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类学
icon
搜索文档
|晒书客·获月之书|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14:59
《我的文学奖》 -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拒绝过十个文学奖项,并在书中嘲讽颁奖官员和文化界的虚伪 [2] - 伯恩哈德在书中贯穿暴躁情绪,批判政府、国民和一战后奥地利的社会状态 [2] - 他认为文学奖只是借名人名义,大众不关心,官方用来撑门面 [2] 《拍电影的人类学家》 - 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反对欧人猎奇视角拍摄非洲,主张平视和真实记录 [5] - 鲁什的纪录片力求平衡镜头特权与人类学操守,但真实场景仍引发争议 [5] - 书中揭示人类学面对的根本性困惑:真实记录与猎奇界限模糊 [6] 《一名神经疾病患者的回忆录》 - 施瑞伯是弗洛伊德著名案例,回忆录记录其妄想狂经历,被分析为"妄想性痴呆" [8] - 拉康进一步阐释患者陈述为"主体的话语",精神分析可祛除自我蒙蔽 [9] - 回忆录是首个完整中译本,混合幻象与事实,具文学价值 [8] 《俄国思想史: 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 - 瓦利茨基梳理18-20世纪俄国思想,涵盖主流与非知名人物 [11] - 强调俄国哲学依赖"地方实践者",通过政治实践传播而非学术著述 [11] - 民粹派等极端实践者被纳入思想史,体现"思想即政治实践"的立场 [11] 《伦勃朗的眼睛: 天才与他的时代》 - 艺术史家沙玛以伦勃朗1629年自画像为切入点,分析其眼部画法 [13] - 书中纵横勾连绘画技法与社会历史,展现"过度鉴赏"风格 [13] - 伦勃朗在荷兰黄金时代脱颖而出,沙玛文风才华横溢但争议性强 [13]
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学:人定义食物,食物也在定义人
新浪财经· 2025-06-19 13:07
人类学家很早就揭示出,在已知的人类需求中,吃是最基本的一项,其重要与急迫的程度远超性欲。人体能适应很多种食物,这林林总总的食 物,形成了一张巨大的食物光谱。但仔细看看这光谱,我们会发现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人们吃的东西,尤其是觉得好吃的东西,可能完全不 同。一个英国女孩曾这样描述她第一次看到皮蛋(松花)时的情景: 一家装修挺前卫的香港餐馆,上了皮蛋作为餐前开胃小吃。蛋被一切两半,搭配泡姜佐食。那是我第一次去亚洲,之前几乎没见过晚餐桌上出现 这么恶心的东西。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 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仅仅出于礼貌,我夹起一块放在嘴里, 那股恶臭立刻让我无比恶心,根本无法下咽。之后,我的筷子上就一直沾着蛋黄上那黑醺醺、黏糊糊的东西,感觉再夹什么都会被污染。我一直 偷偷摸摸地在桌布上擦着筷子。 皮蛋 皮蛋,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食物,可能我们很难想象,皮蛋竟然会被外人描述得如此不堪。不过我在读过她的这段描述后, 再认真看看皮蛋,好像也确实是她说 ...
如何走好人生下坡路?
虎嗅· 2025-06-11 08:05
袁长庚,现为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他在南科大开设"理解 死亡"、"爱情社会学"、"失败者社会学"等课程,一直关注人身上更幽微的面向——情感、困境以及局 限。 他深受人类学影响,强调人在社会结构里的位置,一个人的命运和选择和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失败 不能归因于个人的问题,而必须追溯到制度、资源和社会结构的问题。 成为老师后,袁长庚在学生身上感受到强烈的意义危机,绩优主义渗透在教育体系里,学生被鼓励服从 一种线性、理性、标准化的发展路径——成绩、排名、奖学金、科研成果,每一个指标都可以量化,每 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惩罚。社会对于人的期待越来越单一:不能崩溃、不能迟疑、不能软弱。 当人们面临困境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持机制,表达情绪、承认困境、请求帮助,成为难以启齿的事。 即便袁长庚努力为学生留出可以崩溃的安全角落,学生仍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沉默。他们说:"老 师,我觉得这些小事不值得让你操心";"老师,我忍一忍就过去了"。 如果我们一代人所面临的现实是"走下坡路",那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当"成功"的出口越来 越窄,我们怎么重新看待成功和失败?在强弱、地位、收入之外,人的 ...
我学者首次确证史前母系氏族存在
科技日报· 2025-06-06 09:10
考古发现 - 北京大学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研究首次实证确认4750年前大汶口文化存在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村落组织 [1] - 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期刊 [1] - 傅家遗址为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考古发现南北两处独立墓葬群 [2] 研究方法 - 采用古DNA鸟枪法测序和捕获富集技术获取60个个体全基因组数据(北区14个,南区46个) [2] - 通过mtDNA(母系遗传)和Y染色体(父系遗传)分析社会结构 [1] - 北区个体100%属于mtDNA单倍群M8a3,南区95.65%个体属于D5b1b单倍群,显示母系遗传高度同质性 [2] - Y染色体单倍型在两处墓地呈现显著多样性 [2] 研究结论 - 遗传证据表明傅家遗址两个墓地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结构 [2] - 研究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系统遗传数据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模型 [3] - 成果揭示了早期社会组织特征、人口规模、生业模式和生产力水平等关键信息 [2]
世界首次确证史前母系社会!研究团队揭秘广饶傅家遗址研究成果
大众日报· 2025-06-06 09:06
史前母系社会确证 - 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古DNA技术首次确证4750年前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存在母系社会,这是全球发现的最早母系社会[2] - 样本包含60例个体全基因组数据(北区14例+南区46例),通过线粒体单倍型分析显示南区44例共享D5b1b型、北区共享M8a3型,证实两区人群分属不同母系祖先[3] - Y染色体分析显示男性样本父系遗传高度多样性(南区10例男性分属6种单倍型,北区3例男性各属不同单倍型),与母系遗传形成鲜明对比[3] 研究方法与技术突破 - 采用古DNA鸟枪法测序与捕获富集技术,在普遍降解的样本中实现高分辨率亲缘关系重建,突破过去依赖雕像/女性用品等单一证据的局限[4] - 放射性碳定年贝叶斯建模显示墓地使用约250年,母系血统稳定延续10代人[3] - 多学科团队(古DNA+考古学+人类学+稳定同位素)首次形成完整证据链,实现国内文物考古跨学科合作突破[6] 文明起源与社会结构意义 - 实证大汶口文化时期存在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村落组织,成员饮食高度依赖粟类农业并摄入海洋蛋白质,两性资源获取无差异[5] - 研究揭示黄河下游沿海地区母系社会曾发展出高度组织化社会单元,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重要基础[5] - 成果填补国际学界对史前母系社会直接考古证据的空白,将母系社会遗传学证据时间从欧洲铁器时代前推至新石器时代[4] 学术影响与未来方向 - 为早期人类社会组织演化研究提供新技术路线(DNA技术+多学科交叉),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6] - 研究团队强调现代科技手段将开启传统考古无法实现的新发现领域[6]
人类一生所学不过4GB,加州理工顶刊新研究引热议
量子位· 2025-04-13 12:08
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研究 - 人类信息处理速度仅为每秒10bit,感官系统数据收集速率达每秒10亿bit,二者比值高达1亿倍[2][12] - 24小时不间断学习且不遗忘的情况下,100年知识储量上限仅为4GB,相当于70亿参数大模型存储量的1/350[1][3][16] - 中枢神经系统采用串行处理方式导致信息传输速率受限,表现为"心理不应期"效应[21][22] 信息处理速率测算方法 - 通过打字(10bits/s)、演讲(13bits/s)、盲拧魔方(11.8bits/s)等行为测算人类信息处理速度[13] - 视觉系统单视锥细胞传输速率达270bits/s,双眼总传输速率高达3.2Gbps/s[18] - 综合多种行为测算结果显示人类信息处理速度集中在5-50bits/s范围[14][15] 进化视角的认知限制 - 早期神经系统为检测气味浓度梯度演化出串行处理架构[23] -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架构限制了多任务处理能力[24] - 现有处理速度已满足生存需求,庞大神经元网络用于任务切换和信息整合[25] 技术应用启示 - 马斯克脑机接口面临10bits/s基础限制,电话通信已匹配人类语言传输需求[6][33] - 算力提升将推动机器在各类任务中超越人类表现[4][27] - 脑机接口价值在于信息编解码而非突破速率限制[34] 学术争议与讨论 - 研究引发对打字员与听者比特率等效性的质疑[46] - 每秒10bit是否真的"慢"存在不同解读视角[47] - 研究团队包含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资深学者Markus Meister及其博士生Jieyu Zheng[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