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长江永远澎湃
长江日报· 2025-09-13 11:50
当暮色为江面镀上鎏金,长江,又一次以最诗意的姿态苏醒——这不是一条河流的独 奏,而是文明长卷的舒展。 浩浩长江奔涌不息,激荡荆楚万千气象。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璀璨 启幕,荆楚大地以长江为弦,奏响传承与创新的变奏曲。当五大洲的艺术家联袂唱响"大河 交响曲",当无人机群在夜空绘出"花开中华",在江天一色的壮丽图景中,我们读懂——长 江文明,正是这生生不息的奔涌。 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长江之畔将化身流动的文化殿堂。艺术季主体活动涵盖美术、摄 影、影视、音乐、文学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示长江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我们也借由这 场盛会,回望文明之源、守护生态之本、叩问创新之路。长江的故事,在简牍上古老的墨迹 里、在白云黄鹤动人的传说中,也在"数智编钟"用全新方式呈现的千年绝响中,长江最动人 的篇章,就在下一个浪尖。 永远澎湃的长江,教会我们以水的姿态生存:既有冲破夔门的锐气,亦有滋养万物的胸 怀;既记得每一条支流的姓名,更向往星辰大海的征途。 精灵回归 长江文明活在当下 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上,无人机的光影掠过长江大桥,烟花于夜空中绚烂绽放,编钟 古乐应和着江涛节拍,这场文化盛宴已超越时空和地域,勾勒 ...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1] 连续性 - 长江文明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 文字语言从未中断 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2] - 考古发现证实长江流域存在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完整文化链 包括良渚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三星堆遗址等 [3] - 长江水利工程历史悠久 从战国都江堰到现代三峡工程 展现以造福人类为目标的特质 [3] 创新性 - 长江文明体现创新性 既坚守传统又遵循与时俱进规律 [4] - 长江流域先民创造石斧石锛等工具 掌握钻木取火播种百谷技术 [5] - 出土文物包括四羊方尊青铜礼器 青铜通天神树 约7000年前木制船桨 展示先进铸造工艺 [5] - 楚文化首创县制改革赋税 产生老子庄子思想 屈宋楚辞编钟乐舞等文化成果 [5] 统一性 - 长江文明体现统一性 形成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大一统传统 [6] - 长江流域多民族共居 包括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 [8] - 古代中央王朝通过羁縻政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 [8] -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体现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8] 包容性 - 长江文明体现包容性 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 而是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 [9] - 三苗百越百濮等部族在长江流域开辟地盘 古蜀国巴国楚国吴国越国在此安营扎寨 [9] - 东晋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在长江流域建立 展现治理智慧和文化融通 [9] - 羌藏巴蜀湖湘荆楚皖赣吴越等文化区通过长江相互交汇贯通 [10] 和平性 - 长江文明体现和平性 崇尚和合遵行大道 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群己合一世界 [11] - 景德镇瓷器通过长江水系走向世界 16世纪英国博物馆地图标注景德镇为全中国仅3个标注城市之一 [12] - 中蒙俄万里茶道借助长江水系 从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北到蒙古俄罗斯 成为文明交流的文化共享之路 [13] - 长江流域商埠繁密 唐朝扬州成为中亚粟特胡商珠宝集散地 丝绸陶瓷茶叶远销地中海和非洲东海岸 [13] - 明代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中国特产 促进中外贸易融通和文化交流 [14]
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城头山遗址考古发现 - 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城址,筑造年代为距今48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遗址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原始地貌为山前临河岗地,距今6800年汤家岗文化时期已出现定居聚落,并开掘环壕和180平方米以上的稻田 [1] - 聚落内部规划清晰,分为墓地、居住区等不同功能空间,为后续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 城市建造历程 - 距今6300-6100年大溪文化早期开始有计划筑城,面积约6万平方米,三面环壕,南部设人工河连通澹水作为主要对外通道 [2] - 城市经过4次筑造,最终护城河外坡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圈内圈6.5万平方米,城内布局经历重大调整 [3] - 第三次筑城后形成鼎盛时期结构:城东改为居民区,北部新辟墓地,西部集中高等级建筑,铺设东西向道路连接公共建筑 [3] 社会经济特征 - 城市具备区域中心功能,出土文物显示存在远距离贸易,包括中原彩陶钵、长江下游玛瑙璜等跨地区交流证据 [4] - 稻作农业是城市发展基础,最早城墙直接叠压在汤家岗文化稻田上,体现"从稻田里长出的文明"特征 [4] - 作为长江流域最早城市,城头山引领了后续数十座城市出现的史前城市化浪潮 [4]
何以江城
长江日报· 2025-06-13 08:38
武汉在长江文明中的历史地位 - 武汉是长江文明的活态标本和中华文明流动与创新的生动缩影,城市发展与中华文明起源同步进行 [3] - 5000年前长江中游地区文明曙光初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见证早期人类生活 [3] - 武汉城区水果湖的放鹰台遗址距今5000年,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彰显当时文化发达程度 [3] - 4000年前黄陂张西湾遗址形成早期城市雏形,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 [3] 武汉的考古发现与文明发展 - 盘龙城遗址堪称"活态史书",有夏代遗存和商代辉煌,出土精美青铜器、大型玉戈和圆鼎等 [3] - 去年在黄陂六银庙发现的二里头时期(夏代)墓葬是重大突破 [3] - 盘龙城在文化上串联起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标志着双大河文明结构的形成 [13] - 盘龙城宫殿采用"木骨泥墙"建筑技术和"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体现王权思想 [14] 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与包容性 - 从古代的"金道锡行"到近现代的交通网络,武汉始终是交通枢纽 [4] - 长江文明赋予武汉交通与交流的包容性,使武汉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 [4] - 武汉以地理之枢纽、考古之实证、文化之包容,诠释"何以江城"的千年命题 [4] - 长江流经湖北1000多公里,在武汉穿城而过,赋予独特城市气质 [6] 武汉的"江河湖文化"与楚文化 - 荆楚文化包含的"江河湖文化"在武汉尤为凸显,"江"指长江,"河"指汉水,"湖"指武汉的百湖 [6] - 汉水作为长江最大支流,在武汉形成"两江交汇"的独特地貌 [6] - 楚文化基因在近代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张之洞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构建近代工业体系 [6] - 武汉至今保留汉剧、楚剧等非遗剧种,"万里茶道"节点地位见证商贸传统 [7] 武汉的城市起源与发展 - 武汉城市起源发展与长江关系紧密,盘龙城地处长江之滨,起源于军事战争需要 [9] - 武汉"因武而昌"又"因商而兴",商兵互动深刻影响城市历史走向和性格 [9] - 汉口崛起兴于水、兴于码头,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 [10] - 近代武汉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四大商埠之一 [10] 武汉的建筑遗产与文化内涵 - 武汉建筑遗产勾勒出城市"因江而建、依江而兴"的千年轨迹 [13] - 三国武昌城址、元代胜像宝塔、古琴台、禹稷行宫、汉阳铁厂矿砂码头等建筑遗存沿长江铺展 [14] - 武汉文化包容万象,不是一个文化单一的城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13] 武汉文物呈现的长江文明特质 - 武汉在长江文明中具有枢纽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三大特质 [16] - 从商代铜矿运输到明清漕粮贸易,武汉始终是长江流域资源流通的关键节点 [16] - 三国青瓷坞堡、唐代胡人俑、宋代影青瓷等文物展现不同文化融合共生的历史进程 [16] - 盘龙城青铜器对中原工艺的本土化改造和湖泗窑独创的瓷器技术彰显创新精神 [16]
“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亮相南航
南京日报· 2025-05-22 07:34
展览概况 - 南京博物院"长江文明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首次进入高校,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砚湖美术馆开展 [1] - 展览以传统中国书画、油画等形式展现,是全国首次尝试以绘画形式再造"文物" [1] - 展览以"长江文明"为主题,通过6位创作者的70余件作品链接历史与时代、文博与绘画 [1] 核心展品 - 百米国画长卷《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由嵇亚林和白鹤携手创作,涵盖长江流域19个省、区、市60多个遗址出土的160多件代表性文物 [1] 展览意义 - 展览为南航师生提供校园内深度感受文物艺术魅力的机会,是培育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的实践场域 [2] - 首次将长江沿线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文物绘制在单一画卷上,突破地域限制展示长江文明 [2] -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展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生机,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学习价值 [2] 合作背景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引入展览,体现高校对传承长江文化的使命担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