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盘龙城联通江河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历程与核心发现 - 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因洪水取土筑堤意外发现青铜器和陶片而重见天日 [2] - 1974年和1976年的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其作为早商二里岗时期城市聚落的基本格局,确证其与中原商文化高度一致 [2] - 2013年至今的新一轮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三项关键突破,助力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 盘龙城遗址近十年考古主要收获 - 揭示了城市聚落布局从诞生、鼎盛到衰落的完整三阶段动态演变过程 [4] - 在小嘴地点发现的铸铜作坊证明其青铜器冶铸技术已达先进水平,颠覆了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生产由核心都城垄断的传统认知 [4] - 环境考古证实商代盘龙城周边湖泊水位比现今低5—7米,还原出更广阔的临水都邑景观 [5] - 在遗址北部发现晚期规模宏大的石构工程遗迹,其中一段东西向石砌遗存长达81米、最宽处约5米,工程量巨大 [5] 盘龙城在长江与黄河文明互动中的枢纽地位 - 盘龙城是商王朝有组织南下、在长江北岸建立的战略支点,出土陶器礼器与中原文化高度一致 [6] - 作为掌控青铜时代命脉的核心枢纽,接收来自长江以南的铜料,部分就地加工铸造,部分向北输送供给中原王朝 [6][7] - 是中原制度、技术向长江传播的基地,其技术遗产被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等后续长江文明吸收创新 [7] 长江文明的起源、特质与历史地位 - 长江流域的文明曙光可追溯至距今两万年前,湖南玉蟾岩与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驯化稻谷遗存和陶器 [8] - 距今五千多年前,下游良渚文化的水利工程、玉礼器制度及大型聚落被公认为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形态之一,中游石家河文化也展现出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 [9] - 长江文明特质植根于水网生态环境,发展出精密的水田稻作农业体系和水利管理智慧,强调集体协作的社会结构 [10] - 长江流域丰富的铜矿资源是支撑商周青铜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文明与黄河文明存在深刻持久的“江河互济”关系 [10][11]
观器物之美 品长江之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5 07:14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于9月下旬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展,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展览 [5] - 展览汇集来自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四川、重庆等9省市30多家文博单位的160件(套)文物精品 [5] - 展览按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五大器类分为5个单元,系统梳理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工艺特色与艺术成就 [5] 玉器单元(琼琚凝华) - 展出良渚文化兽面纹三叉形器,距今5300年—4300年,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贵族男性发饰,造型稀有珍贵 [6] - 展出春秋时期龙凤纹玉龙,由一块黄色透闪石精雕细刻而成,图案构思奇巧,中有一龙,玉龙边缘刻出5个凤首,龙凤之间祥云盘绕 [9] 漆木器单元(漆韵流光) - 展出战国时期透雕凤鸟斗蛇瑟座,通体髹黑漆并用红、黄二色彩绘花纹,凤鸟嘴衔蛇尾、爪握蛇头,造型灵动,反映楚文化对凤鸟的尊崇 [8] - 展出战国时期猪形酒具盒,呈双头猪造型,内置酒杯,猪身8幅漆画描绘了楚国贵族从狩猎到宴饮的整个过程 [11] 青铜器单元(钟灵彝秀) - 展出春秋时期青铜神兽,为龙首、蛇颈、虎身、龟足、豹尾,头部以6只小龙构成角,背部攀附一只小兽,是楚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9] 金银器单元(浮光跃金) - 展出明代镶红宝石金冠,层层叠叠的祥云纹组合成莲花状,“花心”上方镶嵌一颗红宝石,与元代张渥《九歌图》中女神湘君所戴金冠类似 [12] 陶瓷器单元(土火之艺) - 展出清光绪年间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郎窑红观音尊,郎窑红釉烧制需要1300℃以上高温,对器物摆放位置、燃料挑选、熄火时机等细节要求极为苛刻 [10] - 单元背景装饰清代王致诚《陶冶图卷》,细致描绘了工匠制坯、画坯到上釉、烧制的全过程 [12] 展览特色 - 策展采用物画相映手法,将文物置于古代绘画背景中相互印证,例如西汉银釦金银箔贴饰云气鸟兽人物纹漆奁与《女史箴图》对照,再现古人梳妆场景 [11]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5 08:08
文章核心观点 - 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题,其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为突出,是理解中华文明特性的关键 [5][15] - 长江通过塑造空间格局、凝聚文化认同、驱动经济发展,深刻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经济走向,其影响贯穿古今 [18][22]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中国约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贡献约45%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22][23] 长江文明的历史与文化 - 长江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为突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未断的文明 [5][15] - 数千年来,包括屈原、苏轼、李白等在内的历代诗人歌咏长江,写下长诗逾万行,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 [14] - 长江流域是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制耒耜、干栏式建筑与水牛遗骸印证了这一点 [15] - 长江稻作文明塑造了“集体优先、互惠共生”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特性使中国的社会系统更趋稳定 [16] - 长江纵贯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将羌藏、巴蜀、荆楚、吴越等多元地域文化串联成瑰丽画卷 [17][20] 长江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中国约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贡献约45%的国内生产总值 [22] - 长江经济带是古老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在当代的交汇,是中国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示范区 [23] - 从大禹治水、李冰修都江堰到当代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治水承载着中国人对江河安澜、民生发展的深切期盼 [21] -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长江补水黄河流域,是对“江河共济”生态逻辑的当代延续,实现了大河流域间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 [21] - 万里江面上,现代化港口星罗棋布,一座座大桥如彩虹飞架,一条绿色、智慧、现代的长江正为流域带来发展之利 [22]
160件文物“聚会” 见证长江文明发展历程
人民网· 2025-09-24 10:2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于9月23日开幕 [1] - 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37家文博单位馆藏的160件(套)长江文明相关文物精品 [1] - 展览旨在回溯长江文明交流融合的历程,探触长江文脉的深厚底蕴 [1] 展览单元与展品内容 - “琼琚凝华”单元展示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代的代表玉作,入口展品为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玉三叉形器 [2] - “漆韵流光”单元重点展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漆器精品,包括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的猪形酒具盒 [4] - 青铜器单元呈现了25件承载上游巴蜀文化、中游曾楚文化和下游吴越文化的精美文物 [4] - “浮光跃金”和“土火之艺”单元分别介绍金银器的风俗特征和陶瓷器的转变过程 [6] - 展览创新性地以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不同质地的文物精品为载体 [6] 展览意义与策展理念 - 展览通过按时代早晚排布器类,可观照器形的时代特点与演变,寻觅长江文明发展的文化基因 [6] - 策展理念旨在深入挖掘长江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多元信息 [6] - 展览精选多家文博单位馆藏,旨在增进公众对长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阐释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意义 [6]
江城书房12场沉浸之旅免费开约
长江日报· 2025-09-19 08:30
活动概况 - 武汉图书馆将于2025年9月至11月推出“长江文明”系列活动,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一部分 [1] - 活动在中山大道百年历史建筑大孚银行旧址(今江城书房)内开展,共计12场 [1][2] - 活动旨在深入挖掘长江文明内涵,弘扬汉派文化,展现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活力 [1] 活动内容与结构 - 系列活动精心策划“自然长江”、“人文长江”、“江汉交汇”三个板块 [3] - “自然长江”板块包括《长江大观》《神奇动物》《守护长江》三大主题讲座,结合《再说长江》等纪录片片段,内容涵盖地质奇迹、江豚与中华鲟生存故事、生态修复实践 [3] - “人文长江”板块包括《大江上下》《江湖变迁》《文明现场》《诗画长江》四场阅读推广活动,串联从巴蜀、荆楚到吴越文化,以及都江堰、黄鹤楼、三星堆、李白等文化符号 [3] - “江汉交汇”板块聚焦武汉,通过《古代武汉》《近现代武汉》《家住长江边》三大主题,结合汉口历史街区探访、万里茶道寻踪等线下CityWalk,梳理城市因水而兴的脉络 [3] 活动形式与特色 - 活动形式跨界多元,涵盖历史、地理、生态、文学、城市发展等多学科视角 [4] - 采用“阅读+讲座+游学”多元互动模式,包括地理课堂结合长江全景展示、考古讲座搭配文创手作、诗歌赏析设置AI创作工坊、以及实地CityWalk [3][4] - 配套推出《长江文明的曙光》《家住长江边》等主题书单和纪录片鉴赏,实现“书影联动、读行合一” [4] 具体安排与参与方式 - 活动具体安排包括12场主题各异的讲座与活动,例如《长江大观》(9月20日)、《神奇动物》(9月27日)、《守护长江》(10月7日)等 [2] - 每场活动开始前2天开放报名,市民可通过“武汉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免费预约参加 [4]
长江永远澎湃
长江日报· 2025-09-13 11:50
艺术季活动概况 -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于9月12日在武汉开幕 活动持续至10月30日 涵盖美术 摄影 影视 音乐 文学等12项主体活动 [1][9] - 艺术季包括"新象长江"主题美术展 "映像长江"电影周在全省100余个点位展映20部革命战争题材影片 "聆听长江"音乐周 "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100部优秀作品 "书香长江"阅读周及"遇见长江"文学周等活动 [9] - 开幕式呈现五大洲艺术家联袂演绎埃及民歌《尼罗河畔的歌声》 印尼《美丽的梭罗河》 俄罗斯《海港之夜》 加拿大《红河谷》等中外经典曲目 [3]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湖北连续4年有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包括云梦郑家湖墓地 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荆门屈家岭遗址和武汉盘龙城遗址 [5] - "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将于9月23日开幕 汇聚长江流域10余省市数十家文博机构的近160件/套文物珍品 [5] - 武汉音乐学院研发"数智编钟" 通过AI技术原声采样和人机交互复原曾侯乙编钟千年清音 在开幕式实现数字化演奏 [5] 地域文化特色 - 湖北拥有全国最大的江河湖库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神农架享誉海内外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数量位居中部第一 [3] - 武汉通过《夜上黄鹤楼》光影秀 "蒜鸟"方言文创 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等项目实现文化创新 [2] - 楚剧 汉剧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土家族摆手舞 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长江文化活态传承载体 [6] 国际交流与影响 - 印度尼西亚歌手评价长江"相比梭罗河更大更长 沿途风景格外漂亮" 强调国际音乐与友谊的共享体验 [4] - 藏族原生态组合"雪莲三姐妹"表示被长江"大气磅礴 包容万物的气度"震撼 [4] - 艺术季通过世界文明交流的"大河交响曲"诠释文明互鉴与共生 [3] 文旅融合发展 - 湖北以"勇担支点建设使命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为主题 目标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8] - 艺术季拓展文化体验和消费场景 通过免费开放的电影周 音乐周及需预约的美术展 文博展增强群众参与度 [10] - 万千游客赴湖北春赏樱 夏看荷 秋品桂 冬观梅 形成四季旅游吸引力 [3]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1] 连续性 - 长江文明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 文字语言从未中断 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2] - 考古发现证实长江流域存在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完整文化链 包括良渚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三星堆遗址等 [3] - 长江水利工程历史悠久 从战国都江堰到现代三峡工程 展现以造福人类为目标的特质 [3] 创新性 - 长江文明体现创新性 既坚守传统又遵循与时俱进规律 [4] - 长江流域先民创造石斧石锛等工具 掌握钻木取火播种百谷技术 [5] - 出土文物包括四羊方尊青铜礼器 青铜通天神树 约7000年前木制船桨 展示先进铸造工艺 [5] - 楚文化首创县制改革赋税 产生老子庄子思想 屈宋楚辞编钟乐舞等文化成果 [5] 统一性 - 长江文明体现统一性 形成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大一统传统 [6] - 长江流域多民族共居 包括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 [8] - 古代中央王朝通过羁縻政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 [8] -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体现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8] 包容性 - 长江文明体现包容性 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 而是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 [9] - 三苗百越百濮等部族在长江流域开辟地盘 古蜀国巴国楚国吴国越国在此安营扎寨 [9] - 东晋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在长江流域建立 展现治理智慧和文化融通 [9] - 羌藏巴蜀湖湘荆楚皖赣吴越等文化区通过长江相互交汇贯通 [10] 和平性 - 长江文明体现和平性 崇尚和合遵行大道 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群己合一世界 [11] - 景德镇瓷器通过长江水系走向世界 16世纪英国博物馆地图标注景德镇为全中国仅3个标注城市之一 [12] - 中蒙俄万里茶道借助长江水系 从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北到蒙古俄罗斯 成为文明交流的文化共享之路 [13] - 长江流域商埠繁密 唐朝扬州成为中亚粟特胡商珠宝集散地 丝绸陶瓷茶叶远销地中海和非洲东海岸 [13] - 明代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中国特产 促进中外贸易融通和文化交流 [14]
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城头山遗址考古发现 - 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城址,筑造年代为距今48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遗址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原始地貌为山前临河岗地,距今6800年汤家岗文化时期已出现定居聚落,并开掘环壕和180平方米以上的稻田 [1] - 聚落内部规划清晰,分为墓地、居住区等不同功能空间,为后续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 城市建造历程 - 距今6300-6100年大溪文化早期开始有计划筑城,面积约6万平方米,三面环壕,南部设人工河连通澹水作为主要对外通道 [2] - 城市经过4次筑造,最终护城河外坡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圈内圈6.5万平方米,城内布局经历重大调整 [3] - 第三次筑城后形成鼎盛时期结构:城东改为居民区,北部新辟墓地,西部集中高等级建筑,铺设东西向道路连接公共建筑 [3] 社会经济特征 - 城市具备区域中心功能,出土文物显示存在远距离贸易,包括中原彩陶钵、长江下游玛瑙璜等跨地区交流证据 [4] - 稻作农业是城市发展基础,最早城墙直接叠压在汤家岗文化稻田上,体现"从稻田里长出的文明"特征 [4] - 作为长江流域最早城市,城头山引领了后续数十座城市出现的史前城市化浪潮 [4]
何以江城
长江日报· 2025-06-13 08:38
武汉在长江文明中的历史地位 - 武汉是长江文明的活态标本和中华文明流动与创新的生动缩影,城市发展与中华文明起源同步进行 [3] - 5000年前长江中游地区文明曙光初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见证早期人类生活 [3] - 武汉城区水果湖的放鹰台遗址距今5000年,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彰显当时文化发达程度 [3] - 4000年前黄陂张西湾遗址形成早期城市雏形,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 [3] 武汉的考古发现与文明发展 - 盘龙城遗址堪称"活态史书",有夏代遗存和商代辉煌,出土精美青铜器、大型玉戈和圆鼎等 [3] - 去年在黄陂六银庙发现的二里头时期(夏代)墓葬是重大突破 [3] - 盘龙城在文化上串联起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标志着双大河文明结构的形成 [13] - 盘龙城宫殿采用"木骨泥墙"建筑技术和"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体现王权思想 [14] 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与包容性 - 从古代的"金道锡行"到近现代的交通网络,武汉始终是交通枢纽 [4] - 长江文明赋予武汉交通与交流的包容性,使武汉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 [4] - 武汉以地理之枢纽、考古之实证、文化之包容,诠释"何以江城"的千年命题 [4] - 长江流经湖北1000多公里,在武汉穿城而过,赋予独特城市气质 [6] 武汉的"江河湖文化"与楚文化 - 荆楚文化包含的"江河湖文化"在武汉尤为凸显,"江"指长江,"河"指汉水,"湖"指武汉的百湖 [6] - 汉水作为长江最大支流,在武汉形成"两江交汇"的独特地貌 [6] - 楚文化基因在近代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张之洞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构建近代工业体系 [6] - 武汉至今保留汉剧、楚剧等非遗剧种,"万里茶道"节点地位见证商贸传统 [7] 武汉的城市起源与发展 - 武汉城市起源发展与长江关系紧密,盘龙城地处长江之滨,起源于军事战争需要 [9] - 武汉"因武而昌"又"因商而兴",商兵互动深刻影响城市历史走向和性格 [9] - 汉口崛起兴于水、兴于码头,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 [10] - 近代武汉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四大商埠之一 [10] 武汉的建筑遗产与文化内涵 - 武汉建筑遗产勾勒出城市"因江而建、依江而兴"的千年轨迹 [13] - 三国武昌城址、元代胜像宝塔、古琴台、禹稷行宫、汉阳铁厂矿砂码头等建筑遗存沿长江铺展 [14] - 武汉文化包容万象,不是一个文化单一的城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13] 武汉文物呈现的长江文明特质 - 武汉在长江文明中具有枢纽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三大特质 [16] - 从商代铜矿运输到明清漕粮贸易,武汉始终是长江流域资源流通的关键节点 [16] - 三国青瓷坞堡、唐代胡人俑、宋代影青瓷等文物展现不同文化融合共生的历史进程 [16] - 盘龙城青铜器对中原工艺的本土化改造和湖泗窑独创的瓷器技术彰显创新精神 [16]
“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亮相南航
南京日报· 2025-05-22 07:34
展览概况 - 南京博物院"长江文明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首次进入高校,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砚湖美术馆开展 [1] - 展览以传统中国书画、油画等形式展现,是全国首次尝试以绘画形式再造"文物" [1] - 展览以"长江文明"为主题,通过6位创作者的70余件作品链接历史与时代、文博与绘画 [1] 核心展品 - 百米国画长卷《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由嵇亚林和白鹤携手创作,涵盖长江流域19个省、区、市60多个遗址出土的160多件代表性文物 [1] 展览意义 - 展览为南航师生提供校园内深度感受文物艺术魅力的机会,是培育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的实践场域 [2] - 首次将长江沿线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文物绘制在单一画卷上,突破地域限制展示长江文明 [2] -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展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生机,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学习价值 [2] 合作背景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引入展览,体现高校对传承长江文化的使命担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