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

搜索文档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文明的守望与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21:00
中新网北京10月7日电 题: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文明的守望与传承 中新网记者 曾玥 金秋时节,北京大学鸣鹤园,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静立林间。 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所现代化博物馆和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自1993年起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现有 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等13000余件藏品,其中大部分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和见证北京大 学考古百年历程的学术收藏。 1983年,北京大学将考古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立考古系。此后,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科门类 不断丰富,开辟宗教考古、陶瓷考古、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一批新领域,开展现代人及 其文化的起源、中国文明形成及早期发展等大量前沿课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表示,千禧年以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 体系,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北大考古的学科布局和特色,拓展了中国考古学科体系的内涵。 百年积淀,马衡、向达、苏秉琦、宿白、邹衡、吕遵谔、严文明、俞伟超、李伯谦等考古大师云集 北大; 70余载,田野考古训练齐全、教师队伍完备、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北大模式"与时俱进。 图为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中新社记者 ...
(校馆弦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文明的守望与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20:30
中新网北京10月7日电 题: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文明的守望与传承 中新网记者 曾玥 金秋时节,北京大学鸣鹤园,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静立林间。 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所现代化博物馆和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自1993年起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现有石 器、陶器、铜器、瓷器等13000余件藏品,其中大部分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和见证北京大学 考古百年历程的学术收藏。 循着"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走进馆内,抬头望去,两侧的展板和老照片回溯了北大考 古的百年峥嵘岁月。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考古学研究室,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开拓者马衡担任主任,倡导"用科 学的方法调查、保存、研究中国过去人类之物质遗迹及遗物",并制定考古计划,开展田野工作。 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中国高校第一个考古专业。5年后,北大考古开始独立开展田野考古教学实习, 确立"田野发掘—调查—整理—编写报告"的田野考古教学"北大模式"。 70余载,田野考古训练齐全、教师队伍完备、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北大模式"与时俱进。 目光移至展柜,考古发掘标本、老档案、发掘报告、器物卡片等百余件组展品,标记中国考古学中 的 ...
文物里的“中国”印记(文化中国行·文物有话说)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图①: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圭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图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图③: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何尊及其铭文"中国"。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 图④:湖北武汉博物馆藏五乳神兽镜。 湖北武汉博物馆供图 图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从明确表达早期"中国"概念的山西 襄汾陶寺遗址出土圭表,到定格后世"中国"龙形象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器,从留 下"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录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到为"中国人民"提供最早实物文物例证的汉代五乳神兽 镜,再到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生动 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与博大气象。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 能理解未来中国。疏源浚流,与古为新;国宝重光,时代华彩。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铭刻下"中国"印 记的文物,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坚定文化自信。 ——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石峁遗址:黄土高原上的文明回响
新华社· 2025-09-24 01:52
气势恢宏的史前巨石之城,默默在陕西黄土高原北部沉睡了四千多年。石峁,这处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遗址,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毛 刷之间,缓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横亘在陕西榆林神木市石峁山塬上的古城遗址,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明万历《延绥镇志》是最早记载石峁遗址的地方志,编纂者将这个庞大的古 城遗址误判为唐代城址。1927年,天津《大公报》以"陕北发现汉匈奴古物"进行了相关报道。上世纪50年代,石峁首次进入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视 野,陆续发现断续分布的石砌城墙、大量玉器及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 2011年,石峁遗址开始了大规模的科学系统发掘。10多年持续的考古工作让石峁遗址的基本面貌逐渐清晰: 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显示中国早期文明的奇迹。石峁遗址已发现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个层次构成的石城及城门、墩台、马面、角台等附属建 筑,其中外城东门与皇城台开创了中国都城正门结构的先河。 从远处遥望,皇城台如同一座宏伟的"金字塔",四周石墙依山势垒砌,层层相叠。作为石峁都城的权力中枢,考古发现其顶部建有宫殿群、水体 设施和贵族墓葬区。碳十四系列测年及考古学证据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 ...
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文化中国行·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4
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 高校博物馆是由高等学校利用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旨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近年来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并发挥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2] - 高校博物馆依托学术资源 逐渐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2] 红色教育资源整合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多元途径举办30余场西迁主题展览 挖掘2000余件展品与史料结合重现历史场景 [3][4]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人13封信件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事件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讲述八女投江故事 高校通过红色资源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4] 科研与文化遗产保护 - 四川大学博物馆现有历史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 在书画陶瓷美术雕刻收藏最具特色 依托学校科研优势与考古学民族学研究同步发展 [5] - 该馆记录1934年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科学发掘的发掘日记地层图器物图等资料 展厅通过动态投影复原探沟场景 让观众身临其境回到发掘现场 [5] - 高校博物馆通过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 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6] 文化传承与展览创新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呈现200余件套绘画珍品图像与传世文献 系统展示元代绘画维度 [6]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丰富中华各民族文物 包括黎族几何纹服饰和赫哲族鱼皮衣 使专业学习能通过实物印证抽象文化概念 [6] -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科研人员最新研究成果反哺陈列展览 在藏品来源多样全面的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特点 是青少年研学启发创新思考的理想课堂 [6] 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8300平方米展厅通过4个主题展区呈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历程 包括镇馆之宝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 [8] - 北京一号由1400余名师生在1958年奋斗100多个昼夜从设计图纸到实现翱翔 铸就空天报国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丰碑 [8] - 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收藏1.5万件中国电子科技发展藏品 其中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装配中国自主研发龙芯CPU 代表芯片技术重要突破 [9] 教育功能拓展 - 高校博物馆通过现场教学辅助专业学习 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院长在博物馆内讲授航空航天概论课 学生围绕歼10A战斗机记录技术细节 [9] - 冯如三号无人机由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大一新生设计制作 实现持续飞行100小时打破世界纪录 激发年轻人责任担当 [8][9] - 高校博物馆展览需具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同时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社会公众好奇心 与社会博物馆相比更侧重专业学习辅助功能 [9]
这个博物馆,“可探”
新华社· 2025-08-21 20:07
石峁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初建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 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 以10千米石砌城垣为界 由皇城台/内城/外城构成 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7] - 出土陶器包括陶罐/陶瓶/陶杯 骨器包括骨匕/骨哨/骨锥/骨针 玉器包括玉铲/玉环/玉刀[3][14] - 发现国内年代最早的口簧乐器骨簧 至今仍能演奏[14] 文化特征与工艺技术 - "藏玉于墙"习俗将玉制品嵌入石墙缝隙 表达辟邪祈福与希望城址稳固的愿望[7] - 出土和田玉等多种非本地玉料及海贝 证实先民与外界交流密切[8] - 人面石雕/动物石雕/石刻符号形态丰富 圆柱体双神面大石雕体量巨大且刻画传神[10][12] 重要文物与历史意义 - 2024年10月新发现鹰纹玉钺 四角有穿系透孔 正面刻敛翅姿态鹰纹 为解读文化信仰提供实物资料[8] - 人射马石雕中马的风格与甲骨文"马"字高度相似 暗示与殷商文化的潜在关联[12] - 遗址于2011年后两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关考古成果已编入中学教材[5] 研究价值与未解之谜 - 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新资料 刷新对史前文明高度的认知[5][7] - 现存未解谜团包括先民来源/生活习俗/石刻符号含义/建造者身份/废弃原因等[14] - 随着考古发掘持续深入 未来可能获得新的历史注解[15]
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城头山遗址考古发现 - 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城址,筑造年代为距今48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遗址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原始地貌为山前临河岗地,距今6800年汤家岗文化时期已出现定居聚落,并开掘环壕和180平方米以上的稻田 [1] - 聚落内部规划清晰,分为墓地、居住区等不同功能空间,为后续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 城市建造历程 - 距今6300-6100年大溪文化早期开始有计划筑城,面积约6万平方米,三面环壕,南部设人工河连通澹水作为主要对外通道 [2] - 城市经过4次筑造,最终护城河外坡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圈内圈6.5万平方米,城内布局经历重大调整 [3] - 第三次筑城后形成鼎盛时期结构:城东改为居民区,北部新辟墓地,西部集中高等级建筑,铺设东西向道路连接公共建筑 [3] 社会经济特征 - 城市具备区域中心功能,出土文物显示存在远距离贸易,包括中原彩陶钵、长江下游玛瑙璜等跨地区交流证据 [4] - 稻作农业是城市发展基础,最早城墙直接叠压在汤家岗文化稻田上,体现"从稻田里长出的文明"特征 [4] - 作为长江流域最早城市,城头山引领了后续数十座城市出现的史前城市化浪潮 [4]
聆听沉睡四千年的都邑脉动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08:47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 -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7月1日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揭牌 实现山西省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零的突破 [1] - 陶寺遗址距今4300年至3900年 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 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是中华文明形成关键阶段的核心聚落 [1] - 陶寺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 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1] 陶寺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 拥有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印证地中之国的圭表圭尺 以及考古发现最早的两个文字"文"和"尧" [1] - 遗址内还发现有彰显王权礼制的都邑遗迹 以及昭显中华图腾的彩绘龙盘 [1] - 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519.38公顷 目前已开放遗址博物馆 陶寺天文考古馆 宫城墙 宫殿区及考古发掘现场等展示区域 [1] 当地发展规划与文旅活动 - 襄汾县将围绕《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推进项目建设 再现4300多年前陶寺先民筑城建宫 敬授民时 以礼治国的早期国家图景 [2] - 临汾市推出"三馆联动"研学季惠民活动 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 学生群体 教师及考古工作者可免费参观临汾市博物馆 陶寺遗址博物馆和晋国博物馆 [2] - 临汾市文旅局在揭牌仪式上推介了"不止小西天 临汾皆如此"的暑期文旅路线 [2]
寻龙红山,是以中国——上博大展再探中华文明之源
内蒙古日报· 2025-07-01 08:45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联合20家文博机构展出300余件文物,其中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6][7][12] - 展览重点展示红山文化代表性玉龙文物,包括故宫博物院藏"C"形玉龙、辽宁省博物馆藏4厘米"双龙首玉璜"、吉林左家山遗址石雕龙等 [7][10][11]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新发现"蚌质"龙形遗物,为红山文化早中期龙形文物首次考古发现 [11] 红山文化历史价值 - 红山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5800年前迈入古国文明阶段,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 [8] - 红山文化构建了发达的祭祀礼仪体系,形成"敬天、崇祖、尊王"传统信仰,是"中华礼制之源" [8][16] - 牛河梁遗址发现10万平方米大型祭祀场所,证明5000年前已存在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16] 红山文化影响 - 北京天坛造型可追溯至红山文化"庙坛冢"祭祀体系,中轴线"北庙南坛"布局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现萌芽 [15] - 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标志着中国迈入古国文明阶段,其影响力向南向西延伸,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源头 [17][18] - 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推进,此次展览为申遗助力 [18]
北方GDP第一县,不在山东,在西北
虎嗅· 2025-05-19 22:09
经济发展 - 神木县GDP总量位列全国第8,北方第一,人均GDP达40万元,超过香港和澳门[14][17] - 神木已探明煤炭储量超过500亿吨,储煤面积45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9%[9] - 神木煤炭资源以侏罗纪煤为主,煤质极好且开采成本低,同时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9] - 神木是中国第一产煤大县和重要煤化工基地,在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13] 社会福利 - 神木实行15年制免费教育,涵盖幼儿园到高中阶段[18] - 神木自2009年起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目前全国唯一[18] - 神木实施"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城区房价约2万元/平方米[18] 历史文化 - 神木是"杨老令公"杨业的出生地,拥有4300年历史的石峁古城遗址[4][34] - 石峁古城占地425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6倍,是我国发现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市遗址[35] - 石峁古城城墙全部用石头砌成,总长近10公里,残存高度约5米[37] 生态环境 - 神木全市林地覆盖率达43.2%,是山西省的两倍多[5][51] - 红碱淖是中国最大沙漠湖,面积54平方公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最大繁殖地[42][49] - 截至2020年底,神木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495万亩,矿区改造为公园[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