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搜索文档
|晒书客·获月之书|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14:59
《我的文学奖》 -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拒绝过十个文学奖项,并在书中嘲讽颁奖官员和文化界的虚伪 [2] - 伯恩哈德在书中贯穿暴躁情绪,批判政府、国民和一战后奥地利的社会状态 [2] - 他认为文学奖只是借名人名义,大众不关心,官方用来撑门面 [2] 《拍电影的人类学家》 - 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反对欧人猎奇视角拍摄非洲,主张平视和真实记录 [5] - 鲁什的纪录片力求平衡镜头特权与人类学操守,但真实场景仍引发争议 [5] - 书中揭示人类学面对的根本性困惑:真实记录与猎奇界限模糊 [6] 《一名神经疾病患者的回忆录》 - 施瑞伯是弗洛伊德著名案例,回忆录记录其妄想狂经历,被分析为"妄想性痴呆" [8] - 拉康进一步阐释患者陈述为"主体的话语",精神分析可祛除自我蒙蔽 [9] - 回忆录是首个完整中译本,混合幻象与事实,具文学价值 [8] 《俄国思想史: 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 - 瓦利茨基梳理18-20世纪俄国思想,涵盖主流与非知名人物 [11] - 强调俄国哲学依赖"地方实践者",通过政治实践传播而非学术著述 [11] - 民粹派等极端实践者被纳入思想史,体现"思想即政治实践"的立场 [11] 《伦勃朗的眼睛: 天才与他的时代》 - 艺术史家沙玛以伦勃朗1629年自画像为切入点,分析其眼部画法 [13] - 书中纵横勾连绘画技法与社会历史,展现"过度鉴赏"风格 [13] - 伦勃朗在荷兰黄金时代脱颖而出,沙玛文风才华横溢但争议性强 [13]
如何走好人生下坡路?
虎嗅· 2025-06-11 08:05
教育体系与绩优主义 - 教育体系渗透绩优主义,鼓励线性、理性、标准化发展路径,如成绩、排名、奖学金等量化指标[2] - 学生面临强烈意义危机,表达情绪和承认困境被视为难以启齿,缺乏有效支持机制[2][17] - 理工科学校技术主义盛行,竞争客观且硬核,学生互相强化"你菜你还有理了"的羞辱文化[8] - 评优、奖学金等资源分配逻辑与分数强绑定,导致多元性被压制,个体易陷入自我崩溃[35] 社会结构与个体困境 - 个体命运与环境密切相关,失败应追溯至制度、资源和社会结构而非个人[2] - 年轻世代面临具体现实问题,如继续读书或工作、是否背房贷等,缺乏参照标准需自行寻找答案[6][7] - 社会对工作场景的想象单一化,要求情绪稳定且不能崩溃,忽视人的复杂性[23][24] - 现代性导致对失败者的羞辱,但人类文化传统中常包容和肯定弱势与局限性[28] 人类学视角与多元价值 - 人类学强调人类经验宽泛性,帮助超越时空局限重新思考社会问题[12][14] - 通过"失败者社会学"课程,学生压抑情绪找到出口,课堂呈现癫狂状态[9][11] - 人类学不依赖超凡个体改变局面,警惕过度强调个体努力的社会叙事[14][29] - 人生价值可锚定于多元角色,如好邻居、好友人、好家人,而非单一成功标准[33][34] 代际差异与结构性问题 - 80年代生人经历快速物质改善,而当代年轻人几乎无此可能性[4] - 年轻世代面临"为什么要抓老鼠"的顶层逻辑松落,而非"能否抓住老鼠"的能力问题[15] - 性别与阶层庇护存在结构性不均衡,需反思自身所处位置而非简单归因个人[38] - 幸存者心态揭示成功偶然性,如男性在竞争中更易获得社会宽容[32] 情感劳动与互信构建 - 师生关系需超越专业主义,通过细节磨合建立互信,允许有限度的崩溃与拒绝[20][21] - 教育者情感劳动作用有限,学生快乐求学受制于无法控制的体系性要素[26] - 社会化实践应包含惩戒与爱的平衡,如南太平洋文化中"悲伤"作为复杂情感教育工具[12]