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管理费协商
icon
搜索文档
LP催了:赶紧把钱投出去
投资界· 2025-04-21 15:59
行业现状 - 当前VC/PE行业普遍面临资金投不出去的困境 头部机构账上资金闲置现象明显 [4] - 一季度VC机构整体投资数量同比下降约10% 出手节奏明显放缓 [7] - 资金高度集中于AI大模型 机器人等热门赛道 导致估值泡沫化 部分机构难以出手 [7] 投资机构痛点 - 优质项目稀缺 平庸项目看不上 好项目竞争激烈且估值变形 [7] - 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叠加退出不确定性 加剧LP信心不足 [7] - 地缘政治影响显著 面向欧美市场的项目被搁置观望 [7] - 政府LP要求GP兼顾返投指标 进一步加大项目筛选难度 [7] LP压力传导 - 90%政府LP设定了年度投资考核目标 要求资金必须投向创新项目而非闲置 [8] - 未完成投资进度的GP面临减资 扣管理费等惩罚措施 [8] - 部分政府LP将管理费与实投规模挂钩 未达标需退还管理费 [11] GP生存策略调整 - 管理费普遍降至1-1.5% 部分机构已无法覆盖运营成本 [9] - 投资机构开展多元化创收 包括跟投 FA中介服务等 [9] - 多家GP主动缩减基金规模 退回超额募资以降低压力 [10] - 民营机构加速向中型基金转型 松禾资本等已调整策略 [10] 市场趋势 - 行业共识认为必须适应IPO停滞环境 保持持续出手能力 [10] - 高瓴资本提出决策应聚焦核心问题而非市场情绪 [12] - 2021年资金充沛的行业范式已不可持续 需建立新投资逻辑 [10]
LP催了:赶紧把钱投出去
投资界· 2025-04-21 15:59
投资人苦恼:有钱但投不出去 - 大多数投资机构投资数量相比上一年同期下降约10%,VC机构出手节奏趋缓 [7] - 资金和资源加速向少量项目集聚,高估值与泡沫论此起彼伏,部分投资机构表示"难以下手" [7] - 市场上有限的资金都扎堆在相同的赛道里,平庸的项目看不上,好项目又轮不到,部分项目估值变形直接pass [7] - 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历历在目,加上退出的不确定性,LP投资人信心不足,各方资金都很谨慎 [7] - 地缘政治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投资人的决策,部分面向欧美市场的项目无奈搁置观望 [7] - 眼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瞄准未来进行更大胆的投资,一些投资机构陷入钱在手不投贬值和投出去亏钱的矛盾里 [7] - 很多同行面临有钱没处投的处境,看不到好项目,有账上几个亿买理财的例子 [7] LP考核投资进度 - 政府LP要求GP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关心资金是否能够真正投到创新项目上去 [8] - 90%的政府LP诉求是尽快投资,设下"今年必须投多少"的考核目标 [8] - 资金使用率越高意味着GP把更多的钱投在项目上,多投项目多创造收益 [8] - 资金使用率越低,则可能意味着GP管理费收得越多,但没有尽职免责 [8] - 政府投资基金会要求子基金在三年内全部投完并汇报指标,未完成将发函催促投资 [8] - 若资金仍未使用,可能会触发减资、扣管理费等动作 [8] 管理费压力与创收KPI - 一级市场管理费呈现两个极端,有些GP管理费太低不足以支撑运营成本,有些不太作为的GP却靠着管理费过得有声有色 [8] - 管理费不超过实缴金额的1.5%,有的甚至降到了1% [9] - 投不出、募不动、也退不了,LP持续性出资成为GP普遍头痛的问题 [9] - 有些投资机构的管理费已不够日常开支,有基金账上只剩200万 [9] - 活跃在前端的投资人开始肩负起机构的创收,有的投资经理自掏腰包凑跟投,有的投资机构干起FA的活儿转收中介费 [9] - 纯国资机构直言管理费覆盖不住成本,每个人都背了创收的指标 [9] GP调整策略 - 部分GP放弃做大规模,退回募来的资金 [10] - 运营基金的能力与环境、机遇等都有很大关系,对行业保持敬畏之心决定放弃但不后悔 [10] - 今年仍在募新的基金,但把基金规模缩小 [10] - GP主动缩减基金规模,向LP退回部分或全部资金,被认为是穿越寒冬的一种策略 [10] - 基金规模过大对民营机构存在挑战,需要往中型规模转型 [10] - 必须去面对IPO停滞的前提下仍要出手的现实 [10] 典型案例 - 某国资PE拿了长三角某地政府10亿级别的资金,因基金2年没有投项目,该政府LP决定终止出资 [11] - 北京一家硬科技VC基金向LP call款失败,理由是投资不达标 [11] - 有国资LP约定管理费按实缴或实投规模拨付,未完成投资指标、返投要求等则需将部分管理费退还给LP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