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缺营销
icon
搜索文档
撕拉片出圈:火的是情怀,烧的是钱包
36氪· 2025-05-26 18:18
行业现象分析 - 撕拉片相纸价格从停产前的70元/盒飙升至1500-4000元/盒 单张最低150元 涨幅达20倍以上 [7] - 配套相机价格翻倍 宝丽来Bigshot从3000元涨至7000元 部分二手相机被炒至万元 [3][9] - 照相馆单次拍摄体验收费400元 显影失败等瑕疵被包装成"命运感"营销点 [3][7] 市场供需动态 - 富士FP-100C和宝丽来撕拉片分别于2016年/2008年停产 现存相纸90%已过期 [5][7] - 闲鱼平台未拆封富士FP-100C标价1500-4000元 闪泡magicube闪光灯12盒捆绑售价3300元 [7][9] - 小红书撕拉片话题浏览量超20亿 衍生出仿拍/姿势/滤镜等子话题 [12] 消费行为特征 - 消费者为"等待显影的不确定性"买单 将泛黄/颗粒感等缺陷美化为复古滤镜 [5][7] - 明星效应显著 张凌赫/鞠婧祎等艺人作品推动撕拉片社交传播裂变 [10][12] - 用户分层明显:普通用户玩社交传播 硬核玩家研究显影技术 收藏家囤积相纸 [14] 商业模式演变 - 商家通过"绝版""停产"标签制造稀缺性 但市场投放量受控形成"濒危未灭绝"状态 [13] - 技术流玩家用CCD滤镜模拟撕拉片效果 海底捞免费打印成零成本平替方案 [17] - 边际效应递减风险显现 消费者开始自嘲"存款拍一次少一点" [16] 文化符号价值 - 撕拉片实体性/不可逆性构成对抗数字时代的象征 但存在被资本收编风险 [14] - 与黑胶唱片复兴类比 需完成从网红单品到文化符号的蜕变才能持续 [14][19] - 价格泡沫破裂后 核心价值在于守住"实体记忆"的情感连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