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搜索文档
心理学|一个人的恐惧在哪里,他的人格就在哪里,如何深度了解一个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08:41
心理学与人格研究 - 恐惧是理解人格的关键密码,能够清晰映照出个体最脆弱、最真实的自我 [1] - 核心恐惧形成于童年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互动密切相关,例如安全感、归属感、自主性需求受挫会内化为特定人格特质 [1]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恐惧是性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个体毕生努力整合童年形成的性格 [1] 恐惧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模式 -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被拒绝和负面评价,导致社交退缩行为 [2] - 强迫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混乱和不确定性,表现为对秩序与控制的过度执着 [3] - 依赖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独自面对生活,表现为过度寻求他人认可 [4] - 自恋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被暴露脆弱性和不被崇拜 [5] 恐惧的心理学机制 - 恐惧直接关联个体的价值体系和自我认知,例如害怕失败者可能持有"只有成功才有价值"的信念 [7]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挑战非理性恐惧重塑核心信念,恐惧与人格信念存在因果关系 [7] - 探索恐惧是人格发现之旅,直面恐惧能揭示个体对连接、和谐等深层需求 [7] 恐惧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 理解他人恐惧模式可提升共情能力,例如伴侣对被抛弃恐惧的理解能改善关系互动 [8] - 恐惧理解比表面安慰更具治愈力量,依恋模式反映个体爱与被爱的方式 [8] - 将恐惧转化为成长契机是心理成熟标志,例如通过面对批评恐惧发展健康自我表达 [8] 恐惧的积极意义 - 恐惧是认识自我的向导而非敌人,解读恐惧地图能打开人格之门 [9] - 承认恐惧需要勇气,但能触及人格最深处的真实,指引更完整的人生 [9] - 恐惧揭示个体故事,认识恐惧是爱自己与他人的起点 [9]
|晒书客·获月之书|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14:59
《我的文学奖》 -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拒绝过十个文学奖项,并在书中嘲讽颁奖官员和文化界的虚伪 [2] - 伯恩哈德在书中贯穿暴躁情绪,批判政府、国民和一战后奥地利的社会状态 [2] - 他认为文学奖只是借名人名义,大众不关心,官方用来撑门面 [2] 《拍电影的人类学家》 - 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反对欧人猎奇视角拍摄非洲,主张平视和真实记录 [5] - 鲁什的纪录片力求平衡镜头特权与人类学操守,但真实场景仍引发争议 [5] - 书中揭示人类学面对的根本性困惑:真实记录与猎奇界限模糊 [6] 《一名神经疾病患者的回忆录》 - 施瑞伯是弗洛伊德著名案例,回忆录记录其妄想狂经历,被分析为"妄想性痴呆" [8] - 拉康进一步阐释患者陈述为"主体的话语",精神分析可祛除自我蒙蔽 [9] - 回忆录是首个完整中译本,混合幻象与事实,具文学价值 [8] 《俄国思想史: 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 - 瓦利茨基梳理18-20世纪俄国思想,涵盖主流与非知名人物 [11] - 强调俄国哲学依赖"地方实践者",通过政治实践传播而非学术著述 [11] - 民粹派等极端实践者被纳入思想史,体现"思想即政治实践"的立场 [11] 《伦勃朗的眼睛: 天才与他的时代》 - 艺术史家沙玛以伦勃朗1629年自画像为切入点,分析其眼部画法 [13] - 书中纵横勾连绘画技法与社会历史,展现"过度鉴赏"风格 [13] - 伦勃朗在荷兰黄金时代脱颖而出,沙玛文风才华横溢但争议性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