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探源
icon
搜索文档
良渚,文明瑰宝绽新辉
新华社· 2025-10-20 08:54
遗址保护技术创新 - 使用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植物精油抑制苔藓生长 有效保护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遗址 [3] - 启用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 包含7个实验室及标本室等配套空间 为南方土遗址提供更到位保护方案 [3] - 通过"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 实现遗址各角落实时状态监控 [4] 考古研究与文化价值阐释 - 近年来在遗址新发现20多条水坝和4条南北向的土垄 这些工程体现了良渚古国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4] - 已有600余种关于良渚文化的文集、读物得以出版 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 [5] - 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6]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 良渚文化激发创业创新灵感 例如开发AI练字机和App软件 市场反响热烈 [8] - 在良渚遗址辐射带动下 150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良渚新城 数字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8] - 构建良渚文创产品"研育产销"一体化模式 产品矩阵覆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等10多个品类 在售商品达数百款 [9] 文化走廊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良渚文化大走廊招引落地"文化+"重点项目74个 集聚规上文化企业64家 正加快成为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9] -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成为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事业最繁荣的区域之一 [9] 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 - "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先后与英国巨石阵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展开交流互动 [12] - 通过全球巡展、海外玉器数据库等项目 良渚文化走进了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 - "良渚论坛"连续举办三届 成为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13]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文明的守望与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21:00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概况 - 该博物馆是中国高校第一所现代化博物馆和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于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 [1] - 馆内现有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等藏品超过13000件,大部分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和见证北京大学考古百年历程的学术收藏 [1] 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发展历程 -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考古学研究室,由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开拓者马衡担任主任,倡导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物质遗迹 [1] - 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中国高校第一个考古专业,并于5年后独立开展田野考古教学实习,确立田野考古教学的"北大模式" [1] - 1983年北京大学将考古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立考古系,学科门类不断丰富,开辟宗教考古、陶瓷考古等新领域 [2] - 千禧年以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形成北大考古的学科布局和特色 [2] 重要考古发现与学术贡献 - 自1957年独立开展田野实习起,北京大学师生参与发掘的项目有39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8] - 研究员赵昊带领的北京大学三星堆考古队参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提供实物支撑 [5] - 研究员曹大志主持的周原遗址考古工作发现先周时期最大建筑及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为西周都城研究提供重要实证 [5] - 博雅博士后李佳胜参与的福建泉州安溪下草埔遗址发掘,首次完整揭示沿海冶铁业生态链,相关成果为泉州成功申遗提供考古学实证资料 [5] 馆藏特色与展览 - 馆内收藏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历年从田野考古工作地点带回的教学标本 [4] - 馆藏重要展品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鹰形陶鼎、商代的刻辞卜骨、西周时期的叔虞方鼎、元后期的卵白釉印花"太禧"铭盘等 [4]
(校馆弦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文明的守望与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20:30
公司历史与定位 - 公司是中国高校第一所现代化博物馆和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于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 [1] - 公司馆内现有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等藏品数量超过13000件 [1] - 公司前身考古学研究室于1922年成立,1952年成立中国高校第一个考古专业 [1] 学科建设与发展 - 公司于1983年将考古专业独立建立考古系,并不断丰富学科门类,开辟宗教考古、陶瓷考古等新领域 [2] - 千禧年以来,公司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学科布局和特色 [2] - 公司自1957年起确立“田野发掘—调查—整理—编写报告”的田野考古教学“北大模式” [1] 学术成就与贡献 - 公司师生参与发掘的项目有39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5] - 公司研究员在三星堆遗址、周原遗址、福建安溪下草埔遗址等地的考古工作为中华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支撑和实证资料 [3] - 公司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5] 藏品与展览 - 公司藏品重要来源之一是考古专业师生历年从田野考古工作地点带回的教学标本 [3] - 公司特展通过考古发掘标本、老档案、发掘报告、器物卡片等百余件组展品标记中国考古学中的“北大印迹” [3] - 公司展品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鹰形陶鼎、商代的刻辞卜骨、西周时期的叔虞方鼎等重要文物 [3]
文物里的“中国”印记(文化中国行·文物有话说)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圭表 -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遗址,其圭表为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天文仪器实物,距今4300至4000年 [3] - 圭表由立表和圭尺组成,立表复原高度225厘米(合陶寺尺9尺),圭尺复原长度187.5厘米(合陶寺尺7.5尺),圭尺残余42道刻度 [3][4] - 圭尺第11号刻度长1.6尺,推测为古代晋南地区"地中"标准,"地中"观念是"中道""正统"等政治意识形态的源头 [4] - 学界认为陶寺遗址是邦国都城遗址,其文化体现早期"中国"概念为"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5]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 - 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至3500年,是同时期规模最大都城遗址,其文化对研究王朝国家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6] - 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多片绿松石嵌片组成,多数嵌片长仅几毫米、厚不足1毫米,工艺精湛,被学界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之一 [6][7] - 龙形器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标志龙形象开始定型为长身子、菱形纹等特征,商周时期龙纹饰多以此为原型 [8]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表明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其中心区网格布局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8] 陕西宝鸡何尊铭文 - 何尊是西周早期青铜酒器,底部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9] - 铭文中"中"象征中央权威,"国"意为以武力护卫的都城,表明周人以建都天下中心构建政治秩序 [9] - 何尊铭文"唯王五祀"为解决周公摄政是否计入周成王在位年数的争议提供实物证据,修正了对西周纪年的认知 [10] - "中国"概念从地理中心升华为文明认同符号,周人融合夏商周三族为"诸夏",形成以礼乐制度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 [10][11] 湖北武汉博物馆五乳神兽镜 - 五乳神兽镜直径18厘米,重约500克,镜背铭文出现"中国人民",是已知实物文物上该词最早例证 [13] - 铭文21字为"青盖作竟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将国家意识与百姓生活祈愿结合 [13] - 铜镜铭文常见祝颂语如"长宜子孙",五乳神兽镜铭文是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材料,反映百姓对国家安定、生活富足的期盼 [14] 新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 织锦护臂1995年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体汉字 [15] - 护臂由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织成五重平纹经锦,纹样有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瑞兽和祥云瑞草 [16]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用语,"五星"指五大行星,"中国"指中原,古人相信五星相聚东方预示国家安宁昌盛 [16] - 护臂在远离中原的尼雅遗址出土,展现2000多年前各民族深度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物支撑 [17]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石峁遗址:黄土高原上的文明回响
新华社· 2025-09-24 01:52
遗址概况 -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黄土高原北部,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史前城址 [1] - 遗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 [2] - 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个层次构成,包含城门、墩台等附属建筑,其外城东门与皇城台开创中国都城正门结构先河 [1] 考古发现与历史沿革 - 明万历《延绥镇志》最早记载该遗址并误判为唐代城址,1927年天津《大公报》以"陕北发现汉匈奴古物"进行报道 [1] - 上世纪50年代遗址首次进入考古视野,2011年开始大规模科学系统发掘 [1] - 考古发现断续分布的石砌城墙、大量玉器及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 [1] 核心建筑与权力象征 - 皇城台作为都城权力中枢,顶部建有宫殿群、水体设施和贵族墓葬区,四周石墙依山势垒砌形似"金字塔" [2] - 宫殿西南廊道转角处发现弧形巨型神面石雕,被视为先民沟通天地的精神通道和族群文化图腾 [2] 出土文物与技术成就 - 遗址发现数量庞大、器类独特的精美玉器,形成"藏玉于墙"的习俗,玉器最薄处仅0.03厘米 [4][6] - 近期披露的鹰纹玉钺纹饰栩栩如生,为解读文化信仰提供实物证据 [6] - 出土骨针针孔直径最窄300微米,口簧等乐器至今可奏响,被称为"当时的高精尖技术" [6] 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 - 学界提出遗址可能是"先夏之都"或"黄帝部落居邑",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实物证据 [6][7] - 遗址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7] 现代保护与利用 - 运用MR全息可视技术对城防体系和文物进行三维动态复原,实现展示与活化利用 [7] - 已建成石峁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榆林,到石峁"成为旅游新选择 [7]
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文化中国行·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4
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 高校博物馆是由高等学校利用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旨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近年来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并发挥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2] - 高校博物馆依托学术资源 逐渐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2] 红色教育资源整合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多元途径举办30余场西迁主题展览 挖掘2000余件展品与史料结合重现历史场景 [3][4]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人13封信件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事件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讲述八女投江故事 高校通过红色资源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4] 科研与文化遗产保护 - 四川大学博物馆现有历史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 在书画陶瓷美术雕刻收藏最具特色 依托学校科研优势与考古学民族学研究同步发展 [5] - 该馆记录1934年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科学发掘的发掘日记地层图器物图等资料 展厅通过动态投影复原探沟场景 让观众身临其境回到发掘现场 [5] - 高校博物馆通过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 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6] 文化传承与展览创新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呈现200余件套绘画珍品图像与传世文献 系统展示元代绘画维度 [6]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丰富中华各民族文物 包括黎族几何纹服饰和赫哲族鱼皮衣 使专业学习能通过实物印证抽象文化概念 [6] -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科研人员最新研究成果反哺陈列展览 在藏品来源多样全面的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特点 是青少年研学启发创新思考的理想课堂 [6] 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8300平方米展厅通过4个主题展区呈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历程 包括镇馆之宝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 [8] - 北京一号由1400余名师生在1958年奋斗100多个昼夜从设计图纸到实现翱翔 铸就空天报国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丰碑 [8] - 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收藏1.5万件中国电子科技发展藏品 其中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装配中国自主研发龙芯CPU 代表芯片技术重要突破 [9] 教育功能拓展 - 高校博物馆通过现场教学辅助专业学习 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院长在博物馆内讲授航空航天概论课 学生围绕歼10A战斗机记录技术细节 [9] - 冯如三号无人机由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大一新生设计制作 实现持续飞行100小时打破世界纪录 激发年轻人责任担当 [8][9] - 高校博物馆展览需具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同时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社会公众好奇心 与社会博物馆相比更侧重专业学习辅助功能 [9]
这个博物馆,“可探”
新华社· 2025-08-21 20:07
石峁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初建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 大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 以10千米石砌城垣为界 由皇城台/内城/外城构成 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7] - 出土陶器包括陶罐/陶瓶/陶杯 骨器包括骨匕/骨哨/骨锥/骨针 玉器包括玉铲/玉环/玉刀[3][14] - 发现国内年代最早的口簧乐器骨簧 至今仍能演奏[14] 文化特征与工艺技术 - "藏玉于墙"习俗将玉制品嵌入石墙缝隙 表达辟邪祈福与希望城址稳固的愿望[7] - 出土和田玉等多种非本地玉料及海贝 证实先民与外界交流密切[8] - 人面石雕/动物石雕/石刻符号形态丰富 圆柱体双神面大石雕体量巨大且刻画传神[10][12] 重要文物与历史意义 - 2024年10月新发现鹰纹玉钺 四角有穿系透孔 正面刻敛翅姿态鹰纹 为解读文化信仰提供实物资料[8] - 人射马石雕中马的风格与甲骨文"马"字高度相似 暗示与殷商文化的潜在关联[12] - 遗址于2011年后两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关考古成果已编入中学教材[5] 研究价值与未解之谜 - 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新资料 刷新对史前文明高度的认知[5][7] - 现存未解谜团包括先民来源/生活习俗/石刻符号含义/建造者身份/废弃原因等[14] - 随着考古发掘持续深入 未来可能获得新的历史注解[15]
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城头山遗址考古发现 - 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城址,筑造年代为距今48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遗址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原始地貌为山前临河岗地,距今6800年汤家岗文化时期已出现定居聚落,并开掘环壕和180平方米以上的稻田 [1] - 聚落内部规划清晰,分为墓地、居住区等不同功能空间,为后续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 城市建造历程 - 距今6300-6100年大溪文化早期开始有计划筑城,面积约6万平方米,三面环壕,南部设人工河连通澹水作为主要对外通道 [2] - 城市经过4次筑造,最终护城河外坡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圈内圈6.5万平方米,城内布局经历重大调整 [3] - 第三次筑城后形成鼎盛时期结构:城东改为居民区,北部新辟墓地,西部集中高等级建筑,铺设东西向道路连接公共建筑 [3] 社会经济特征 - 城市具备区域中心功能,出土文物显示存在远距离贸易,包括中原彩陶钵、长江下游玛瑙璜等跨地区交流证据 [4] - 稻作农业是城市发展基础,最早城墙直接叠压在汤家岗文化稻田上,体现"从稻田里长出的文明"特征 [4] - 作为长江流域最早城市,城头山引领了后续数十座城市出现的史前城市化浪潮 [4]
聆听沉睡四千年的都邑脉动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08:47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 -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7月1日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揭牌 实现山西省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零的突破 [1] - 陶寺遗址距今4300年至3900年 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 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是中华文明形成关键阶段的核心聚落 [1] - 陶寺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 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1] 陶寺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 拥有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印证地中之国的圭表圭尺 以及考古发现最早的两个文字"文"和"尧" [1] - 遗址内还发现有彰显王权礼制的都邑遗迹 以及昭显中华图腾的彩绘龙盘 [1] - 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519.38公顷 目前已开放遗址博物馆 陶寺天文考古馆 宫城墙 宫殿区及考古发掘现场等展示区域 [1] 当地发展规划与文旅活动 - 襄汾县将围绕《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推进项目建设 再现4300多年前陶寺先民筑城建宫 敬授民时 以礼治国的早期国家图景 [2] - 临汾市推出"三馆联动"研学季惠民活动 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 学生群体 教师及考古工作者可免费参观临汾市博物馆 陶寺遗址博物馆和晋国博物馆 [2] - 临汾市文旅局在揭牌仪式上推介了"不止小西天 临汾皆如此"的暑期文旅路线 [2]
寻龙红山,是以中国——上博大展再探中华文明之源
内蒙古日报· 2025-07-01 08:45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联合20家文博机构展出300余件文物,其中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6][7][12] - 展览重点展示红山文化代表性玉龙文物,包括故宫博物院藏"C"形玉龙、辽宁省博物馆藏4厘米"双龙首玉璜"、吉林左家山遗址石雕龙等 [7][10][11]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新发现"蚌质"龙形遗物,为红山文化早中期龙形文物首次考古发现 [11] 红山文化历史价值 - 红山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5800年前迈入古国文明阶段,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 [8] - 红山文化构建了发达的祭祀礼仪体系,形成"敬天、崇祖、尊王"传统信仰,是"中华礼制之源" [8][16] - 牛河梁遗址发现10万平方米大型祭祀场所,证明5000年前已存在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16] 红山文化影响 - 北京天坛造型可追溯至红山文化"庙坛冢"祭祀体系,中轴线"北庙南坛"布局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现萌芽 [15] - 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标志着中国迈入古国文明阶段,其影响力向南向西延伸,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源头 [17][18] - 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推进,此次展览为申遗助力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