联合B站开展“UPUP旅行团”主题活动,并与高校合作通过设计工作营为西藏产品包装赋能,提升产品故事性 [2] 特色产品与市场拓展 - 日喀则五县依托对口援助发展出数十种特色农特产品,包括江孜青稞、萨迦藜麦、定日氆氇、亚东鲑鱼等 [1][2] - 培育青年电商创业者作为“藏品入沪”推荐官,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兴旺 [2]
让更多西藏特色产品走出高原
人民日报· 2025-11-13 04:50
文章核心观点 - 西藏日喀则地区通过上海援藏支持及电商直播模式 成功推动本地农特产品外销 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1][2] 产业发展与产品多样化 - 西藏日喀则地区农特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包括江孜青稞 萨迦藜麦 定日氆氇 亚东鲑鱼等数十种商品 [1][2] - 产业在对口援助支持下越来越兴旺 产品来自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五县 [2] 电商直播销售成效 - 村民米玛仓决通过直播带货 商品上架后立即“秒空” 销路由西藏本地扩展至外地客户 [1] - 直播带货模式使更多“本地好物”走出西藏 直播间粉丝包括许多上海客户 [1] 援藏支持与平台建设 - 上海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支持西藏人才成长 通过展会 购物节等活动推广产品 如首届“珠峰·申情”购物节 [1][2] - 在上海杨浦区创智天地运营“V聚场” 为西藏博主及企业提供互联网创作培训与产销对接 [2] - 计划联合B站在日喀则开展“UPUP旅行团” 与高校合作建设设计工作营 提升产品包装与故事性 [2] 人才培养与创业扶持 - 援藏计划旨在培育更多青年电商创业者 让西藏特色产品走出高原 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2] - 米玛仓决作为首批“藏品入沪”推荐官 参与上海主题活动 获得市场积极反响 [1]
青海:构建全产业链融合体系 十万农牧民共享产业增值红利
中国新闻网· 2025-11-13 01:23
产业发展战略与投入 - 青海省通过全产业链融合与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构建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激发农牧民内生发展动力 [1] - 截至2025年累计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89亿元,建设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23个农业产业强镇 [3] - 资金重点投向标准化种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与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项目覆盖8个市州的35个县(市) [3] 经营模式与主体参与 - 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3] -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方式,累计吸引265家经营主体参与,包括180家企业、59家合作社及26家事业单位 [3] - 该模式已累计带动近10万户农户发展,创造约1.2万个就业岗位,实现户均增收约2万元 [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牧民增收新引擎,2025年全省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2900家 [4] - 从业人员7.1万人,其中农牧民就业人数达3.6万人,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5万元 [4] - 全年预计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72亿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3.9亿元 [4] 乡村产业村建设 - 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村建设,落实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各类资金14.5亿元,累计建设315个乡村产业村 [5] - 用活用好产业项目资产联农带农“十大机制”,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 [5]
青稞黄、果飘香、冬小麦播种忙 神州大地“智”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央视网· 2025-10-05 17:46
新疆昆玉市冬小麦播种 - 新疆昆玉市3.1万亩冬小麦全面开播,预计10月20日前完成播种工作 [1][5] - 当地推广“干播湿出,滴水出苗”技术,通过滴灌系统补水追肥,以提升播种效率并实现节水增效 [3] - 播种使用搭载北斗导航的大马力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麦种肥料精准播种、覆土、压实及滴灌带铺设 [1] 青海化隆县青稞产业 - 青海化隆县9.57万亩青稞进入收割期,全县青稞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6][8] - 青稞年均亩产量约230公斤,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 [8] - 产业采用“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并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提升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8][12] -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产区指导青稞收割并查看病虫害情况 [10] 甘肃礼县苹果产业 - 甘肃礼县苹果种植面积达61万亩,预计今年年产量超过60万吨 [19] - 当地建有60公里“苹果长廊”,并通过上千吨容量冷库和加工车间实现“错峰上市” [13][17] - 产业采用高标准化果园建设,配备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和配方施肥以提升果品质量和经营效益 [15] - 销售方面搭建“线上销售矩阵”,利用网络直播、电商平台及社群团购将苹果直接送达北上广等城市消费者 [15]
西藏邮政快递业60年发展:实现“村村通邮”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4:24
行业发展历程与规模 - 1965年邮电业务总量仅278.6万元,2024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突破2.03亿件,业务收入达12.08亿元 [1] - 1965年全区仅设90处邮电局所,如今拥有普遍服务网点756个,村邮站4646个,实现村村通邮 [1] - 2004年成立首家民营快递公司,至今已有11个快递品牌,设置快递服务网点568个 [1] 基础设施与运输能力 - 省际干线邮路达20条,可直达全国多个主要城市,航空邮路增至10条,航空运力大大提升 [1] - 行业已告别人背马驮、靠天运输的原始模式,基本建成覆盖至乡村的寄递服务网络 [1] 业务范围与内容变化 - 寄递物品从以往的信函、报刊、汇兑及基本生活用品为主,变得多样化 [2] - 工业品下乡进村、农特产品出村进城渠道畅通,运输青稞、牦牛肉、藏香猪、高原水果等特产,松茸实现从采摘到餐桌的全链条运输 [2] - 网购物品已覆盖衣食住行多个方面 [2]
四川乡城:高原特产走出田间 飘香四海引游人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20:28
农特产品资源与品牌建设 - 乡城县拥有10个品种的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认证,并成功创建了包括乡城苹果、乡城松茸、乡城藏猪在内的1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 - 当地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重点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培育多家食品加工企业,认证多个特色产品,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6] - 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产地+市场”一体化流通体系,在浙江大型商超设立专销点50余个,使乡城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6] 产品展示与现场交易 - 农特产品展展示了苹果、藏梨、青稞、虫草等特色农产品以及葡萄酒、青稞酒、松茸饼干、树椒酱等深加工食品 [3] - 深加工产品既保留了原料的营养价值,又延长了保质期,让特色农产品能够销往更远地区 [3] - 活动当日有超千名当地民众与游客到场采购,现场交易活跃 [6] 文旅融合与推广策略 - 然乌乡的展位将农特产品与文创产品、徒步路线相结合,农文旅推介官表示其目标不仅是出售产品,更是传递乡村运营概念,推广当地文化和文旅情况 [4] - 活动是2025大香格里拉环线·乡城白色灌礼文化周的特色活动之一,文化周通过一场开幕式和七大特色活动,为游客呈现民族风情与田园诗意 [6] - 手工艺品展台展示了竹编工艺、木碗、糌粑盒等工艺品以及代表乡城独特建筑文化的白藏房模型,乡城县拥有全国最大的白藏房群 [3]
四川阿坝:万亩青稞喜丰收 高原粮仓满“金”粮
经济观察报· 2025-09-20 10:53
青稞产业生产概况 - 四川省阿坝县青稞播种面积超过6.6万亩,预计产量将达到9000吨 [1] - 阿坝县建成面积为8000亩的四川省五星级青稞现代农业园区 [2] 农业机械化与效率提升 - 阿坝县农机普及率已达75%,较去年提升1个百分点 [1] - 机械化收割使成本降低40%,收割效率提升80倍 [1] - 使用数字联合收割机使收割时间从两三天缩短至半天 [1] 科技应用与产业合作 - 阿坝县通过建设农业产业科技小院,完善智能数字监测站、传感器、物联网等现代化科技装备 [1] - 与高校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青稞"种、产、供、销"标准化质量体系 [1] 产业模式与经济效益 - 现代农业园区采用"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科研技术"的运行模式 [2] - 该模式有效带动周边乡镇7822户农民实现灵活就业,平均每户增收750至800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