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后阅读

搜索文档
文字的速度终于赶上了短视频
虎嗅APP· 2025-05-24 11:26
行业趋势分析 - 全球最大稍后阅读工具Pocket宣布停服 将于2024年10月8日删除所有用户数据 该产品在被Mozilla收购后已进入慢性衰退期 高峰期曾服务1700万用户并保存超10亿篇文章[2] - 停服核心原因是用户网络使用习惯变化 母公司决定将资源转向更符合当代浏览需求的项目[3] - 该事件标志着"稍后阅读"商业模式的式微 反映AI时代信息获取方式的根本性变革[4] 用户行为变迁 - 2007-2017年间用户通过Pocket等工具缓解信息爆炸焦虑 将未读内容存入"数字冷宫"的行为本质是用空间换时间的幻觉[7] - 实际使用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存入"稍后阅读"的内容最终未被阅读 类似健身房年卡的自我安慰效应[8] - AI技术使信息获取从"等待投喂"转变为"按需定制" 大型语言模型可在秒级生成定制化报告 消除延迟阅读需求[10] 技术替代效应 - AI实现阅读体验革命:GPT-4等模型能即时生成文章摘要 将万字长文压缩为分钟级可消化的核心观点 解决传统阅读时间稀缺痛点[11] - 文字内容消费效率已接近短视频的即时性 信息处理速度提升变相创造时间资源[12] - 创作端AI赋能使写作门槛从技巧要求降为表达意愿 普通劳动者可通过AI助手将生活经验转化为优质文字[19][20] 内容生产变革 - AI最核心价值在于赋能非专业写作者 使基层劳动者等群体能突破文字表达能力限制 释放其独特生活视角的价值[16][19] - 职业写作者面临结构性冲击 依赖转述他人生活的"代言人式"创作模式将被AI直接连接原生态经验的模式取代[19] - 文字创作周期从"十年积淀+一年写作"压缩为"十年积淀+两小时生成" 生产效率实现数量级提升[20] 媒介生态演变 - 文字媒介在AI加持下首次实现与短视频的速度对标 包括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全链路加速[22][24] - 技术变革带来内容民主化红利 但同步引发对深度思考弱化、原创价值重估等产业争议[24] - 历史经验表明 类似印刷术取代手抄本的技术迭代 最终会推动行业整体进步[24]
文字的速度终于赶上了短视频
虎嗅· 2025-05-23 13:26
全球最大的稍后阅读工具 Pocket 宣布停服,它将在今年 10 月 8 日删除所有账户和用户数据。 实际在 2017 年被 Firefox 浏览器的母公司 Mozilla 收购之后,这款曾经为 1700 万用户保存超过 10 亿篇文章的第二大脑,就已经进入了慢性死亡。 在官方的公告里,用一段非常简单的文字解释了他们为什么要关闭 Pocket: 具体来说,其实只有一条: 与它的一众同侪,如 Instapaper,诞生于一个信息爆炸初期、但个体处理能力尚未迭代的时代。 有个许久不被提及的词,用来形容那个时代——信息爆炸。那时的网民贪婪地刷着 RSS、Twitter、各个博客与论坛,在 Google 简洁的搜索窗前连接全世 界的连接。 在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帮助他们筛选信息的时候,总有一种"这个似乎有用,但现在没时间细看"的焦虑。于是,"加入稍后阅读"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将那些 未读的文章、视频存进去,就等于我们已经拥有了它们,或者至少,拥有了未来某个时刻从容阅读它们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病,反映了用空间换时间的幻觉。我们将数字内容从一个即时性的信息流中"拯救"出来,安置到一个专属的、看似永恒的"冷宫"里,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