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农业
搜索文档
万年中华,上山启明:访上山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17 20: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11000至8500年,其考古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证明长江下游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1][6][12] - 上山文化已明确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和彩陶世界第一,同时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实证了钱塘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 [12][16] - 上山文化的发现将杭州湾地区的文化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在中华史前文化中具有“启明星”的地位,并显示出向跨湖桥文化发展的清晰源流关系 [4][12][16] 上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2000年因平整土地出土陶片而被发现,属于抢救性发掘,2001年进行第一次发掘 [2][3] - 2001年发掘发现由三排柱洞构成的完整建筑基础、大口盆残器、大量夹炭红衣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等遗物,并在陶片中发现世界最早的人工驯化早期栽培稻证据 [4] - 2004至2006年第二次大规模发掘揭露出多座房址,确认先民已形成定居村落,碳14测年显示遗址下层年代可早到距今11000年 [5] - 遗址于2006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16年以遗址为核心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开放 [6] 上山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 - 发现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陶器以及大量石球、石磨盘等石器 [7] - 在早期地层中发现掺杂炭化稻壳的红烧土残块和少量炭化稻米遗存,其中一粒完整炭化稻米长3.732毫米、宽1.667毫米、厚1.723毫米,长宽比2.239,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 [8] - 发现长方形房址,长14米、宽6米,根据三排柱洞配置推测为干栏式建筑,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同类建筑 [8] - 发现两种不同用途的窖穴,分别用于存放食物和大量完整陶器,表明已有剩余产品或存在早期祭祀仪式 [9] - 环壕被认为是东亚地区最早环壕,表明居民已具备土地占有意识和家园意识 [11] 上山文化的稻作农业证据 - 遗址保存了丰富的水稻遗存,表明先民已认识稻的食物属性并初步掌握耕种技术,耕种程序包括用石斧等清除杂草、在沼泽湿地播撒稻种、用镰形器割取稻穗、用石磨盘和石磨棒脱壳 [8] - 在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距今约9300至8000年的水稻田,确证上山文化稻作遗存早于其他地区1000多年 [12] - 陶器胎土中普遍羼有稻壳、稻叶等残余物,以减轻陶器重量并增加韧性防止开裂,反映先民高度智慧 [14] 上山文化的其他重要成就 - 可能已掌握酿酒技术,陶壶中发现低温发酵产生的糊化淀粉,可能是中国最早酒器,桥头遗址20件陶器中有8件曾用于储存酒或发酵饮料 [13] - 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彩陶,分为红彩和乳白彩两种,纹饰包括太阳纹、短线组合纹等,可能具有装饰和礼仪性质 [15] - 遗址普遍发现环壕,桥头遗址环壕深度超过2米、宽度近10米,采用“环壕—中心台地”模式,中心台地边长40米,可能有祭祀功能 [16] - 在钱塘江上游地区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多处,是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12]
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城头山遗址考古发现 - 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城址,筑造年代为距今48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遗址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原始地貌为山前临河岗地,距今6800年汤家岗文化时期已出现定居聚落,并开掘环壕和180平方米以上的稻田 [1] - 聚落内部规划清晰,分为墓地、居住区等不同功能空间,为后续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 城市建造历程 - 距今6300-6100年大溪文化早期开始有计划筑城,面积约6万平方米,三面环壕,南部设人工河连通澹水作为主要对外通道 [2] - 城市经过4次筑造,最终护城河外坡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圈内圈6.5万平方米,城内布局经历重大调整 [3] - 第三次筑城后形成鼎盛时期结构:城东改为居民区,北部新辟墓地,西部集中高等级建筑,铺设东西向道路连接公共建筑 [3] 社会经济特征 - 城市具备区域中心功能,出土文物显示存在远距离贸易,包括中原彩陶钵、长江下游玛瑙璜等跨地区交流证据 [4] - 稻作农业是城市发展基础,最早城墙直接叠压在汤家岗文化稻田上,体现"从稻田里长出的文明"特征 [4] - 作为长江流域最早城市,城头山引领了后续数十座城市出现的史前城市化浪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