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谢赛宁「踩雷」背后,竟藏着科研圈更黑真相:Science实锤论文造假+AI滥用
36氪· 2025-08-05 17:50
论文工厂与学术欺诈产业化 - 科学欺诈已形成产业链,涉及论文工厂、出版商、期刊和中介等多个环节[3][6] - 一项大规模调查提供了确凿证据,表明学术不端行为已演变为一项产业[3][10] - 研究发现一些大型机构在期刊上批量投放虚假论文,怀疑中介机构牵线搭桥[10] - 可疑论文每1.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整个科研文献的10倍,虽然总体比例仍不算高[25][26] - 印度金奈的Academ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等中介机构提供论文撰写和期刊发表服务,报价在250到500美元之间[21][23] 编辑与作者勾结问题 - 对PLOS ONE期刊的分析发现,有33位编辑处理的论文被撤稿或受质疑的频率远高于正常统计概率[13][15] - 这些编辑仅负责截至2024年所发表论文的1.3%,但却涉及了几乎三分之一的撤稿论文[15] - 其中一位编辑审理的79篇论文中,有49篇被撤稿[15] - 研究团队发现编辑与某些作者之间的互动频率异常高,存在系统性串通操作[15][21] - 出版商Frontiers因发现同行评审中作者与编辑组相互勾结,未披露利益冲突,已开始撤回122篇论文[18] AI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渗透 - 自ChatGPT于2022年11月发布后,大语言模型在科研写作中的使用出现剧烈飙升[29][42] - 到2024年9月,22.5%的计算机科学摘要显示出LLM修改的证据[29][32] - 电气系统和工程科学领域AI使用率为18%,数学领域为7.7%,生物医学和物理学比例较低[32][33] - 一项研究分析了2020年至2024年间超过100万篇科学论文,通过识别AI常用词汇追踪语言风格变化[30] - 约七分之一的生物医学研究摘要可能由AI撰写,实际使用频率可能更高,因为作者会删除标志性词汇以规避检测[39][44] 学术出版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 论文工厂的产物往往被埋藏在影响力较低的期刊中,以逃避审查[28] - 随着科研人员数量激增,许多机构以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准,促使一些研究者转向论文工厂[28][29] - 扭曲的激励机制、虚高的评价指标以及“非发即亡”的文化氛围为论文工厂提供了土壤[29] - 被撤稿的论文和在PubPeer上被标注的论文数量快速上升,但远追不上造假论文的增速[26] - 研究表明问题的规模远比想象的要严重,除非相关方采取行动追责,否则现象将持续扩散并迅速恶化[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