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穷鬼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年轻正当多穷游
虎嗅APP· 2025-10-17 17:36
旅游行业消费趋势 - 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达8.88亿,同比增加1.23亿人次,但总消费8090.06亿元仅增加1081.89亿元,呈现量增价减特征 [3][4] - 人均日消费为113.88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2.98%,显示整体旅游消费力减弱 [4] - 头部民宿及乡村酒店入住率可达90%以上,但价格较去年同期普遍降低10%以上,采取以价换量策略 [4] 年轻消费群体行为变化 - 95后游客成为出游主力,其预订人次占比居首,05后独立旅行趋势显著 [5] - 年轻群体偏好非传统抠门玩法,如租帐篷替代酒店、租赁电子设备、选择低价机关食堂餐饮,社交平台省钱攻略盛行 [5] - 消费行为引发争议,如免费营地人满为患、对收费景点的负面评价、利用规则漏洞取消订单等,反映与传统穷家富路价值观的冲突 [5] 旅游服务商业模式调整 - 部分民宿及乡村酒店通过拓展周边业务如咖啡、餐饮、亲子活动维持总收入稳定,抵消降价影响 [4] - 行业面临年轻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追求体验而非奢华服务的挑战,需适应低成本高性价比需求 [5][20] 社会文化与旅游观念演变 - 年轻一代对省钱、抠门等概念脱敏,大方讨论分享,体现物质攀比心态减弱和向内求的认知变化 [20] - 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使旅居、数字游民等模式成为可能,解放了年轻群体的生产力与流动性 [19][20] - 穷游被视为开阔视野、构建真实认知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缓解社会内卷导致的视野狭隘问题 [21][22]
【数字营销】每个品牌都在强调的“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7-15 12:30
Z世代消费观与情绪价值 - 泡泡玛特联名手办8天售罄,薄荷色LABUBU拍出108万天价,体现Z世代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力[1] - The Monsters系列2024年销售额30.4亿元,同比暴涨726.6%,超越MOLLY成为泡泡玛特最赚钱IP[9] - 年轻人通过潮玩社交,形成身份认同感,消费逻辑从"性价比"转向"心价比"[8][9] 消费行为的两面性 - 消费者既追求拼多多、军大衣等高性价比商品,又愿为盲盒、电竞、手办支付溢价,体现对消费"掌控感"的需求[5] - 蜜雪冰城、库迪咖啡成功抓住年轻人对"小资"消费品祛魅的时机,低价优质策略契合消费心理[5] 品牌营销的"活人感"策略 - 京东外卖借网友调侃迅速接梗,官宣猪猪侠为虚拟骑手,强化品牌鲜活形象[11][12] - 京东联合惠英红推出"红的会赢"口号,美团、饿了么以"黄的更灵""蓝的一定赢"参与营销战,活人感沟通提升消费者共鸣[14][16] 仪式感与怀旧经济 - 王老吉、好望水推出高考定制罐,每日鲜语春节推出"好运新年奶",品牌通过节点营销提供情绪价值[19][20] - 可达鸭、凯蒂猫数码相机引发抢购,怀旧成为社会转型期情感出口,老剧翻红、短视频怀旧内容受追捧[24][26] 治愈型消费趋势 - 近三成年轻人因"情绪价值疗愈身心"消费,陶艺、瑜伽、Citywalk等体验式消费增长[23] - 猫咖狗咖、微景观工位等治愈场景兴起,标本键盘等产品成为对抗机械工作的情感代偿[22][23]
排队三天不减!实探苏州店开业首日,奥乐齐迎来异地大考?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5-04-22 09:19
奥乐齐中国市场扩张策略 - 德国超市奥乐齐首次在上海以外区域(苏州、无锡)开设新店,开业当天及后续几天均出现排长队现象,显示市场热度高[1][3][6][9] - 公司计划在中国开设数百家分店,仅上海地区就可能达到三位数门店规模[9] - 选择苏州、无锡作为首站因地理位置接近上海且消费者口味、经济基础相似[24] 低价战略与商品结构 - 奥乐齐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约2000个SKU中超过500个定价在9.9元以下,其中90%为高频消耗品[20] - 低价商品集中在食品饮料、果蔬生鲜等刚需品类,如9.9元大米、8.6元小面包、10.9元雪饼等[14][15][19] - 自有品牌占比超90%,80%供应商来自中国本土,生鲜肉类主要来自江浙沪地区以优化供应链成本[20][26][30] 供应链与运营模式 - 生鲜产品保质期仅4天,供应商集中在江浙沪(如上海中润万家、中粮家佳康),需快速响应本地需求[27][29][30] - 超1500个SKU为家庭日常生活高易耗品,追求高动销和快周转,对供应链敏捷性要求高[30] - 利用自有品牌和近场供应链布局平衡价格与品质,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3.3%至约10亿元[20] 市场挑战与调整 - 从上海扩张至江苏面临供应链成本上升风险,需维持"低价优质"标签[26][30] - 初期通过促销活动吸引客流,但需在"蜜月期"后依靠产品力留存消费者[5][26] - 此前在上海从"精品社区超市"转型为"精选平价超市",并推出"超值"系列强化低价定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